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2021年了,中国有哪些黑白文化,技艺已经失传了?(中国有哪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2021年了,中国有哪些黑白文化,技艺已经失传了?(中国有哪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中国有哪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1,木匠工艺中,传说鲁班大师的木工艺法总共分七十二大法,囊括了选材、制料、加工、成型、装饰等一系列木工工艺,目前的家具制造中,还有谁懂得去应用这些技法?

2,古时家具上的漆有讲究,最好的漆叫做漆精,其制法业已渐渐失传。

3,中国国粹的武术,中国武术中的道,那种练功即练心的训示,那种炼精化气,炼气入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修炼法门,也渐渐失传。

4,药物的制作:上至魏晋南北朝之前,周易、炼丹之术风行,从古籍记载来看,那时候的五石散,吃后令人飘飘欲仙,但是五石散取的东西都是很常见的,现在也没有人能够照样还原出来了。

5,古时候留下来的这些古建筑,纯木制,千百年来仍然屹立不倒。而采用了现代工艺,钢筋水泥之类的材料,一场地震一阵大风就可能化为瓦砾。前一段时间故宫博物院进行修葺,顶上的琉璃瓦找遍了整个中国没有一个匠人能够烧出来,虽然对外宣称是材料找不到了,但是何尝不是技术不到那个水平呢?

6,锻造技术和金属加工工艺方面,不用说干将莫邪之类的千古奇兵,苗族里面的缅刀,锋利柔软,将不相容的两个形容词天衣无缝的雕琢到了一起,即使以现代的锻造工艺,仍旧无法复制出一把。

7,苗族女子婚丧嫁娶时穿戴的银饰,已经快没有人能够修理和再制造了。

现在的年轻人学的是马列主义,说得是英语日语韩语法语德语,钻研的是数理化,对于这种古老的手工艺已经再也不能吸引到他们的兴趣。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悲哀。古时人们的生活工具是刀枪剑戟锄铲锛凿,坏了,有铸剑师磨刀师来修理。现代人的生活工具是电脑、手枪机关枪,坏了,买新的。古时候有所谓人剑合一,现在本事再高的人也无法和电脑合为一体。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和中国自古相传的技艺传子不传女,传女不传婿有关,更重要的,也在于中国人本身不知道自己的技艺有多么珍贵。说什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是西方人看得上的才是世界的。现在世界上有麦当劳、有肯德基、有可口可乐,可是谁见过北京炸酱面、洛阳牛肉汤、陕西羊肉泡、天津狗不理也开连锁店到整个世界去啊?仅仅是因为经济水平不如人家吗?

