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有关系吗 李亚鹏射雕英雄传演员
金庸先生所写的武侠小说都有哪些是有关联的?
雪山飞狐——飞狐外传
射雕——神雕——倚天,至于天龙八部就只能说是有涉及但谈不上传承,毕竟一个是北宋末年,一个最早也是南宋末年,最晚都到明朝了。
其余可能或多或少有提及,但都没什么大关系。
金庸15部小说之间的剧情关系,以及人物关系。
《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碧血剑》--《鹿鼎记》--《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雪山飞狐》
(这些有的是有直接联系,有的是推算出的,有的只是因为一两点历史原因硬拉在一起的...)
《天》和《射》没有直接联系,只是从历史和一些武功推敲出来的..
历史上段誉的原形叫段和誉(段正严),从历史上看,一灯段智兴是段誉的孙子...还有像一阳指...等等武功传了下来都能看出...后面三部很明了,就不说了...
至于《笑》中的吸猩大法出自北冥神功,和化功大法一样都是北冥神功的一支,一个吸,一个废,而且任我行自己好象也说过吸腥大法出自北宋...
好象听到有人说...鹿鼎记中有提到"前朝令狐冲"一类的话...
至于碧血中的阿九最后断了一臂,入神剑门,法号九难...就是后来鹿鼎中韦小宝和阿珂的那个师傅九难玄尼...
而《书》和《鹿》也没直接关系只是,《书》中的乾隆是《鹿》中的康熙的孙子...至于后三部也很明,就不用说了..
还有《侠客行》应该也是明朝的,只是除了朝代关系找不到别的联系..
《白马啸西风》也是.《连城诀》《鸳鸯刀》也是...
至于《越女剑》发生在春秋时期..根本找不到联系...
射雕三部曲分别是那三部?
射雕三部曲是金庸所作的武侠小说其中三部,这三部中角色与情节有一部份的连贯性,依背景时间顺序分别是:
《射雕英雄传》(南宋中期)
《神雕侠侣》(南宋末年)
《倚天屠龙记》(元末年) [编辑] 主要连贯人物
郭靖:《射雕英雄传》主角,三部小说中皆极为世人景仰的大侠,与《神雕侠侣》主角杨过的父亲杨康为结义兄弟,《倚天屠龙记》中两把神兵利器屠龙刀与倚天剑亦为郭靖命匠所铸,内藏的《降龙十八掌》要义、《九阴真经》、《武穆遗书》皆为三部曲中江湖人士皆所欲据为己有的无上至宝。
郭襄:郭靖小女儿,于《神雕侠侣》后期出现,其后以峨嵋派创派祖师之尊见述于《倚天屠龙记》。屠龙刀与倚天剑的秘密为于郭靖夫妇死后一直只在峨嵋派掌门间历代相传。《倚天屠龙记》其中一女主角周芷若为郭襄四传弟子。
杨过:《神雕侠侣》主角,于《射雕英雄传》后期出现,父为杨康、母为穆念慈。其一生深受遭遇郭靖影响,如拜师全真教赵志敬、右臂被郭靖长女郭芙所斩。杨过将自剑魔独孤求败的剑冢中所得的玄铁重剑送予郭襄,为屠龙刀与倚天剑的主要铸材。其与小龙女的后代黄衫女子于《倚天屠龙记》以高手姿态出现,先扶史火龙之女史红石出任丐帮帮主,后于少林屠狮大会制服周芷若。
张三丰:师承觉远大师,于《神雕侠侣》后期出现,曾得杨过指点功夫,为《倚天屠龙记》中的绝顶高手、主角张无忌的师公。张无忌身受玄冥神掌寒气之后,张三丰偕张无忌往嵩山少林求助,后委无忌予常遇春以往蝴蝶谷向医仙胡青牛求医,展开张无忌传奇的一生。
射雕三部曲被拍摄成多部的电影、电视剧。
为什么《碧血剑》的名字叫做碧血剑
其三: 新浪娱乐讯
《碧血剑》是金庸先生的第二部小说,属于金庸先生的早期创作,带着早期金庸小说的一些特征,这也可以说是金庸、梁羽生先生开创的“新武侠小说”的一些特征。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有两点,第一点是武侠小说和历史叙事相结合,第二点是传奇的内容为历史的主题服务。也就是说,小说的情节并非由主人公的性格所决定所推动,也不是由人性的命运所决定,而是由既定的历史素材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有关历史的思想主题演绎出来的。
《碧血剑》的创作,在《书剑恩仇录》之后,在《射雕英雄传》之前,因而比较明显地带有从《书剑恩仇录》向《射雕英雄传》过渡的痕迹,即从“历史传奇”向“人生成长”过渡的痕迹。我们看到,与《书剑恩仇录》不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袁承志的故事是从他小时候开始的,不像《书剑》的主人公陈家洛一出场就是一个武功高强、性格定型的青年;但另一方面,袁承志的成长故事又是一个不完整的成长故事,不像《射雕》的主人公郭靖那样由性格的成长和发展决定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或者说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为主人公的性格成长服务的。在这部小说中,到了第四回,主人公袁承志从华山派艺成下山,他的性格就基本上已经定型了,其后的故事情节中,袁承志的这种性格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就是说,袁承志的故事其实不是他本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有关江山社稷的历史演变的故事,主人公袁承志只不过是在这个江山社稷的故事中充当一个引线或者是导游,有时候甚至是历史主题的一个演绎或表达的工具。
根据这些,张纪中拍摄的这部40集电视剧《碧血剑》设定双重主题(双重叙事线索),即有关江山历史的叙事线索,和有关江湖传奇的叙事线索。小说第二次修订版的后记中指出,这部小说的真正的主人公,其实不是在小说中所看到的主人公袁承志,当然更不是夏青青,而是他们的父亲,即从没有正式出场过的两个早已经去世了的人物:明朝的蓟辽总督袁崇焕,和金蛇郎君夏雪宜——在这次第三版修订本后记中,作者将这句话删除了,这说明,作者在这次修订中,努力将这部作品的叙事重点转移到正式出场的人物身上,也就是转移到袁承志和夏青青的身上,让他们来承担小说的思想主题。但即便如此,小说原来的构想痕迹,仍然存在于小说的文本内外。最好的证明,就是在海内外《碧血剑》的版本中,仍然将作者专门创作的历史人物袁崇焕的评传放在书后。
