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风这个翘起一个角的造型是怎么施工的? 古建筑屋顶四角叫什么
古建筑翼角的出冲及起翘怎样施工
这要看你采用现代施工工艺施工还是采用标准古建筑施工工艺施工,用现代施工工艺施工就简单了,砼板面起翘然后就是盖琉璃瓦了,古建筑施工工艺那就是纯木梁悬挑了。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四个角(歇山顶)为什么是翘的?
说法一:角的地方出檐较长,于是要用大木构件支撑,不能用一般的椽子,于是垫了两层,导致其他的跟着往上翻。
说法二:为了审美,像鸟翅膀一样向上扬,使屋顶看起来不但不笨重,而且还很轻盈欲飞。
歇山顶式
中国人对阶级观念是非常重视的,建筑要求一向都非常严格,规则更是不能违反,等级非常分明。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如皇宫及佛殿的主殿,大都采用最尊贵形式的重檐庑殿顶,其次是单檐庑殿顶(如紫禁城中的英华殿),重檐歇山顶(天安门)都算得上是尊贵的屋顶,歇山顶(东西六宫前殿)属普通屋顶款式,悬山顶和硬山顶是屋顶种类中差不多最低级的,平民及紫禁城中低级的房屋多采用此类屋顶,等级分明。
歇山顶的间接资料见于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等。实物建筑以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为最早。
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为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顶。
歇山顶的山墙有搏风板,是装饰的重点。
房子顶部四周的檐子怎么做的
外檐(wàiyán):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房檐儿,廊檐,飞檐,前檐,檐沟,檐头,檐牙。覆盖物的边沿或伸出的部分:帽檐儿。
外檐通常指的是从屋脊两侧延伸出去的外沿,通常作为遮风排雨之用。
外檐构造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南北东西各地都不一样。像南方潮湿多雨的地区,外檐狭长低矮一些,而西部少雨地区甚至将外檐设计成“集水盆”收集宝贵的水资源,而北方的外檐则相对窄小,方便而不妨碍。外檐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是那些宫廷建筑,宫廷建筑的外檐设计成飞檐高角,外檐象征着龙爪凤翼,气势凌然,代表着皇权的霸气和雍容富贵。
外檐是一门艺术,可以勾勒出整栋建筑的气势,如果说建筑是个娉娉袅袅的美人,那外檐就是美人的发型。在古代,外檐的设计通常融合了风水学,外檐是屋脊走势的延伸,是整座建筑的棱角,也是评价建筑的造型的重要考量处。可以说外檐设计是我国风水学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筑学家可以通过查看古建筑的飞檐造型而了解不同时代风水学以及建筑风格的演化。
1、是用水泥沙添加界面剂搀和,在墙上甩刷一遍,就会增加粗糙度,这就是墙面拉毛处理工序要的效果;
2、是用铲刀或者其他工具在墙面上划,敲打,然后抹上涂料,使得墙面变得粗糙,造成拉毛效果;
3、用滚筒刷和乳胶漆在墙面上涂刷就会有拉毛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的2种翘角方式?