有哪些民间艺术已经失传了

主板书 西河大鼓 燃灯打鼓 莲花落 很多都失传了十分的可惜 有些演员可能只掌握一些皮毛深入的很少

中国有哪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技艺

龙从发:刻刀下“浮出”玲珑宝船 龙从发今年69岁,满头白发,精神矍铄,12岁便从父学艺,在父亲的熏陶和指导下,他逐步走上木刻船艺术的探索之路。 聋哑父亲教出绝活传人 说起木刻船艺术,不能不提及龙从发之父——原武汉市工艺雕刻厂的聋哑老艺人龙云华。龙云华1965年去世,祖籍湖北宜昌,世代生长在长江边,生前一直靠制作船模的手艺来养家糊口。 龙老说,老父亲虽然身有残疾,但心灵手巧,动手能力极强,先后雕刻出湖北跨子船、小型襄河船、宁波三帆船、湖南平顶船、龙凤船、贵州客船、巡抚官船、川江麻雀尾船等六十多种不同风格的船。 他以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抗金的历史题材创作的《梁红玉战船》,着意渲染船上的战斗气氛和梁红玉屹立船头的飒爽英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另一力作是《端午龙舟》,与儿子龙从发等多名艺人一道,耗时一年有余方制成。长约1.2米的龙舟由白木雕刻,舟上雕刻有划船的、击鼓的、掌舵的,栩栩如生,人物多达72个,至今仍是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珍贵陈列品。 作为龙氏木刻船的继承人,龙从发自12岁起便从父学艺,19岁便出师自带徒弟。1959年12月,龙从发随父举家迁至武汉,开始着手制作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摆件。随着木刻船——“端午龙舟”在大会堂亮相,龙从发和父亲在国内工艺美术行业内的地位便一举奠定。 精湛技艺倾倒国际友人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龙从发的木刻船艺术便迎来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代表作“郑和宝船”、“隋朝五牙战舰”、“龙凤舫”等,以其精湛技艺令许多国际朋友叹为观止。 1985年,他创作的“郑和宝船”参加中国商品秋季交易会展出,受到与会者的欢迎。之后,被一来自荷兰的收藏家收藏。“隋朝五牙战舰”是应北京军事博物馆的邀请,专门为该馆战争馆制作的,该战舰由另一位船舶设计专家席龙飞设计,至今仍在该馆陈列。 “龙凤舫”是龙从发的一件得意作品,现陈列于国家博物馆,该船长约1米,宽0.36米,高0.6米,是一件豪华、精巧的装饰品。船身高6层,首、尾各设两座船楼,颇有黄鹤楼的神韵。该船上部全部镂空通透,有亭台轩榭、牌坊壁画,不少廊柱只有头发丝粗细。 据龙老透露,这一艘木刻船,船身是由生长在恩施州深山里的黄杨木制作,树龄在100-200年之间,胸围约15公分;底座是由生长于东北长白山的椴木制作,树龄小,纹理光滑细腻,颜色纯白,与船身的微黄色相得益彰。 龙老介绍,从下料到制作完成,全部由手工制作完成,光各种用于切、雕等的刀具,就用了100多把,因为有许多特殊要求,这些刀具也是自己打铁锻造的。 绝技传承成燃眉之急 由于木刻船制作又苦又累,加上没有长期稳定的订单,效益不佳,龙氏木刻船如今面临尴尬——他的4个儿女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学艺。 “我父亲曾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制作陈列品,我的作品也曾多次到国外展览,但现在连自己的子女都不愿学,还谈什么传承?”龙从发有些落寞地告诉记者。 据省工艺美术协会介绍,武汉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手工业曾相当发达。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曾经十分红火的工艺美术企业经济效益日渐下滑,本地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存环境渐趋恶化,许多优秀的民间绝技濒临失传甚至灭绝,让观众惊叹不已的绝技仅能糊口,本地艺人对此颇感无奈。 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方敦记介绍,为了保护和发展本地工艺美术行业,在省有关领导和行业的扶持下,湖北省包括龙老在内的四个国家级“大师”将各自成立工作室,弟子也有望获得经济补贴,将绝活发扬光大。 路光荣:用贝壳“编织”玉宇琼楼 如果和路光荣坐着聊天,估计谁也无法知道他是个“手艺人”,他的谈吐之间,一句句妙语总是关乎美学、文学。 路光荣今年59岁,能获得这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说,自己当初也没料到。 贝壳是他的天然“画布” 1947年,路光荣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沙湖镇一个贫农家庭,从小,他在美术领域里就显得很有天赋,不仅绘画和雕刻有模有样,还制作过皮影、剪纸,从小就将自己的艺术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 1966年,路光荣狂热地爱上了绘画伟人像宣传画,只要能找得到机会,只要挤得出时间,他就会找来一两枚伟人像章,对着细细揣摩、描绘,江汉平原上随处可见的贝壳,成了他的天然“画布”。 1973年,全国掀起工艺美术热,出口创汇的热潮席卷全国,名声在外的路光荣受命筹办贝雕工艺厂。在大连贝雕厂学习了一个月的设计制作后,他开始向贝雕业进军。