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一旦灸分为几种灸法吗?(常用灸法的种类有哪些)
常用灸法的种类有哪些
主要有艾炷灸,艾条灸和温灸三种。
● 艾炷灸
艾炷灸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点燃施灸的方法。又称为“艾团”、“艾丸”、“艾圆”等名称。古代以艾炷灸最盛行。一般艾柱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标准艾炷,其艾的直径为0.8厘米,柱高为1.0厘米,艾柱的重量约为0.1克,可燃烧3—5分钟。
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的一种方法。古代称为“着肉灸”,如《千金要方》记载:“炷令平正着肉,或势乃至病所也。”因直接灸对皮肤的刺激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间接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古代的间接灸法种类很多,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的疾病。
● 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将艾条一端燃着后进行灸疗的一种方法。最早见于明代朱权著《寿域神方》云:“用纸实卷艾,一纸隔之点穴,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隔物灸三种。
(1).悬起灸 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5—10分钟,可是皮肤又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2).实按灸 施用药物艾条点然后,垫上纸或布,乘热按到穴位上,使热气透达深部组织的一种施灸方法。
(3).隔物灸 是在穴位或部位上覆盖某些物品后,将艾条点燃后悬灸隔物的一种灸法,常用的有隔核桃皮壳灸和隔蟾处皮灸。
● 温灸
温灸因其操作方法不同,可分为温灸器灸,蒸气灸及铺灸等。
(1).温灸器灸,又叫灸疗器,使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最古老的灸器是以某种物器来取而代之的。如《肘后备急方》记载的用瓦甑代替灸器,《千金要方》中用苇管代替灸器等。
(2).蒸气灸,将艾叶或艾绒放入容器内煎煮,用蒸气熏灸。
(3).铺灸,是将艾绒铺在穴位上而施灸的一种灸法。
灸法的种类有哪些?
(一)艾炷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图8-128)。治疗时,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图8-128艾炷
1.直接灸
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图8-129)。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
图8-129直接灸
(1)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病人感到发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疱,或起疱后亦不致形成灸疮。
(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临床上多用小艾炷,亦有用中艾炷者。灸前先在施灸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土林或大蒜液,以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病人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图8-130)。应用此法时,一般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每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d左右愈合,留有瘢痕。在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病人不宜使用此法。瘢痕灸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病人的同意及合作。
图8-130瘢痕灸缓痛拍打法
2.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方法(图8-131)。
隔物灸法种类很多,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
(1)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2~3cm、厚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疱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病人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此法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63535孕、痛经、风寒湿痹等。
图8-131间接灸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疱,若不使起疱,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此法可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3)隔盐灸: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病人稍感不适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一般灸5~9壮。本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灸: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酒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9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腧穴上点燃施灸。由于附子大辛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
(二)艾卷灸
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腧穴或患处施灸的方法。
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艾卷灸可分为悬灸、实按灸。
1.悬灸:悬灸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1)温和灸:即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图8-132)。
图8-132温和灸
(2)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图8-133)。
图8-133雀啄灸
(3)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图8-134)。
图8-134回旋灸
2.实按灸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带有药物的艾卷一端点燃,乘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图8-135)。
图8-135实按灸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图8-136)。
图8-136温针灸
(四)温灸器灸
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图8-137、图8-138)。
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15~20min即可。本法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
图8-137、图8-138
各种灸法的区别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它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词,现代统称为灸法)是一种用火烧灼的治病方法。汉代许慎着的《说文解灸法字》上说:“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扼要地说明了什么是灸法。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之一,是祖国针灸医学的组成部分。 所谓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实验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 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根据解释:“针是泄法,灸是补法”。实证、病在表、泄热、阳亢等适宜用时针法泄和解表;而由实转虚、病在里、寒症、阴阳皆虚就不能用针法泄了,用药剂治疗,药剂所不达,就用艾灸的。由于古文习惯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很容易产生误解。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近代对于灸法做过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 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却病延年。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着的调节作用。 桂金水在《上海针灸杂志》1990年9月4日发表的文章《近十年来灸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指出: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对心脑血管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实验研究证明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特别是经灸后T淋巴细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免疫作用。 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以使用,尤其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艾的性能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艾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 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以河南南阳者为佳,叶厚而绒多,南阳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艾草繁密旺盛,最适宜艾灸! 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艾绒的制法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绒艾,灸火
gz.sojk各种灸法的区别的解答
艾灸分为 哪四类
1.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3.艾卷灸——艾条灸(悬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4.温筒灸——铜制灸器、不锈钢灸器、竹制灸器。
5.无瘢痕灸----温和灸 轮换灸 雀啄灸 回旋灸 发疱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