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中国历史上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出现一个统治时间长达四百年的地方割据政权会如何?
- 假设你是新中国的建设者,你会如何开发利用长江?上游。。。。。 中游。。。。。。下游。。。。。。。
- 两汉统治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时期,请问这段时期是什么时期?
-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四个割据政权并立的时候,短时候也算
-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概括导致地方割据乃至国家分裂的三种隐患
假设你是新中国的建设者,你会如何开发利用长江?上游。。。。。 中游。。。。。。下游。。。。。。。
上中游以开发水电、旅游为主,中下游利用长江灌溉的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利用丰富的历史遗迹进一步开发、发展旅游业。
两汉统治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时期,请问这段时期是什么时期?
两汉统治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分裂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221年
而两汉统治结束以后,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220-589年,后来的五代辽宋夏金分裂时期是907-1276年都没有春秋战国时期长
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四个割据政权并立的时候,短时候也算
公元四世纪二十年代末期 四国并立 东晋 后赵 成汉 前凉
之后的五十年代仍然是四国并立 东晋 前秦 前燕 前凉
公元六世纪五十年代四国并立 南陈 北周 北齐 南【后】梁
公元1038之后中国大地上 南有大理国 北有契丹国 西有西夏国 中部宋国
1127之后是大理国西夏国宋国金国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概括导致地方割据乃至国家分裂的三种隐患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概括导致地方割据乃至国家分裂的三种隐患是:
1、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国家走向分裂割据。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导致国家走向分裂割据。
3、民族矛盾尖锐导致国家走向分裂割据。
在中国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统一局面和分裂局面基本上是交替进行的,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统一毕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所以在历史复习中,一般都比较重视大一统政权,如把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重点放在汉、唐、明、清四个统一的王朝上,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分裂时期及割据政权的复习。有学者认为,从中国历史上看,对中国而言,分裂的时间是主要的,统一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对中原王朝而言,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时间①
一、分裂的原因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一般来说,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时期,共四大块。另外,在一些统一王朝中,夹杂着若干分裂局面,如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这种大分裂和小分裂的局面从存在的时间上看,长达一千余年;从经历的社会形态来看,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可见,分裂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而复杂的历史现象。那么这种历史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可从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两个方面分析,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大家知道,人类社会一般要经过三种经济形态,即依次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其中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者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也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它本身便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割据性。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当中央权威强有力的时候,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地主才拥护统一,成为政权稳定的支柱;当中央权威下降的时候,他们就会割据,直到破坏国家的统一。例如,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大诸侯国通过改革,实力大增,他们先后起来争夺霸权,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争雄局面;又如,东汉后期,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中央权威下降,豪强地主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最后形成了东汉末年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局面和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所以,不论是奴隶社会里的分裂,还是封建社会里的分裂,它们共同的根源就在于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和割据性。当然,除了共同的根源以外,各个分裂局面的形成也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1、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国家走向分裂割据。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这些主要矛盾的激化常常迫使平民、农民走上反抗道路。平民、农民的反抗斗争虽然大多被镇压下去,但动摇了王朝的统治基础。统一王朝的衰落瓦解,则可能导向分裂割据。如西周的国人暴动导致了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东汉的黄巾起义导致了军阀割据、三国鼎立。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导致国家走向分裂割据。统治阶级内部,由于血缘或地缘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由于政治上的权力之争和经济上的利益冲突,会形成各种矛盾和斗争。其中各派系统治集团的斗争和中央集权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斗争都会导致统一王朝的削弱。尤其是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对统一的威胁更大。如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中央集权统治迅速衰败,地方藩镇割据势力趁机发展,最后唐朝被割据势力所蚕食,在全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
