根据经验,有多少留学生能成功融入外国人圈子? 如何快速融入一个圈子
美国留学 如何有效地融入美国同学圈子?
美国留学 过来人教你如何有效地融入美国同学圈子
最近一两个月,有不少美国寄宿中学的招生办主任和校长陆陆续续来访中国。其中有之前在美国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也有是第一次认识的。其实寄宿学校的圈子不大,一般隔一两位中间人就能够对上号。
见了这些远到的客人,谈话内容也是天南地北。其中位于波士顿市郊的伯克夏中学(Berkshire School)招生主任跟我谈了甚多,随着话题的延伸,也就谈到了亚洲学生在学校里的融入。伯克夏主任倒是很积极,好不保留地跟我分享了一位韩国学生在伯克夏当学生会主席的故事。这位主任当场甚至显得还有点兴奋,我欣然接受了他的分享。
在同一周,我接触了一位小留学生,关于相同的话题深入地交流了一番。这位学生,我们暂且就称他为Wen 吧。Wen来自北京,是一位2013年秋刚去美国读10年级的学生。从言词中,我能感受到Wen的性格较成熟,但不能说外向,更确切地说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他非常诚恳地向我请教他自己面临的一大困惑,如何有效地融入美国同学圈子。更具体点,他说他与美国同学之间的话题不投,而且美国同学一般都是4、5个人成群,自己的语言能力善待提高,因此争取到机会说出自己的声音不容易,让人家注意到并接受自己更不知道从何做起。
这种困境可能是绝大数中国或者国际学生初到美国所碰到的困难。对Wen同学来讲,他其实有一个更大的目标:他想在11年级的时候,竞选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一职。因此他希望从现在开始就攒人气,建立自己的威信。我倒挺佩服他的勇气和主动!
难融入的三种情况
关于如何融入的话题,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关心,我做为过来人还会经常去回味自己的经历,自己小留学生时代的酸甜苦辣,终生难忘。对于这条必经之路,中国学生,不管是高中还是本科,一般会遇到三种情况(高中因为规模比大学小,学生年龄也小一些,因此现象更明显):
1)完全被孤立:在中国人圈子里和在美国人圈子里都找不到好朋友,自己对交友没有信心。甚至在心理上会变的孤僻,这是令人担心的,但相对少。
2)被中国圈子孤立:如果一个中国学生刻意避开中国学生圈子,去找美国朋友,很有可能会被中国孩子排除在外。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在美国圈子里找朋友不成功,那么他就成了第一种情况。其实这种现象在韩国学生圈子里更为明显。
3)扎堆在中国圈子里:现在很多学校里中国人不少,很容易形成一个中国小圈子。不少中国学生实际上就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令自己的美国生活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家长并不知道。
那有没有可能做到自由行走于中国圈和美国圈呢?有,但是难度系数很高。那具体的困难有哪些呢?哪些是显而易见的,又有哪些是深层,隐性的呢?面对这些困难,又如何准备并克服呢?
首当其冲的,也是最容易理解并能预见到的困难是语言。语言方面的挑战至少有两个层面:语言能力本身以及交流的内容。学生首先要具备流利的英文表达能力,再者便是找到同他人对话的共同兴趣点。两者必须共有,但是后者的难度更大。
第二个是个体的性格。虽然说没有两个人的个性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人作为一个群体来讲, 出于文化,社会,国情,以及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是有不少共性的,特别是在自我表达和展现方面能力,往往跟年龄的增长成反比,比如在主动性方面就多少存在障碍。
第三,中国大陆的学生往往会带有历史包袱:跟他人交流的时候,尤其是谈到关于一些历史遗留的敏感话题,在还没有跟对方(包括跟老师)展开深入的交流之前,就 已经有了自己的“标准”答案。我自己曾经甚至因为听到不同的意见而愤怒过,不过也证明了自己曾经年轻过。话说回来,既然你远道而来美求学,最起码要给自己 一次机会,听听不同的声音,其中难免有些观点是你不喜欢的,也有些是从未接触过的。学会去听不同的观点,难道不是留学的一部分吗?
