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将与杨家将真实存在多少年?都延续了几代将门,对当时的边关都有什么影响?(杨家将的故事有多少是真实的,多少是虚构的?)
杨家将的故事有多少是真实的,多少是虚构的?
佘太君是有的,不过应该为折太君,折赛花,史学家毕沉《吴中金石记》说:“折太君,杨业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赛花,太君是后来的封号。折姓罕见,东汉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为氏,聚居于陕晋边一带。折赛花是陕北府谷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将门豪族。折赛花曾祖父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 (读衣)、弟折御勋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适等,皆为名将。《五代史》有折从阮、折德底的传记。折家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控扼西北,中国赖之”(《五代史》)。
她的祖父折从远,字可久,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名,改从阮。从阮的父亲折嗣伦是麟州刺史,后唐庄宗李存勘镇太原,以为牙将,后为府州刺史。后晋出帝 (石敬塘子)与契丹败盟,从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余,升为本州团练使,兼领朔州刺史、振武军节度使,后汉高祖刘知远代后晋为帝,于州府建永安军,以从阮为节度使,加检校太师。隐帝时,又迸封歧国公。后来他儿子折德庆被任为府州团练使。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
折赛花生长在世代名将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即爱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且学习兵法,颇通兵略,协助父兄把关御敌。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敌烈率兵五万侵犯府州,老将折德扆在敌我力量悬殊下,又兼身体欠佳,折赛花毅然向父亲提出代父把关。她一方面采取拖延战术,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杨弘信那里求援。杨弘信是杨业的父亲,与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亲率军队前往府州援救,辽兵在杨、折两军夹击下大败,耶律敌烈也被杨弘信杀死。这次胜利,表现了折赛花的军事才能。
由于杨折二家是通家之好,又兼杨业和折赛花自幼青梅竹马,志趣和爱好相同,于后汉乾祐二年 (949年)结为夫妇。婚后折赛花随夫居住太原北汉 “杨府”。平时,她组织杨府内女仆习武训练。康基田著 《晋搜略》一书中说:折赛花家中“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夫人 (梁红玉)之亲授桴鼓然。”现在戏剧上的“杨门女将”大多有其原型,是经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有一定的根据。如八姐、九妹。据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家后代说,杨业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杨延琪,一个叫杨延琅,是折赛花的得力助手。但 《杨家将世系表》中无此二人。因为旧社会家谱一般郡不录妇女,不管怎样,折家军也是一间巾帼英雄。代县杨忠武伺保存的《杨氏族谱》中对折太君作了全面评价:中心乐善,内助教忠,受龟寿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贵,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尔炽俾尔,昌焕乾坤之新渥。爱稽邦典,益迸郡封。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鲁候寿母松柏弥坚。被我宠光,贰缓休祉,可特封郑国科太君夫人。”这个评语的根据应是皇帝的浩封,也是后人尊称之为折(佘)老太君的由来。
关于折太君的生卒年月,据杨维森先生所若 《弘农杨氏族史》一书称,折太君卒于934年,卒于1014年,享年80岁。她死后葬在今山西保德县城南20公里折窝村 (乾隆《保德州志》),陕两白鹿原鲸鱼沟有佘家坡头村,村中佘姓皆佘太君母家后代。折氏在府州 五代北宋时期,府谷、神木一带,乃府、麟州的所在地,境内番汉杂居,遍布着党项羌的族帐,以地方土豪折氏为代表的封建割据势力,在契丹(辽)和党项(西夏)的威胁下,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而先后依附后唐、后晋、后周和北宋,确立臣属关系,接受册封和粮饷,爵禄世代传袭,实为独霸一方的小朝廷。值得一提的是折氏在府州,就像李继迁在夏州一样,都是地方豪族,不同的是对当时的中央政府态度不一样,一忠一叛。折氏从公元870年前后折宗本奠基府州算起,到1139年西夏攻占府州,折彦文出走为止,共传9传270年,通贯五代北宋。折氏世世将门,子弟多为武艺娴熟、跃马弯弓之健儿。他们的子孙后代历任府州节度使、刺史、团练使等职,世世代代掌管军权。从残唐五代以后,名将良才英武超毅,果敢决勇,当时称为河东第二将的折可存,就出于折氏门下。他们在风沙滚滚、贫瘠荒凉的陕北一角,在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以数千之众,迎战夏、辽两大强敌,屏蔽西北,保卫乡里,使得府、麟二州长期得以安宁,写下了轰轰烈烈又极为悲壮的一幕。在府谷,人们至今还称折氏坟园为“折王坟”。以折氏抗战为题材的戏剧,如《佘(折)太君百岁挂帅》等,历演不衰,脍炙人口。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都有谁?同时期还有哪些名将?
