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近期挖到的四川春秋墓主是谁? 春秋战国时期墓葬风俗

近期挖到的四川春秋墓主是谁?春秋战国时期墓葬风俗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是什么墓?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是土洞墓室。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馀米。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则应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坑。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

由于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但是,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

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小型墓中,出现了横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空心砖筑椁室以代替木椁的。这种横穴式墓和空心砖墓在当时还很不普遍 ,但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商周以来的传统墓制发生了变化。

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总的说来,在战国时代,确比商代、西周少见了。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从商、西周以来,墓主的尸体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战国时代,除了南方的楚国以外,黄河流域的秦、韩、魏 、赵、燕等国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

特别是西方的秦国,屈肢葬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墓中尸体侧身而卧,四肢蜷曲。这可能是受黄河上游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一种特殊葬俗的影响。

扩展资料

中国史上重视丧葬的情况,至少从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经可以窥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丧礼制度的出现都可作为那个社会中人们对于葬礼重视的象征。

到了战国,虽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论出现,但这些主张却恰好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非说所有考古发掘得到的墓葬均为厚葬。

而是说,一般人即使实际没有能力实行厚葬,仍然会有一种要求厚葬的企望,这正说明战国以来,普通墓葬会高级身分所使用的陶礼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罗江挖出战国战棺

呵呵

宋少帝陵的墓主简介

宋少帝,也称宋末帝,名叫赵昺(bǐng),是宋度宗赵禥(qí)的儿子,宋末三帝之一。赵禥有三个儿子,二儿子赵显是嫡子,大儿子赵昰(shì)和三儿子赵昺是庶子。

赵昺生于公元1271年,这一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因此,他一出生就注定是一场悲剧。1274年,度宗死在酒色之中,四岁的嫡子赵显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称为宋恭帝。当时宋元交战,元兵已饮马长江,南宋国势危急。

1276年,南宋国都临安(杭州)陷落,宋恭帝被俘。南宋大臣护送赵昰和赵昺南逃,并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即宋端宗。元兵穷追不舍,南宋小朝廷被迫继续逃亡到广东。1278年端宗病死,大臣们就拥立8岁的赵昺为帝,改年号为祥兴,并以陆秀夫为左丞相,张世杰为太傅,进驻广东新会崖山,继续抗击元军。

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军进攻崖山,宋元两军在广东新会的崖山海面决战,结果,张世杰所率宋军寡不敌众,大败海上。3月19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于是身穿朝服,将8岁的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叩首再拜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言罢,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至此,南宋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