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健康

你相信中医吗?你怎么看待中医? 中医怎么看待癌症

你相信中医吗?你怎么看待中医?中医怎么看待癌症

对中医的看法(谈谈对中医的理解)

我只是一个20岁的学生

有感而发 不敬之处 请多包含

中医是古人留给中国人的一个财富

中医治不了病这是荒谬,为什么西医还没有进入中国之前的千百年来

中国人生病是靠什么来治疗的 告诉你 是我们的中医解决了病苦的折磨

如今我们不能否认西医的先进之处 可是中医是古人聪明智慧的结晶 我们中国人要言传下去

你是学中医的 中医基础理论告诉我们 不治已病治未病 未病先防 已病防变

学医的都知道疾病是有变化过程的 我觉得既然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我们也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要学习西医的科学之处 也不能忘记中医的精髓的博大精深

必进中医是经过历史的见证 延续至今 我们不能闭关锁国 要放眼世间

我相信中医一定会走出国门 冲向世界 不能有消极的思想

中医是否是科学?应该如何看待中医?

中医是科学的,中医也是哲学,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自然环境下,由观察自然现象日月星辰的变化总结出来的科学体系。

第一,中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学者必须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

第二,中医是点线面结合体,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任何疾病从某一点反应的是内脏情况,有一份表征就代表内脏某处发生病变。

第三,中医有多种治疗方法,针砭时弊汤药,不同的疾病可以灵活运用。

中医到底科学吗?

我学了几年,终于从懵懂到现在能大概描述它了,我觉得,与其说中医是科学,不如说中医是哲学。西医是实验科学,中医是经验科学。西方科学所用的绝大部分是理性思维,而中医上所用的大部分是感性思维,比如古人看到风吹树叶,树叶晃动,而有些人比如说的了中风病,就会肢体抽搐,于是古人就总结说这是人和自然界一样,产生了内风,风性主动。对人体的观察举个例子,人生气的时候两胁发胀,于是古人就总结怒为肝之志,怒的时候眼睛还会瞪大,发红,于是就说肝在窍为目,人生气了还会大声呼喊,然后就说肝在声为呼。凡此种种,皆离不开古人对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离不开取象比类推演络绎的方法。还有就是血液是红色的,于是就总结大枣,红小豆,阿胶,红皮花生都是红色的,它们就能补血,长期的经验表明有效,于是就归类总结出了食性,药性,天气的变化对人的影响,人类各个脏腑,关窍,情绪与外界的对应关系,于是就形成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

中医的产生和中国的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人体和药食和疾病等的阴阳分类,就采用了周易的论道自然的观点,再比如,中医关于遣方用药,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就采用了兵家学说的一些观点,还有中医辩证情志病,还有社会变化中人体出现的变化病变,都是关于中国儒家道家法家等博采众长的融合。也就是说中医就是中国多元文化而产生的,至于你要是再往上挖掘的话呢,可能就要去研究中国哲学的起源了吧。

另外还有一个好玩的说法,就是古人有一天在走路,一不小心撞到了头,好疼啊,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用手去揉肿起来的包,揉揉呢,这个痛就减轻了,然后下次他扭到了脚,他就想上次揉揉就好了这次是不是也能凑效呢,下次他腰疼了,他想是不是也能揉揉呢,于是一来二去,古人找到了经验,就发展成了推拿学。

中医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我们也要用辩证的眼光看中医,现在有很多人不相信中医,说是玄学,是伪科学,5000年的中医用才刚刚发展几百年的科学去检验怎么能检验的出来呢?即使是得出结论了,也是不科学的。就好像非要用几个公式来表述一个哲学思想,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理论体系的东西啊,有些打假人士还热情高涨的打起了中医的假,假假真真,让疗效说话。

西医注重形态,中医注重功能,可能中医治好的胃溃疡就是胃不疼了,食欲好了,拉去让西医胃镜一看,溃疡面还没有痊愈呢,可能西医治好的是胃镜一点问题都没有了,但是病人还是吃不下饭,西医就说没关系了,接下来慢慢恢复功能吧。这里没有褒贬,西医里有中医望尘莫及的领域,中医有西医困惑迷茫的特长,总之一棒打死了哪一个,最后都是病人我们自己吃亏。

一场天花能灭掉一个罗马帝国(这个肯定不绝对,但是可能也有瘟疫的原因),而中国为什么能一直繁衍生息生生不断直到现在的超级人口大国呢,因为在战火不断伤寒横行的年代能出现张仲景,留下传世经典伤寒论,在温疫猖獗的时代能站出温病四大家提出治疗温病的理论,并不是我们总能侥幸躲避灾难,而是聪明勇敢的国人有认识自然认识人类,巧妙的利用自然,保护自己的方法。

呼呼,我今天真的好啰嗦。。。

楼主要是有兴趣,可以看看黄帝内经,现存年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但是条理清晰,简单易懂。或者买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看看,至于市面上那些养生保健什么的,省了吧。。。

如何客观地评价中医中药的疗效?

这种考试没有很固定的答案吧。

用药要有“安全、有效”的观念,中药也并不是没有副作用的,用药是要特别注重“副作用”的影响。

还有中医中药虽然是“辩证施治”,有“对症下药”“治病求本”等特点,但中医药并不是万能的。

还是好好回忆一下学校老师讲课时的偏重吧,这种题,一百个学校就有一百种侧重,完全看那里的老师的研究偏重哦,准备考试时多收集一些出题人的信息会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