第四是文化上的区别。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承认中美文化相差甚大,但是真正看清楚文化的差异是如何影响留学生的融入,并非容易。就如同文章开头的Wen 同学所讲:跟美国学生交流,话不投机,甚至觉得美国学生的有些话题过于幼稚。这确实是由于生活的轨迹和关注点不同而导致聊天的兴趣点不在一起。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美国百姓对体育的热衷和中国人民对学习和分数的疯狂,两家人只能说两家话。
但是有更深一层的文化区别,并不容易觉察到,那就是中美对“朋友”或“友情”的定义存在差异。中国是个极其讲人情的社会,因此“朋友”这个概念往往比美国要复杂,微妙许多。这种差异类往往导致中国学生感觉找不到很要好的美国朋友,读了四年的美国高中,还是觉得中国朋友亲。
也许中国朋友真的就更亲一些,但是我希望用一个比喻来客观地分析这个现象: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中国菜。凡是第一次吃美国的中国菜的中国人,都会认为它不正宗,甚至不好吃。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吃习惯了中国的中国菜,依赖的是中国的标准。
同样的道理,中国学生在美国交朋友,如果始终没有找到中国式的那种友情,你总是觉得没有交到好朋友或者友情“不正宗”。但是有人会说,中国菜的标准当然是以 中国的为准。确实,这点我赞同。但是交友又有别于中国菜:在中国依赖中国的标准,但是到了美国,就需要了解并接受当地的标准。
最后一点困难是取决于中国留学生所接触到的美国同学和老师。很多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甚至误解,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所在。最核心的问题是这些美国人是否有意愿去了解中国。如果美国学生和老师也能向前迈出一步,主动去了解中国,那么中国学生的融入也就会事半功倍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选一个合适的美国学校是何等重要。
如何才能真正融入?
除了在校生面临融入的问题,不少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后,要在美国工作并定居生活的人群也面临类似问题。哈佛大学国际学生办公室Joseph Chen 最近在一次教育论坛上的分享,对这群人总结了三点:1)语言文化 2)工作签证3)工作经验。当我们要跨入社会的时候,融入就关系到生存,因此就变的既实际又奢侈。Chen 先生谈到的三点,还仅仅是定居的基本条件,是否能融入乃至被接受,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话题回到15-20岁的在校留学生,面临上篇谈到的种种困难,那又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解决办法呢?
首先,预期要实际。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有距离的。我建议家长和学生先要明白成为中美之间自由穿梭的两栖人是一个非常高端的目标。能做到,最好;做不 到,很正常。人人都做到了,很不正常。为什么如此武断?因为在留学的中国人群里,还有不少人是属于跟风的。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去美国读书本身都是跟着别 人走的,那么去了美国之后方向感和主动性又从何说起?
第二,择友要有选择性,无需追求所有的美国学生都接受你,你也无需为了被他人接受而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你若稍微仔细观察一下周围,很容易就会发现美国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比如美式橄榄球的总会在一起。既然如此,在美国的学校里,就应该先有自己的择友条件,避免到处撒网。
我建议在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首先学会观察哪些同学以及老师符合你的择友条件,然后有方向性地去了解,接触。退万步来讲,你我去美国求学,到底还是非美国人,完全没必要强求被美国人接受。他们不接受或者不来主动了解你,是他们的损失。不过这种想法绝对不能成为你不主动去接触他人的借口。
第三,择友如此,那么择校也得小心考虑。上面谈到美国同学和老师是否对中国感兴趣,对中国学生的融入有直接影响。因此小留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就应该去注 意这一点。判断一个学校是否对中国感兴趣,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有所掌握。比如说,当你在访问校园,见招生官的时候,咨询一下学校每年有多少人在上中文 课?跟法语,西班牙语等其他外语课的人数相比如何?甚至了解一下学校课程设置里是否有亚洲历史或者中国文学等。
