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做皇帝,开国功臣纷纷被杀,大谋士朱升为何能善终? 明朝开国六王没有汤和
朱元璋杀尽开国功臣,为何唯独汤和能善终?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生性多疑和手段狠辣,明朝开国功臣鲜有善终者,仅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株连数万人,“开国宰相”李善长以及“战功第一”的傅友德等元勋也无一疑幸免,全部惨遭屠戮,就连徐达和刘伯温晚年也都遭到猜忌,死因成谜,算不得善终。
但是,有一个人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遗世独立,成了明朝结局最好的开国功臣,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真正意义上善终的开国功臣,他就是信国公汤和。
“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公”,汤和真正做到了功高盖主而君不疑,而且,这个“君”还是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朱元璋。那么,汤和到底何许人也?他又是如何做到独善其身的呢?
汤和,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与朱元璋同乡又同街,用现在的话说,汤和与朱元璋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发小。汤和与朱元璋生活在元末战乱年代,童年十分动荡艰苦,后来赶上了连年旱灾,同样面临生存问题的汤和与朱元璋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而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
事实证明,汤和的选择比朱元璋好太多,汤和虽然常年东奔西跑但至少能填饱肚子,而朱元璋当了和尚以后却不得不化斋要饭去,经常是食不果腹。于是,混得还不错的汤和就给自己的好兄弟朱元璋写了封信,邀请朱元璋和和他一起加入起义军。朱元璋就是这样走上发迹之路的。
也就是说,汤和不但是朱元璋的发小挚友,还是他起义道路的伯乐和领路人,这也是汤和在朱元璋心中与众不同的重要原因。
朱元璋加入起义军后迅速崛起,地位逐渐超过了汤和,但年长朱元璋两三岁的汤和却自始至终没有嫉妒之心,他甘愿站在朱元璋身后,做他最忠实的朋友和最忠心的部下。这也是汤和的一个显著性格特点——不争不抢,摆正位置,眼光独到,甘于人下。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十几年时间里,汤和战功赫赫,功绩足可与徐达、常遇春相媲美,但他一直保持着低调谨慎的性格。大明王朝建立后,汤和因功获封信国公,手中依然掌握着军政大权,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但是,随着朱元璋年事渐高,他的疑心病也越来越重,尤其忌惮手下将领手中的兵权。虽然汤和始终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但向来谨小慎微的他却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就在此时,汤和做出重大决定,他成了众多功臣中第一个诚心主动交出兵权的人。
汤和言辞恳切,正式向朱元璋提出了退休申请,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只想回老家享受天伦之乐。朱元璋虽然也曾挽留,但那都是虚的,他内心深处非常希望汤和解甲归田,于是他批准了汤和的请求,并赐予他丰厚的金钱良田以供养老。
提前退休就能平稳着陆吗?如果你这样想就太小瞧朱元璋的疑心病了,李善长和刘伯温就是前车之鉴。而汤和呢,即便是在告老还乡后仍秉承着“低调低调再低调”的行事准则,他回乡后非但没有依仗自己的战功和品阶耀武扬威、称霸一方,反而越发谨言慎行,不但对朝堂之事不再过问,连家里多余的丫鬟家丁也都遣散了,日子过得是相当简谱低调。
朱元璋有个习惯,那就是喜欢派锦衣卫暗中监视大小官员,就连退休官员也是一样。而汤和就是能做到滴水不漏,即便是无孔不入的锦衣卫也挑不出他半点毛病,所以久而久之,朱元璋终于对汤和彻底放下戒心。
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935年)农历八月,一代名将汤和因病去世,享年70岁。当时,已经年近古稀的朱元璋闻讯后悲痛欲绝,泪流不止,因为他此番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开国功臣,更是他毕生唯一的挚友。永别了,汤和!
汤和死后,朱元璋追封其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正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出自《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汤和就是因为深谙这个亘古不变的官场哲学,懂得急流勇退,才做到了遗世独立善始善终,成了明朝结局最完美的开国功臣。
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何以能得善终:徐达并未被朱元璋赐蒸鹅毒死!!。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朱元璋建国后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什么汤和却能逃过一劫
但是其中有一位开国功臣却逃脱了死亡的命运。他就是汤和。《明史》上对汤和的介绍是机警沉敏多智数,懂得急流勇退,才让自己逃过一劫。
朱元璋建国后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什么汤和却能逃过一劫?
早年时期,汤和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汤和比朱元璋资格还要老一些,但是他不争宠。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底下的将士们看不过去了,心里很不服气。但是也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汤和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故意将汤和降了一个官职,而汤和从不发牢骚,只是默默承受,还是一样尽心尽责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这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朱元璋“杯酒释兵权”一事中,汤和也是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的人,皇帝看到他如此有心懂得自己,于是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汤和回到家后还是低调做人,从来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他心里清楚,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所以他小心翼翼,不让人抓住把柄,最后朱元璋也是放心了,觉得杀不杀他都没有必要,便放他一马。
明朝开国功臣为什么会被杀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