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是干什么的,作诗有什么意义,怎么生存,怎么养家糊口? 马诗诗人把自己比作什么
古代诗人靠什么维持生计啊?
南宋时期有相当一批诗人被称作“江湖诗人”,这与他们长期奔走在江湖之
上是分不开的。那么在他们奔走江湖的生涯中主要靠什么为生,即江湖诗人的谋
生手段,这是一个无法回避而又很值得探索的问题。
人活在世上,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文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出的是精神
产品,所谓“士大夫种学绩文”。但是学问与诗词文章都无法充饥保暖,因此文
人的谋生就远比其他从事实业的人要困难。南宋江湖诗人经常在为维持生计而发
愁,即使是其中一些曾经做过中下级官吏,拿过朝廷俸禄的人,同样不能免除贫
困的窘态。所以考察江湖诗人的经济生活就成为了解江湖诗人的一把钥匙,由此
可以认识江湖诗人的生存状态,解释他们的思想及其创作。
概括起来看,江湖诗人的谋生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干谒权贵,获取钱
财。江湖诗人大多有过游谒的经历,而干谒的工具即敲门砖就是自己的诗文作品
,凭此来博取权贵的欢心和赞誉,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和获得赏赐奉赠。如刘过
拜谒辛弃疾,姜夔依靠张鉴等。这种干谒对象大都是豪门贵族,一旦成功,所获
赏赐就较为丰厚,因此这是一些有才华的江湖诗人所乐意采用的重要手段。
二是出卖自己的诗文字画。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诗文字画也逐渐
成为商品,并形成一定的消费市场。不少江湖诗人多才多艺,就以此谋生,形成
文人职业化的倾向。江湖诗人经常谈到自己“卖诗”的情况。如戴复古、周弼、
徐集孙等,可谓是可靠的证据。
三是教授生徒和为人代笔。江湖诗人中有的颇有学问,声名卓著。前来拜访
求学问道和讨取文字的络绎不绝,这些人往往备有一些钱财和特产作为弟子贽见
之礼。这也是诗人们借以维持生计的途径之一。
四是接受朋友馈赠。江湖诗人四处奔波,交游广,联系多,自然不乏志同道
合,趣味相投的知心朋友。于是来往密切,互通有无。因此江湖诗人接受朋友馈
赠的现象显得十分普遍,大到田地房屋,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有,这些
均可作为生活的补充。
对江湖诗人给予馈赠接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出于对诗人人品的尊
重和处境的同情;有的是赏识诗人的才华,青睐他的作品;有的则是献赠之作,
投其所好,施主怦然心动,而大加酬报;也有的是被其开口乞讨而无法推脱等等
。
应当说,能得到权贵馈赠的诗人只是小部分,怀才不遇者大有人在,因此有
“独有诗人货难售,朔雪寒风常满袖”的感慨;有的偶有知遇,却不能使好花常
开;有的虽然得到了赏赐,却因受到权贵的戏弄,而内心充满悲愤。
从总的情况看,大批江湖诗人并未因为有上述谋生手段而摆脱贫困。在他们
的笔下往往生动地描写自己的困窘状况并反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而揭示了
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悲掺的命运
古代诗人靠什么维持生计啊?
可以考取功名成为朝廷的一员,领取朝廷俸禄,也可以像李白一样直接被招用,或者靠买诗词字画赚点钱养家糊口
君子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是什么意思
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 五斗米,
当时一个县令的奉禄。折腰,弯腰,屈服。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能为五豆米而屈服。
登鹳雀楼和凉州词都是王之涣的。谁来给我诗词?生字标一下哦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译文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