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白马之盟是指刘邦称帝后与群臣以杀白马的方式定立的盟约,具体内容是什么? 白马之盟唐太宗

白马之盟是指刘邦称帝后与群臣以杀白马的方式定立的盟约,具体内容是什么?白马之盟唐太宗

什么是“白马之盟”

        “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与群臣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此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杀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来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约,而此盟约的内容为确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高祖刘邦的白马盟约的内容是什么?

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与群臣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此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杀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来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约,而此盟约的内容为确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网罗各股军事力量,与楚军争夺王位,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在汉军大旗之下,使刘邦终成帝业。其后,他认为异姓王终不可信,而仅能利用。因此他称帝以后,先后以种种借口除掉异姓王,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与群臣定下白马之盟,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

  楚汉相争时,刘邦借着手下众多将领与背叛项羽的诸侯王而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在战后不得不将功绩最高的一群将领封为诸侯王,但其却对异姓诸侯王心存疑虑,害怕其谋反,危及自己的江山,于是开始着手翦除异姓诸侯王和功臣势力。以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为例,刘邦在垓下之战获胜后即改封其为楚王,使其离开根据地齐地,并于翌年设计将韩信掳至长安,降为淮阴候,最后借吕后之手斩杀韩信。其后彭越、英布、韩王信、臧荼、卢绾等王皆一一被其贬杀。刘邦将异姓诸王清灭后,发现汉朝的控制力还只能停留在关中地区,在边疆地区却显得鞭长莫及,因此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制,以保刘氏江山稳固。然而随着吕后势力日大,其担忧汉室江山被吕氏夺去,因此在其晚年与刘氏诸王杀白马为盟,以策万全。

内容  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汉帝国存在,大臣们及其子孙就永远有酒喝有肉吃)。

  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非皇族成员不得封王,如没有军功者不得封侯)。

结果  刘邦驾崩后,吕后要立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以此加以反对,但是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认为吕后此举并无不可,结果吕后大封诸吕为王,吕氏的诸侯王直至吕后死后才被废。

  在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弄权,被封为假皇帝,最后篡汉,将此盟约撕毁。其后汉光武帝重建汉朝,此盟约再被重提。直至东汉末年曹操称魏王,其后其子曹丕继任魏王并篡汉称帝后,白马之盟才被彻底撕毁。

  终汉之世「非刘氏不王」这个祖训除了在上述的三个时期以外,都被严格地遵守,因此可见此盟约对汉代皇帝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作用  白马之盟的本意是巩固汉家天下,但却反而因为过于依赖同姓王而使其坐大。汉文帝时,先后发生了济北王和淮南王的叛变;而汉景帝时更发生了七国之乱。但最终这些叛乱皆被平定,而景帝亦乘胜收回封国的官吏任免权,削弱了封国的实力。其后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同姓王的实力被大幅削弱,变成一种虚衔。结果刘邦白马之盟的原意消失,只作为训言留下。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求译文

这是刘邦与众臣订立的白马之盟,意思是:不是刘姓的却做了王,如果没有功劳而皇上不册封却当了侯的人,天下一起去诛灭他!

有两层意思,一是无论你功劳如何,只要不是姓刘就不能称王。其二,没有功劳或皇上没有允许就不能称侯。

刘邦的“白马之盟”是谁第一个违反的?“白马之盟”又是怎么回事?

白马之盟

高祖十二年(前195)春天,时正三月,春光烂漫,但刘邦的身体和心境坏极了。还是在一年前征讨淮南王英布时候当胸被流矢射伤,伤势时好时歹,加之燕王卢绾的反叛--再没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朋友.同乡的反叛更叫人愤怒和痛心了。尤其让刘邦忧心如焚的是,自从诛杀韩信、彭越之后,吕后势力不断膨胀,作为农民出身的一代帝王,他绝不能容忍刘氏江山归属他人,哪怕是皇后。

刘邦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决定采用订立盟誓的方法,来保证刘氏江山长治久安。于是选定黄道吉日,诏令文武大臣来到太庙祭祀,吕后自然也到场。祭礼用的是太牢--牛羊猪三牲俱备。当着大家的面,命人宰杀了一匹白马,有侍从接了滚热的马血倾入酒坛,文武大臣及吕后每人一杯,刘邦率先举杯,庄严盟誓:“此后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如违此约,天下共击之!”

谁都明白,这白马之盟是冲着吕后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