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健康

TIA主打什么?(TIA病人吃什么东西最好)

TIA主打什么?(TIA病人吃什么东西最好)

TIA病人吃什么东西最好

吃阿司匹林、潘生丁(以及有益稀释血液的食物)等效果好。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TIA好发于34~65岁,65岁以上占25.3%,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突然,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发病无先兆,有一过性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历时5~20分钟,可反复发作,但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无后遗症。

  1、定时适量、限制热量:忌食动物内脏、蛋黄、动物脑子、鱼子、鳗鱼、鱿鱼等高胆固醇含量食物,以免加重脑血管内壁的损伤,忌烟酒及兴奋性的饮料(浓茶)。

  2、出现TIA的症状时(发生过卒中),要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阿斯匹林、潘生丁),一方面可以作轻型的TIA治疗,也可用于预防发作。还可以结合中成药消栓再造丸(或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丸)服用。如果是TIA频繁或者是一次发作较重的患者,应该及时送去医院输液。

  3、定期检查血小板聚集功能,在TIA病发时一定要卧床休息,不可慌张、悲观失望,如果心情难以稳定的,可服安定药或少量的安眠药。

  4、TIA常用药的服法:

  ①、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进行治疗,该药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广泛用于TIA及动脉硬化治疗。用法:0.1-0.3克,1日1次,早饭后即服。溃疡患者及胃炎的患者应该禁用或者是慎用。

  ②、潘生丁进行治疗,该药也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与阿司匹林合用)。用药的方法是:25-50毫克,1日3次,饭后服用。

  ③、可选用脑益嗪、维脑路通片、罂粟碱、丹七片、复方丹参片、活血通脉片、脑复康、脑脉宁等对改善脑循环有效的内服药对病症进行治疗。

  5、注意食物:

  ①、多喝淡茶水,科学饮水可以起到稀释作用,水堪称为速效稀释剂,早晨起床后、三餐前、饭前1小时和睡觉前,最好饮水200毫升,饮用20℃~25℃的淡茶水,因为其张力、密度等都接近血液和组织细胞,可使血液立刻变稀。

  ②、多吃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食物:黑木耳、洋葱、柿子椒、香菇及草莓、菠萝、柠檬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等,具有类似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蔬菜与瓜果除含有大量水分外,还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粗纤维。维生素C能降低血脂,粗纤维可以在肠道阻止胆固醇的吸收,有利于降低血粘稠的程度。

  ③多吃含类黄酮较多的食物:菜花(白、绿两种),菜花热量低,食物纤维含量很高,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菜花中类黄酮是一种良好的血管清理剂,能有效的清除血管上沉积的胆固醇,还能防止血小板的凝集,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④、多吃降血糖的食物:苦瓜性凉味苦,含有较多的苦瓜皂甙,可刺激胰岛素释放,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用,苦瓜中维生素B1、维生素C和多种矿物质的含量都比较丰富,能调节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又有“植物胰岛素”的美称。

  ⑤、多食含丰富卵磷脂的食物:大豆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能使血中胆固醇颗粒变小,并保持悬浮状态,有利于脂类透过血管壁为组织所利用,降低血中胆固醇,使血粘稠得以改善。

  ⑥、少吃高脂肪及甜食、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与饱和脂肪),否则可加重血粘稠程度,促使动脉硬化。

tia是什么?临床表现如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指伴有局灶症状的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男多于女。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

  (一)颈动脉系统的TIA较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发作较少,但持续时间较久,且易引起完全性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亦可出现同向偏盲及昏厥等。

  (二)基底动脉系统TIA较颈动脉系统TIA多见,且发作次数也多,但时间较短。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及脊髓近端缺血。神经缺损症状,常见为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稳、视物模糊或变形、视野缺损、复视、恶心或呕吐、听力下降、球麻痹、交叉性瘫痪,轻偏瘫和双侧轻度瘫痪等。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

TIA是什么意思?怎样预防发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

   概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伴有局灶症状的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