第四,谈到个性,我们都觉得美国人开放,中国人腼腆,内敛。我个人认为中国人的特点并非就是缺点,反而很多时候是个优点。我不鼓励每个人都追求性格外向,引用描述水浒梁山好汉的一句话倒很合适:该出手的就出手。也就是说,该轮到你上场了,比如说录取面试的时候,那么你就得好好表现,展现出自己最闪亮的一面。
这点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需要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孩子能够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声音。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能够跟不同的人群交往,比如不同的经济背景的, 不同国籍的或者就是不同性别的。另外一种有效的培养个性的方式就是通过体育。参加体育培训,竞技都能够让孩子变的更阳光,更有魅力。
第五,语言文化。语言的使用和文化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前者是骨架,后者是血肉。那么上面提到的北京Wen同学的困惑,如何有效解决?虽然没有灵丹妙药,但是还是有一些办法的。倘若你已经在美国,觉得交美国朋友困难的话,我建议你先找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往往都是国际学生,更容易成为好朋友。倘若你是预备留美生,离留学还有一段时间,那么恭喜你,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参加读书俱乐部。读书俱乐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有常年读书习惯,第二是参加小群体讨论。一个人除了自己爱 读书之外,必须学会讨论和分享。我们都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理。前者如果没有后者的补充,对一个人的教育是有限的。但是“行万里路”对现在的中 国学生来讲是个奢侈,不是因为没有经济实力,而是没有时间。那么群体讨论,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换经验,从而达到每个人都可以从他人的经历那里获取营养,也 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万里路”。
如果自己的社区没有读书俱乐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一家人形成一个小群体。每个月一家人读同一本书,找个周末,坐在公园里的某棵树下,共同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这是不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就算家长读不了英文原著的,翻译版本的也不错,关键在于注重讨论文化元素。
融入一个新文化或者是成为双文化人,话题广而深,足以成为社会学博士的毕业论文, 这里只能是点到为止。在中美两边生活过的人,尤其是移民,非常清楚这可是一辈子的追求。我个人的一半中国,一半美国的生活经历,算是给自己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但是双文化的这个平衡点也会根据个人的年龄变化以及中美两国之间的实力的跟新而调整。不管如何,最后分享一个小小的双文化人故事,留给读者们一个后续的思考。
我一半的中国经历,使我养成了不少中国人的习惯,其中之一就是喜欢喝温水。但是在美国,大家喝的往往都是冰水。那么在社交场合,当人人都在喝冰水或者冰可乐 的时候,而我却喝温水,其实是有很大压力的,时常美国的公共场合是根本不提供温水的。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是群体的压力(peer pressure)是很实际的。如何克服这种压力,那么这个时候我就会转变思考框架,想像一下在全世界的范围里,又有多少人喜欢喝温水?那当然就有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同胞,喝温水在中国太正常了,自然我也就不会再去理会众多美国朋友的不解。
另外我在北京生活,交通是严重依赖于地铁的。因为工作路途遥远,地铁里时间久,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并放松自己,那么我就这50分 钟的时间,在地铁车箱里练习跳舞。这种行为肯定会招来一些眼光,或许是欣赏,或许是质疑,那我肯定是有压力的。但是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美国,想起我生活了 十几年的纽约,这种事情太正常了。当我的心里充满着千万纽约客的支持,我的内心就会受到解放,尽情享受自己的舞蹈了。我曾经跟家人开玩笑说,要不我哪天练 习完毕,直接取出个帽子,收取一些赞助。我相信更多的是欣赏的眼光!