很快,路光荣就在这个行业里崭露头角——1974年,他设计制作大型贝雕画《双凤牡丹》、《黄鹤楼》,参加广交会获得外商首批订单。 巅峰之作耗去一吨贝壳 在路光荣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黄鹤楼。对此,路光荣解释说,在他心中,能表现荆楚文化的标志性建设就是黄鹤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就四处收集黄鹤楼的资料——当时,蛇山还没开建黄鹤楼,路光荣找来一部老式相机,对于能找到的资料,一一拍下来,在他的早期作品里,黄鹤楼一直是三层的,一如同治年间的黄鹤楼。 路光荣创作的黄鹤楼是多变的,这得益于路光荣对黄鹤楼资料的收集———楼体慢慢加高,黄鹤楼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1994年,路光荣迎来了生命里的巅峰之作——由他设计创作的大型淡水贝立体贝雕船《黄鹤玉龙舟》由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 付出与收获是对等的,这句话在路光荣身上得到验证。这件123cm×96cm×36cm的作品,一共用了大约1280多个工作日,看过这件作品的人无不惊叹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全贝壳材料晶莹洁白,一眼看上去像是一座象牙雕——这件作品,塑造了中华龙的形象——双龙昂首欲飞,龙身上耸立着黄鹤楼主楼、长廊、亭阁、牌楼、太白楼等建筑物,高低错落,虚实相间,玉栏环抱,画栋雕梁。整个作品采用园雕、浮雕、透雕等工艺手法,同时将书法、篆刻、纹样设计融为一体,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与荆楚地域文化特色。 路光荣的女儿记得非常清楚,这件作品耗费了一吨多重的贝壳,因为损耗大,作品完工时,剩下的边角碎料堆积如山。“《黄鹤玉龙舟》上的小鳞片有几万个,都是手工精制的。” 女儿结婚嫁妆是贝雕 路光荣有两个女儿。和路光荣小时候一样,两个女儿从小也对美术有着强烈的爱好,大女儿在读初中时,曾经用父亲的篆刻刀刻过名章。 但他决定让大女儿放弃这一行,“手工量大,粉尘又多,太累太辛苦;而且,一个女孩子想在这一行成名成家,太难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路光荣一生带过太多的徒弟,但不少人做到工艺师之后还是放弃了。 贝雕究竟如何不易,路光荣的女儿说得非常形象:“作品的材料全是贝壳,种类达到十几种,但船却有棱有角,怎么样才能让很薄又有弧度的贝壳变厚变直呢?这个就要因材施意,每个地方用的贝壳都不同,从选料,到分块,到拼贴、组合、装饰,到打磨……仅做一个很直的杆就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像大船上一根长15cm、直径1cm的杆,需要用很细的布手工打磨好,至少需要3个工作日。”路光荣的女儿笑着说。试想一下,在一片贝壳上,要雕刻出一个个套在一起的拉环,环环相扣,还要打磨,抛光……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路光荣嫁女也有自己特殊的职业风格,两个女儿出嫁,最引人注目的嫁妆就是父亲亲自设计制作的贝雕船《黄鹤玉龙舟》。 “不过,妹妹在这一行的天赋使她顺利地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我也努力在帮助父亲将他的这种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结合。”路光荣的大女儿路明就这样兜了一圈,还是回到父亲的老行当。不仅研究他的作品,而且还要研究他的人生历程。 这个行业有多苦?路光荣曾经有过多少次动摇?面对记者的追问路光荣一笑了之:“那些苦,不提也罢。” 相关链接 剪纸大师:蒋再谱 湖北武汉人,1916年出生,从事剪纸制作。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先后担任湖北省文联、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和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等职。代表作有《百花齐放》、《蝴蝶团花》等。 玉雕大师:袁嘉骐 1954年7月出生,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品大师。1975年被招进湖北省工艺美术厂,幸运地被分配到工厂车间学习玉雕艺术。 1980年,绿松石雕《极乐图》在香港展出,拍卖底价高达180万元,袁嘉骐在玉雕届名声大噪。 1998年11月,历时两年的白玉雕《佛光普照》竣工,引起轰动。 微雕大师:常世琪 常世琪,1945年生,1993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常世琪大师早年学习玉雕,经20余年历练,其玉雕技艺炉火纯青。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攻微雕,在米粒般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均如闲庭信步,游刃有余。尤其在头发丝上刻的书法、人物、肖像最令人称奇,他曾在4厘米长的发丝上,刻上《兰亭序集》327个字的全文。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有哪些即将要失传的老手艺

好多,比如:泥人、糖人、唐卡、景泰蓝的制作、皮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