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第九十七回,一者显自己威风,二者通和会之好,什么意思?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概括
《三国演义》中赵云是在什么时候,哪一章死的?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却说东吴遣使致书蜀中,请兵伐魏,并言大破曹休之事:一者显自己威风,二者通和会
之好。后主大喜,令人持书至汉中,报知孔明。时孔明兵强马壮,粮草丰足,所用之物,一
切完备,正要出师。听知此信,即设宴大会诸将,计议出师。忽一阵大风,自东北角上而
起,把庭前松树吹折。众皆大惊。孔明就占一课,曰:“此风主损一大将!”诸将未信。正
饮酒间,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孔明大惊,掷杯于地曰:“子
龙休矣!”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
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报丧。后主闻云
死,放声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矣!”即下诏追赠大将军,谥封顺平
侯,敕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后人有诗曰:“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
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三国演义中水陆毕陈是什么意思
《三国演义》对饮食交代不细致 仅描写"水陆毕陈"
宋江道:“得些辣鱼汤醒酒最好。”戴宗便唤酒保,教造三分加辣点红白鱼汤来。顷刻造了汤来。宋江看见道:“美食不如美器。难是个酒肆之中,端的好整齐器皿。”拿起箸来,相劝戴宗、李逵吃……戴宗道:“兄长,已定这鱼腌了,不中仁兄吃。”宋江道:“便是不才酒后,只爱口鲜鱼汤吃。这个鱼真是不甚好。”戴宗应道:“便是小弟也吃不得,是吃的不中吃。”……戴宗叫酒保来问道:“却才鱼汤家生甚是整齐,鱼却腌了不中吃。别有甚好鲜鱼时,另造些辣汤来与我这位官人醒酒。”
《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王)允拜谢归家,水陆毕陈,于前厅正中设座,锦绣铺地,内外各设帏幔。次日晌午,董卓来到。允具朝服出迎……进酒作乐,允极其致敬。天晚酒酣。
《三国演义》第八回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讲的都是英雄的事,不过,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大的方面不论,且从饮食方面来谈一谈。
“水浒”讲的是江湖,人在江湖走,如果从饮食角度而言,也就是从一家酒店走到另一家酒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自然是必须要展现的细节,酒囊饭袋不是英雄,但喝酒吃饭却能为英雄增一段荡气回肠的波澜。宋江在江州城浔阳楼上吃鱼,便衍生出一大段故事。
宋江听说江州鱼好吃,一吃却失望,原来是腌制的,不中意,嘴巴上却斯文,只说这酒楼器皿好看。戴宗看出公明哥哥的心思,问酒保要鲜鱼,结果说没有,这就为铁牛大闹浔阳江,和浪里白条水路厮拼埋下伏笔。莫小看一碟子鱼儿,那是英雄要起波澜显身手的凭借。瞧其写食物何其细致:三分加辣点红白鱼汤,腌鱼,鲜鱼汤……
《水浒传》里诸如此类的描写很多,例如好汉一进酒店,就大叫酒保来几斤牛肉、几个馒头,而且细致到放不放蒜泥,鸡要几分熟。
这大宋江湖,没有酒肉的衬托,哪来英雄?
《三国演义》则不然,且看王允宴请董卓,吃什么,喝什么,都没有细致的交代。对于吃的,只有一句“水陆毕陈”,水里和陆地上的菜都准备好了,根本没有交代有什么鱼汤,腌的还是鲜的。至于酒,也就说喝到天晚而已。“三国”对于酒肉的描述,是粗线条的。因为历史舞台不同,所以历史英雄不是从一家酒楼到另一处酒楼,而是从一座城池到另一座城池,从一个国度到另一个国度,笔墨要花在大事件上,根本没有余墨匀给那些酒肉。
虽然《三国演义》中也有张飞使酒,诸葛亮送好酒上前线的故事,但是跟景阳冈武松饮酒相比,已很粗略了。前者仅仅说到酒而已,后者却描述到喝多少碗,喝醉后有何反应等,例如“透瓶香”、“出门倒”。
为何会这样?除了题材使然,也因为掌握材料程度的不同。《三国演义》里的饮食是东汉时候的,吃什么,喝什么,有什么花色,元明时代的人是不清楚的,而《水浒传》里的饮食是宋朝的,相隔不远,元明时代的人还比较了解。因此,《三国演义》对饮食一笔带过,《水浒传》则不仅细致描写,而且还以此为故事的元素。
所以,题材不同,掌握的材料不同,描写侧重点就不同。历史小说在某些生活细节上其实还是适宜粗线条的,因为对生活、对那些无关紧要的人物描述过多,反而会伤害整部小说的大气,这也是后来众多历史小说总是超越不了《三国演义》的原因之一。
三国演义书中赵云一出场便救了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赵云第一次出现在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
赵云以一个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第一次登场就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救了公孙瓒。
原文如下。
(公孙)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落于坡下。
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爬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
瓒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处相见。”
瓒大喜,遂同归寨,整顿甲兵。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记得三国演义里曹操说做人应该 喜怒不形于色 此最难·····记不清楚了 谁知道在第几回???
那是刘备...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