原文来源:wWw.LiuXue86.Com/a/1816512.html
中国留学生可以融入外国圈子吗
以下是我通过个人加拿大6年的生活经历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大家可以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来阅读,我说得也不一定对,仅仅用来给大家参考了
总体来说,出国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磨练自己的抗压性,会有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中国以后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靠近,也就是说,现在国外的先进理念,管理技术,社会模式,可能就会是以后中国的样子。但是我看了一些帖子之后,我反对一些人在一直鼓励其他人出国。适合你的不一定适合别人,适合你的甚至可能会给别人带来相反的效果。如果家里有条件,可以考虑,没有绝对的是不是应该出国,出国是不是好,这个要根据自身的expectation,自身的条件,家庭情况来分析。如果指望多久之内可以把成本赚回来,这个很难说。有人一直在说在国外多好多好,我个人觉得是非常片面的(我03年出国至今,现在在多伦多),首先,出国之后留在国外,适合这几种人:1。可以很快融入老外的圈子(这个需要你的情商和英文做基础),而且有一定学历和技术,可以在国外找到不错的工作,同时又喜欢国外无拘无束生活的人(问下自己,你觉得自己可以跟老外混的有多好,对他们的文化有多了解?打个比方,中国各地还有文化差异呢,即使大家都说中文,也有不合群的呢)或者你自己就是纯搞技术,比如cs之类,不需要太多的与其他人打交道,给个活你,你单独把他做完就ok。像第一种人,在国外的确可以得到他们在国内无法得到的生活,他们适合留在国外。或者如果你愿意以枯燥无聊的生活环境作为代价(也有人把无聊单调理解为简单无拘束,每个人看法不同而已了),而去享受他们的福利和明主,也适合留在国外(个人觉得机会成本太高)2。劳工,这种人在国内赚得很少很少,但是在国外却可以相比较赚很多(就算英语不好,体力活都差不多,没那么要求)3。愿意为子女牺牲自己这一代的人。不能否认,国外的教育的确比中国好很多
但是如果国内家里有背景,有基础的人,同时自己也善于中国的这种社交,我觉得还是回来比较好,我觉得自己属于这一种人。你们不要说国外不像中国这么讲关系,说这种话的人多半不了解国外的情况。你是因为不了解老外的游戏规则才这么说,很简单得例子,就找工作和读书来说,有内部关系和没有内部关系,绝对是有关系的占很大的优势。我们在职场上光这个部分就比老外少了很多竞争力。更不要说还包括思想,语言,能力这些方面的。当然,有很牛得中国人不需要这些,也可以混得很好,超过老外,不过毕竟是少数,我说得是一般情况了。问问自己如果去跟老外在职场上竞争,自己的竞争力在哪里,雇主凭什么要你,而不要自己同种族的人。你是老板,你会首选中国雇员还是印度雇员?再说读书,国外大学都是自主招生,你有关系,可以更加方便的进入好的大学读书。我个人就是个例子,我不是想自吹自擂,说事实,Ivey school大家都知道吧。。最好的加拿大商学院之一,我g考600就可以进去,就是因为有一定的关系。当然,实力强的人对这些都无所谓了
如果家里有一定基础的人,在这个前提下,在国外呆着就相当于从0开始,白手起家,但是在国内却是从10,20,50开始。有人说出国主要是移民。我想请问,你移民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好的生活?难道移民了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或者说移民之后更加容易获得更好的生活?non sense!我可以这样告诉这种人,人生的成功并不是有你再什么地方,where are you决定,而是how,what to do决定。请注意:我只是否定了那些认为移民的身份会让自己与众不同这部分人的观点,并不是否定所有移民的人的初衷。如果移民就为了国外社保好,我说个难听点的话,你靠着社保在那边过日子,跟那些难民,劳工基本没区别。说福利好,读书不要钱,这个可以考虑,但是这些主要是为了下一代。我们自己现在都没定,如何考虑下一代呢?还有医疗,加拿大的公共医疗就一个差,效率极低,你不是马上要死了,你就排队等吧。。到时候拖都能把你拖死。我配一个眼镜,前后花了2个月,一点都不夸张,刚去的时候,那个老外很热情地跟我说:我知道你现在读书,很需要这个眼镜,我们一定最快的速度给你。。。公费医疗这点我不想多说了,出国的人都了解。还有就是,车房子比国内便宜一说,的确比国内便宜,但是你搞个房子也要几十万,而且还只是apartment,买个house耗你几十年,而且还不是在那种好的街区,每年还要付地税。你愿意跟一些老黑阿x住么?你认为每月赚个2-3000加币够你买好车买好房么?这些钱也只够你在那边解决温饱,同时攒点积蓄了,要像国内这样享受生活,是不可能的,而且能赚2000-3000已经算不错的了(注:家里有钱送孩子出国不等于可以解决孩子在那边的买房买车等问题,如果家里真那么有钱,也没必要看我这个帖子了,有钱哪里都是天堂阿)