翼角
辐射椽翼角
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部分,因向上翘起,舒展如鸟翼而得名,主要用在屋顶相邻两坡屋檐之间。
中国古代房屋多有深远的出檐。《诗经》就有“如晕斯飞”的句子赞美建筑物,可知西周大屋顶已引人注目,但不知有无翼角。出土的战国铜屋、铜阙和铜器上镂刻的建筑图象都是直屋面和挑出很远的直屋檐,无翼角。现存最早的屋角做法表现在东汉石阙上,檐口是直的,在45°线上有斜置的角梁。角椽的排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角椽同正身椽平行,愈至角则椽愈短,椽尾插入梁侧;一种是角椽逐根加大斜度,向角梁倾斜,如鸟翼上的羽毛,椽尾也插入角梁侧,椽长虽也逐根缩短,由于倾斜,所以长度大于前一种。这两种做法沿用到唐代,翼角的具体形象最早见于南北朝石刻中。最早的实物是五台县南禅寺大殿的翼角,它的角椽排列方法属于第二种。
水戗发戗
屋角处的角梁断面高度为椽高的三倍左右,椽和角梁的下端都搭在檐檩上。为使角椽上皮逐渐抬高到与角梁上皮相平,以便铺望板,在屋角处正侧两面的檩上各垫一根三角形木条,宋代称“生头木”(清代称“枕头木”)。这样屋檐至角处就出现平缓的上翘(清代称为“起翘”)。这做法约始于南北朝后期。中国古代建筑翼角上翘的特点,至此形成。
约在唐代中期或晚期,出现了第三种角椽的排列方式,角椽自梢间下平暗(清代称下金桁)起,逐根呈辐射状展开,向角梁靠拢,最末一根与角梁相并。这和第二种做法不同处是椽近似于从一个中心辐射出去(由于制做上的困难,实际上不能做成从同一点射出),故角椽和前两种方式不同,不是逐根缩短,而是在开始时逐根加长,只是最后几根椽尾出于构造的原因,并入角梁侧椽槽内,才开始缩短。第三种做法的最早实例是五台县唐代建筑佛光寺大殿。此后,这种翼角椽排列方式被普遍采用。至清代,第一种排列方式只在南方个别建筑上使用,第二种则已绝迹。
嫩戗发戗
宋代以前,屋角的水平投影都是直角。北宋开始,角梁向外加长,角椽也随之逐根加长,屋角的水平投影呈尖角状,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出”,清代称为“出翘”或“冲”。出翘加强了翼角翘起的效果。元代以前,大角梁的后尾搭在下平暗的交点上,是斜放的简支梁。子角梁后尾抹斜,压在大角梁上,形如加粗的飞椽。元代开始,老角梁后尾有的移到下平暗交点之下;到明代,成为普遍做法。明清的子角梁后尾又加长到与老角梁后尾等长,二者上下相叠,各在后尾上开一半圆槽,合成一个圆孔,抱住正侧面下金檩的交点。由于老角梁尾由檩上移至檩下,角梁外端就比原来翘得更高,檐口曲线至角处的起翘也较前加大而显得急骤。这种角梁做法的变化,反映在建筑外观上就是宋代以前檐口呈曲线、翘角平缓挺劲和明代以后檐口平直、翘角急骤的差异,形成明显不同的风格。
嫩戗戗角木骨架构造
目前最常见的翼角做法,北方是清代官式做法,南方是主要流传于江浙地区的发戗做法。清代官式建筑翼角起翘一般为自正身椽上皮到最末一根角椽上皮升高四椽径,出翘为角梁外端的正投影长出正身椽三椽径,工匠术语称之为“冲三翘四”。翼角处椽是圆椽,椽尾需砍削成不同厚薄和斜度的楔形,以便做成近似于辐射的排列和逐根上翘。檐椽上铺望板,望板上再钉方形的翘飞椽。翘飞椽的形体随着起翘、出翘,逐根变化,比檐椽复杂得多。飞椽后尾翘起程度的变化称“翘度”;翘起处两个转折面交线的斜度因需平行于大连檐曲线(即出翘曲线)而变化,称为“扭度”;飞椽椽身断面由正方形变为菱形,以使顶边平行于翘起的曲线,并保持两侧边为垂直面,称为“撇度”。与此同时,椽身和椽尾的长度也在变化。为解决这些复杂的变化,施工中有一套放线方法,有撇半椽、翼角搬增、扭脖子等名称。南方气候温暖,积雪不多,因此屋角可翘得更高,弯转如半月,名曰发戗。南式发戗有水戗、嫩戗两种。水戗发戗的双层角梁和翼角的构造与北方的基本相同,只是屋角(南方叫水戗)向外伸出得多和翘得高。有的甚至不用子角梁,而在老角梁前面加一段弯木头——弦子戗,使屋角翘起来。这样,屋檐本身比较平直,但屋角的翘起颇为突出。南方高大的庙宇和园林风景建筑,大都用嫩戗发戗,屋角翘得很高,出檐很大。其做法是将嫩戗向上斜插在老戗端部;立脚飞椽也顺着正身飞椽到嫩戗之间的翘度变化,依势向前上方翘起排列,组成一个向上翘起的屋角。屋面上老戗与嫩戗间的凹陷处用菱登木、箴木、扁担木等填成衔接自然的弧度,使屋面到嫩戗尖形成优美的曲线。
举架
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这种方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在宋《营造法式》中名为举折,在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源》中谓之提栈。举架、举折、提栈的作用和目的相同,只是由于时代或地区的不同,具体做法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