3、民族矛盾尖锐导致国家走向分裂割据。民族矛盾是封建社会内不可避免的一个社会矛盾。
当民族矛盾激化时,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必然会导致民族反抗斗争,斗争的结局之一即是一些民族的统治阶级利用民族矛盾建立不受中央统一王朝辖制的独立政权。如西晋时期各族人民大量内迁,统治阶级极力推行民族歧视政策,不能很好的处理民族关系,加上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大大加剧了各民族的痛苦,使许多民族的人民纷纷加入到庞大的流民队伍中,纷纷举起反晋大旗,最后西晋政权被内迁的南匈奴贵族所推翻,内迁各族又先后建立了大小
10多个政权,开始了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二、分裂的形式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既有东西之间的对峙,也有南北之间的分裂,
当然还有若干统治者各占一方形成的地方割据。下面试就这三种形式作简单梳理。
1、东西对峙。在隋唐以前的历史上,东西对立或分峙的局面曾一再地发生。教科书提到的东西对峙局面共有四次,即①战国时期秦与东方六国;②楚汉相争;③西汉王朝与吴楚七国;④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这样的东西对峙的局面,到隋唐王朝先后建立而告结束。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破坏,唐朝崩毁,关中也告残破,难以为都,这样也就不能再在当地形成一种力量,使之与东方相对抗。没有相对抗的力量,也就不再存在互相对抗的局面了。
2、南北分裂。相对于东西对峙,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分裂涉及范围更广,延续时间更长。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分裂或对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地农耕社会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对立;一种是内地农耕社会的南北对立。第一种形式的南北对立,如秦汉政权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政权、明朝与蒙古高原上的瓦剌,因涉及复杂的民族关系,可放在民族关系史专题里复习,这里不展开分析。第二种形式的南北对立,在中国历史上一再形成。教科书讲到的春秋时期华夏诸侯与楚国之间,三国时期曹魏与吴蜀之间,蜀汉灭亡后晋、吴之间,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之间,南宋与金之间,都是农耕社会中的南北对立。
3、地方割据。没有明显的东与西、南与北的对立的分裂局面都属于这种类型。例如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
三、分裂的界线和结局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的分裂问题是比较复杂的。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规律性。但如果我们把视点缩小到封建社会前期(隋唐以前)农耕地区中的东西对峙政权和南北对峙政权这一范围,就会发现他们在对峙的界线和结局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从界线上看,东西对峙的政权大体上是以太行山、函谷关一线为界;南北对峙的政权基本上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从结局上看,东西对峙的结果都以西方的胜利而告终;南北对峙的结果都以北方的胜利而结束。产生这些相同之处的原因有两点
:1、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使用戈矛甲盾作战,险固的地理形胜具有重要意义,地理上的高山、大河、雄关容易成为对峙双方的界线;2、经济实力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有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向南移动的趋势。当然这只是一个概略的趋势,其中也有一些逆向移动和反复。在隋唐以前,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而北方西部的关中地区又是经济重心的重心,所以南北对峙的结果是以北方胜利而结束的,东西对峙的结果是以西方胜利而告终的。到宋元时期,关中破落,经济重点已移到南方,所以东西对峙的局面不复出现,南北对立的结果出现南胜过北,例如明朝是以南方割据的势力举行北伐而灭掉元朝、统一中国的。
四、分裂的认识在高三历史复习中,一般对大一统的“盛世”王朝注意的较多,而对“乱世”则重视不够。这既有民族心理的问题,也有对乱世看法的问题。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分裂,是前进还是倒退?是充满生机还是一派腐朽?这恐怕都不能轻易地下出结论。从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看,割据政权对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江南的开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春秋时吴、越对江南的开发,三国时孙吴对江南的开发,东晋南朝对江南的开发,五代时十国(实为九国)对江南的开发,南宋对江南的开发,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这些割据政权对江南的开发是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重心的主要原因。另外,分裂时期,伴随着战乱、民族迁徙,各民族间频繁接触,民族融合逐渐走向高潮。中国古代史上有四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其中三次出现在分裂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作为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民族融合不仅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和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使华夏族大体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民族融合使汉族大体形成,辽宋夏金元时的民族融合又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而这些民族融合的成果显然又是秦、隋、元三个王朝完成全国统一的重要原因。所以分裂并非历史的停滞,地方经济在发展,民族融合进程在加快,分裂中孕育着生机。但也要指出,分裂局面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更不是战争的破坏所造成的,我们对分裂局面中的积极因素的肯定绝不是意味着对分裂本身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