继续说,在加拿大赚的钱的确比国内多,但只是限于与国内同等低端的行业相比。你一个master毕业,愿意去整天被老外呼来唤去,看他们脸色行事么?这个又说到前面提到的了,你觉得自己的竞争力在哪里。的确不能否认有些中国人在那边混得很好,但是总体来说,西方社会的主流还是白人,中国人属于边缘的民族。而当我们学到本事,有个洋文凭,金字招牌回国的时候,我们就比国内同龄人有很多优势了(但是我始终认为文凭只是一个敲门砖,就业之后的发展还是靠能力和情商,这个在哪里都一样,不要指望你有个好文凭就一定有个好工作好收入,但是你要像有个好工作好收入,你就一定要有个好文凭)。就我工作之后的经历来看,国内还是很认国外的文凭的,没有贬低国人的意思,说的是事实,这个跟我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有很大关系:都觉得国外的好。首先给雇主的心理层面就带来好的冲击。回国之后去外企混个几年,有点小成就,之后跳到好点的国企,日子滋润死你。
话说回来,有时候觉得那么多人挤破脑袋都要移民,觉得挺可悲的。都把国外想成了天堂,其实日子过的很心酸。‘北京人在纽约’这个电视剧就最能体现。我在国外的时候,平时都很少去中国餐馆吃饭,因为比较贵,只有逢年过节才去。但是在国内天天山珍海味。。。嗯,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短暂的物质享受来判断是否应该留在哪里,但是我真的不愿意在加拿大继续生活了,就我的经历来说吧,每周最happy的事情是可以找到10几个朋友玩杀人游戏。但我也认识一些人就是喜欢国外的生活,也就是我说到的第一种人,他们喜欢国外的平等自由,还有自然人文环境,这些中国是没有办法相比的。我在大学的时候,一直都想留在加拿大,觉得在国外,可以说是饿死的骆驼比马大,怎么说都是在国外好,07年毕业之后,在加拿大工作了一年,工作也不错,去年又回国工作了一段时间。我靠,恍然大悟,还真的就是国内好啊,从薪水,物质和心理层面来说,国内比那边好太多了,真的一点都不想在过去了,现在因为还要读master,不能不出去,但是我还是决定一读完就马上回国,一点都别耽误。。我总结出来的就是,读完书之后,在2个国家的社会上去摸爬滚打一下,做个对比,之后再决定留在哪里。
FROM-太傻论坛
哥也在想这个问题
怎么样能快速的融入美国学生圈中?
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不要和中国人扎堆,然后放开国内的那些规矩去尽量做一个美国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中国出去的留学生,而且一定要主动
比如我们大学中国留学生自成一帮,但是他们很闭塞,基本上除了彼此就没有别的朋友
但是我不一样,我的朋友很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外国人,就是因为我首先不老和中国帮的人混(当然中国帮的人也就不那么喜欢我了)而且我放下许多国内的保守作风(当然在不丧失自我也不学坏的情况下)没事儿就约着别人出去看看电影喝喝酒什么的,所以大家都很喜欢我
加油!只要努力你一定可以的
如果还有问题可以找我~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较好地融入当地人的圈子?
如何融入当地社会是海外华人永恒的话题,很多人以为语言是最大的障碍,其实不然。我会说的各门语言都算不上精炼,但却是一直以来外国朋友多于中国朋友的,这里简单说几点,你们感受一下。欢迎指正。
其实所谓「进入外国人圈子」,这「进入」二字便很有不同的理解。酒肉朋友不分肤色国界到处都有,可若是想要交一帮推心置腹的国际友人,则是另一回事。
首先,在某些国家,University这个词就是「由你玩四年」的意思,当地学生的主要工作是:爬梯(Party)、喝酒、一夜情。业余生活是:上课、考试、写作业。如果你恰巧是个爬梯狂人,那么恭喜你,你应该不存在交不到外国朋友的难题。诚然,「不幸」身为中国直男,「一夜情」这件事的难度的确是要大那么一些(对于女性同胞就容易的多啦,你们都懂),然而爬梯、喝酒这些活动还是很容易加入的嘛。很多人强调语言问题,事实上语言真的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尤其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能喝酒、嗓门大、会吹牛,在酒精和鼓点堆砌的夜晚,谁真的在乎你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可是,作为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大多数并不具备爬梯狂人的气质和底蕴,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还有,就算身为爬梯狂人,虽说在社交这件事上的起点高出其他小伙伴们一大截,可难免有时也会想着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下面几点是我的经验,希望能有点帮助,仅供参考:
1、最基本的,自然是尊受对方社会的行为准则,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习惯。