   病因病理病机

  本病多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其发病可能有多种因素引起。

  (一)微血栓:颈内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狭窄处的附壁血栓、硬化斑块及其中的血液分解物、血小板聚集物等游离脱落后,阻塞了脑部动脉,当栓子碎裂或向远端移动时,缺血症状消失。

  (二)脑血管痉挛: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该处产生血流旋涡流,当涡流加速时,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痉挛,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旋涡减速时,症状消失。

  (三)脑血液动力学改变:颈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时,如病人突然发生一过性血压过低,由于脑血流量减少,而导致本病发作;血压回升后,症状消失。本病多见于血压波动时易出现本病发作。此外,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损害亦可使脑局部血流量突然减少而发病。

  (四)颈部动脉扭曲、过长、打结或椎动脉受颈椎骨增生骨刺压迫,当转头时即可引起本病发作。

   临床表现

  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男多于女。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

  (一)颈动脉系统的TIA较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发作较少,但持续时间较久,且易引起完全性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亦可出现同向偏盲及昏厥等。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较颈动脉系统TIA多见,且发作次数也多,但时间较短。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及脊髓近端缺血。神经缺损症状,常见为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稳、视物模糊或变形、视野缺损、复视、恶心或呕吐、听力下降、球麻痹、交叉性瘫痪,轻偏瘫和双侧轻度瘫痪等。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具有突发性、反复性、短暂性和刻板性特点,诊断并不难。须与其它急性脑血管病和其它病因引起的眩晕、昏厥等鉴别,后者可参阅第12章有关章节。

   预后

  本病常系脑血栓形成的先兆,颈动脉TIA发病1个月内约有半数、5年内约有25~40%患者发生完全性卒中;约1/3发作自然消失或继续发作。高龄体弱、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均影响预后,主要死亡原因系完全性脑卒中和心肌梗塞。

   治疗

  本病可自行缓解,治疗着重于预防复发。应调整血压,改善心功能,保持有效血液循环,纠正血液流变异常,避免颈部过度屈伸活动,并长期口服抑制因小板聚集剂,如阿斯匹林0.05~0.1克,1~2/d,或潘生丁25mg,3次/d或亚磺吡唑酮,0.8g/d。颈椎病骨质增生压迫或刺激椎动脉时,可行颈椎融合术或骨刺切除术。

   预防常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出现说明颅内某小动脉管微栓塞、血流量降低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而出现临床上的肢体麻木无力、头晕等症状,后因脑血管自身的调节等原因短时间脑缺血改善,症状消失。医学研究认为这种脑内小动脉的狭窄是由于从硬化的动脉内膜或心脏内膜上脱落的破碎小块物或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随血流到脑内小动脉或脑动脉本身硬化后所引起。如果上述原因不解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会再发甚至完全堵塞该动脉而引起大中风。因此其治疗不仅是治疗本病,而且对于预防大中风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活血素口服液对改善微循环效果好,阿司匹林和力抗栓被认为是目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对该病的治疗有效;潘生丁可与阿司匹林合用;抗凝剂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但有引起严重出血的危险,需要医生的随访和实验室的监测;低分子右旋糖酐有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患有高血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用降压药时,切不可使用强力降压药使血压急剧降低,而应使血压缓慢降低并维持在21.3KPa(150-160mmHg)左右,血压过低会引起大中风。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施行血管手术治疗在国外已十分普遍,主要包括:狭窄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气囊血管成形术、颅外颈内动脉搭桥术等。

TIA在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

TIA好发于34~65岁,65岁以上占25.3%,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发病无先兆,有一过性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历时5~20分钟,可反复发作,但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无后遗症。

扩展资料: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斑块表层的胶原纤维不断增生及含有脂质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纤维斑块深层的细胞发生坏死,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表层的纤维帽坏死,破溃形成溃疡。

坏死性粥样斑块物质可排入血液而造成栓塞,溃疡处可出血形成血肿,使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使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多数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是综合性的较长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脑缺血性疾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脑缺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