很显然,历史人物袁崇焕和传奇人物金蛇郎君夏雪宜,这样的两个人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他们的不同,首先是真实与虚构的不同,袁崇焕其人其事都是真实存在的,有案可查的;而夏雪宜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则全都是由作者想象和虚构出来的,只能存在于这部小说之中。其次,对于小说的主题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那就是这两个人的个人品格、精神境界和价值指向也是完全不同的:袁崇焕是一个为了江山社稷奋不顾身、数十年生命都献身于明王朝、汉民族和中原的苍生百姓,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的英雄;而金蛇郎君夏雪宜,却是明显的另外一种人,即为了个人的、家庭的仇怨而苦斗,不仅消耗了自己的全部生命,而且还制造了更多人的苦难和更多人仇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典型的江湖浪子。
从这两个不同的人身上就能够分析出这部小说的两个不同的主题。从袁崇焕的人生故事中,我们得到的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道德典范,即道德人格的主题;而从金蛇郎君夏雪宜的传奇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则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情感风貌,即个人情感的主题:夏雪宜这个人物是一个典型的传奇人物,一个典型的江湖的、武侠的人物,他的存在目的,就是要为家人复仇,同时又为寻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复仇和寻宝的过程中,他的情感经历,又是那样的扣人心弦。
根据小说,直接出场的主人公袁承志、夏青青、阿九等人,就全都有着双重身份,首先,是作为上述主题的承载着,即作为上述不在场的主人公的后人,寻访先辈的生存和死亡之谜,或为先辈报仇雪恨,但不论如何,都是先辈故事和历史的寻访者和导游员。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自己的故事,只不过,他们的身上流着先辈的鲜血,他们的故事也并没有脱离上述思想主题——在一个层面上,可以说,历史人物袁崇焕的儿子袁承志是承担了小说中的历史主题;江湖儿女夏雪宜的女儿夏青青则是承担了小说的江湖的主题。而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还可以说,在小说的第一主人公袁承志一个人身上,实际上已经同时承担了历史的主题和江湖的主题,也就是社会悲剧与个人情感的悲剧,因为,阿九这个情感人物原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她是皇帝的女儿,也就是袁承志仇人的女儿,但更是袁承志倾慕的对象,这又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对象。
这样的双重主题,形成了小说《碧血剑》的一种叙事的“复调”,甚至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交响”,形成了小说故事与传奇的一种巨大的内在张力,不仅看起来错综复杂、起伏跌宕、气象万千,而且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和情感的艺术空间,让人无限感慨、浮想联翩、心灵震撼。
立足于“江湖传奇的故事是为历史的主题服务”的原则,这部《碧血剑》对主题进行了整合,即将小说的第二主题即江湖恩怨和个人情感的主题放在第一主题之中,因为,江湖传奇的故事完全是在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历史的视野中发生的,小说《碧血剑》的双重主题,可以整合成一个主题,即历史的主题,这也是小说的作者金庸先生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候的主要目标。如前所说,小说一开始的构想,是要把“广东蛮子袁崇焕”的形象和事迹通过武侠小说的形式传播开来、传承下去。也就是说,作者要通过传奇故事的方式,讲述自己心目中不能忘怀的历史。在作者的心中,这就是一种历史。更重要的是,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作者为我们确定了历史的坐标,而且,这种历史的坐标还是双重的。
第一重历史坐标,是小说的开头,不是从一般的江湖人物或江湖背景开始的,小说讲述的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江湖故事,而是讲述海外渤尼国华侨张朝唐公子万里迢迢来祖国参加功名考试,被官兵当成盗匪的这段奇异的经历。作者对海外渤尼国的叙述,完全是一种历史小说的笔法和基调。有意思的是,在这部小说的结尾,这个倒霉的张朝唐再一次出现在中原故国大地,且再一次被官兵当成盗匪,只不过,这一次的官兵不再是明朝的官兵,而是李自成统帅的大顺王朝的官兵!也就是说,李自成的官兵和明朝的官兵,对于张朝唐而言,对于所有的老百姓而言,并没有真正的区别!这是一个严肃的、深刻的历史总结。
第二重历史坐标,是小说的开头,出现了“山宗”即历史人物袁崇焕的旧部的聚会,为的是要纪念这个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了大半辈子但到晚年却蒙受巨大冤屈的英雄人物,甚至为此要宣誓报仇,也正是为此,山宗的领袖决定要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联合。很显然,他们把李自成当成了人民的救星,当成了这个时代的希望,当成了历史的拯救者。然而,在小说的最后,我们却看到,发生在袁承志的父亲袁崇焕身上的大悲剧,在袁承志的义兄李岩身上再一次重演了!明朝的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与李自成冤杀李岩,可谓如出一辙。如果说,这部小说的主线,是讲述袁承志如何为父亲袁崇焕洗刷冤屈,甚至报仇雪恨,即以一种奇特的传奇方式进入历史的话,那么,最后李岩的遭遇,则是对袁崇焕的经历的又一次重复。似乎,这乃是中国历史的一种必然,或者说,这种“黄龙未捣,武穆蒙冤”的悲剧,正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