2、学自己真正喜欢的,而不是中国人大量聚集的专业。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探讨学业是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假设每个人都真正喜欢他们所学的专业,那么专业本身就是「志同道合」的契合点。另外,你们都知道,在欧美上学时经常有一些小组作业之类的团队合作项目,而本地的孩子们由于基础教育不扎实,或者前一天晚上喝多了(我们就不要说人家生性懒惰了好不好?),往往在这个时候表现的不够出色,作为小组或者团队中仅有的中国人,这时候就是发挥咱们中国孩子学霸本色,力挽狂澜,展现中华民族智慧的时刻了。这样一来,你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上的探讨,进而发掘更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果你学的是一些中国人扎堆的专业,例如商科或者计算机,那么很有可能你会与很多中国孩子同处一个实验室、同做一个项目、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如此一来,社交圈自然也是中国人居多了。
话说回来,我觉得之所以很多留学生基本都是和华人打交道,与这点不无关系。毕竟,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挤在那几个专业里的。倘若你学一个什么「梵语及印度语研究」,或者「非洲与非裔美国人研究」,那么想必是碰不到几个中国人的,并且我相信这些专业里的孩子一定都是出于真爱,那就请你和同专业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们如痴如醉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携手并进吧。
3、做自己。完全没有必要为了社交改变自己的性格,变身夜店达人什么的。一个中国人,会说他们的语言,会远渡重洋去他们的国度生活,甚至煎炒烹炸样样精通,比起那些连自己的首都都没去过的本地学生,无论是学识、阅历、思维能力,不说甩他们半个地球,至少是不输他们的。你只要勇敢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将自己对每件事的看法表达出来,哪怕是用磕磕绊绊的语言,他们就会表现出与你交流的兴趣。其实很多时候,你只要随便说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知识,他们就觉得你简直是学富五车无所不知的大神,各种赞不绝口,偶尔还会请你做一回人生导师喂一口心灵鸡汤什么的。当然,做到这一步,有时还是需要学术或者专业沟通打下的基础,否则人没事儿凭什么愿意和你侃大山讨论天下大事呢?
好吧,这些“学术社交”什么的,主要适用于研究生或者博士阶段吧。本科?还是喝酒更好使一些。
4、多掌握一门语言,有助于结实更多的朋友。这是真的,并且非常实用,我已经无数次因此而受益。当然,这里所谓掌握,并不是要多么精通,哪怕只是能进行简单的对话,就足以在社交过程中成为破冰的利器。我们都知道,西方社会很多都是多民族多元化的国际化社会,总是能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大家都是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学习或者生活,作为一个文化背景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人,如果能一开始就能用他们的母语交流,对他们来说是件多么的新奇与亲切呀!!这不仅能让你交到更多的朋友,有时还会因此而得到很多便利和机会。我在加拿大时就是因为会说几句西班牙语(真的只会几句而已)而得到了一份全职工作的邀请。
5、去打工。比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打工更容易交到朋友。如果说,读书的时候可以选择与中国同学抱堆一起完成课业,参加活动的时候可以和中国人扎堆聊天,那么打工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为了完成工作,你不得不和他们交流。工作时,大家都是一起被剥削的苦逼娃,正所谓同甘共苦患难见真情,那么下了班一起喝个酒,顺理成章嘛。当然了,并不是无论打什么工都有利于社交,例如收银台这种一个人闷头干活的工作,就是独来独往的场面,相比之下工厂里或者工地上认识人的机会就多得多。
6、有可能的话还是多了解一些当地历史和文化,包括文学艺术什么的,特别是和一些年纪较大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划个船都会联想到大航海时代,进而聊到文艺复兴、愚人船什么的,稍微了解一些,一方面避免尴尬,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赢得尊重。尽管欧美的孩子已经越来越不爱学习历史,这也是现代社会无法避免的事情,可如果你能比他们更了解他们的历史与文化,岂不是令人刮目相看?
7、如果你生活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等国,请热爱足球。如果你热爱足球却生活在加拿大,请自求多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