剧上的杨家将故事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实演义而成,然又不完全是照搬历史。
正式历史记载着杨业、佘太君、杨延昭、杨文广事迹。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则更多。
杨、佘两家都是将门豪族,历代出了不少名臣、名将,他们两家又是世家。他们所生活的年代,正处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为了保家卫国,两家世代都是习武的,一个形成“杨家将”,一个形成“佘家军”(按佘实姓折,当时佘、折同音),形成西北屏障,卫国干城。
杨业,并州太原人。据山西代县杨忠武词保存的《杨氏族谱》记载,杨业是汉太尉杨震少子杨奉后代。“父信,为汉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命亦犹用鹰犬逐雉兔耳。”(《宋史》)杨业20多岁到太原,受到北汉重用,任保卫指挥使、建雄节度使,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国人号为 “无敌”。皇帝赐姓刘,名继业,又升任为侍卫新军都虞侯 (五代时高级军官)。这时赵匡胤正图统一全国,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归宋。开始,刘不听,却依靠契丹支援与赵匡胤抗衡。多次交兵,赵匡胤屡攻太原不下。宋太宗赵光义 (原名赵匡义)即位后,刘继元终因国力不支,于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五月六日向宋太宗投降。在与赵光义作战中,杨业屡建军功,此时仍然坚守城南苦战。赵光义久闻杨业是员勇将,便命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劝降,杨业“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宋太宗当即予以嘉奖,恢复姓杨,名业,不久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史。同年十一月,宋太宗以杨业 "老于边事,洞晓敌情",任命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担负防御契丹的重任,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北宋三大将门世家
实际上是折家、姚家和种家,这三家算是将门世家
北宋两世、三世为将者不少,而三代以上为将者就相当有限了。只有像曹氏、高氏、种氏、姚氏及折氏等少数将门,能保持数世鼎盛。曹氏和高氏数世不衰,主要在于军功加外戚身份的互相支撑。而种氏、姚氏及折氏之盛,则主要依赖长期在西北御夏战争中的军功维系。
杨家将主要凭军功得到发展,出名者延续三代,从而成为北宋武将世家之一。但由于杨氏既没有与皇室、权贵联姻,除了旁支后裔杨畋科举入任外,其直系子孙也没有在科举仕途上获得支撑,杨文广之后又缺乏军功的延续,因此杨家将在三世之后,遂淡出世人的视野。
姚兕之父姚宝原为普通武将,战死于定川砦之役。姚兕在宋神宗朝历鄜延、泾原都监及鄜延路总管,累迁东上閤门使、通州团练使。其弟麟,“亦有威名,关中号‘二姚’”。宋徽宗朝,姚麟迁至殿前都指挥使,成为北宋后期著名禁军将领。姚兕之子雄、古,也是当时有名的边将。其中姚雄“年十八即佐父征伐”,在宋徽宗朝至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授节钺。史称:“熙河十八年间更十六帅,唯雄三至,凡六年”。姚古“亦以边功,官累熙河经略”。靖康元年,勒兵勤王,为河东制置使。姚古之子平仲,早年在西北为将,靖康间率军赴开封勤王,出任种师道麾下都统制,以夜劫金营失败而被贬。从姚宝算起至姚平仲,姚氏在北宋中后期为大将凡四世。
种世衡为宋仁宗时期陕西前线著名边将,殉职时任环庆路兵马钤辖。其子古、谔、谊,“皆有将材,关中号曰‘三种’”。种古以乃父殉职之故入仕,历知镇戎军及环庆路钤辖等;种谔,“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历知泾州及鄜延副总管等,迁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加凤州团练使;种谊,历熙河副将、知兰州等,迁东上閤门使、保州团练使。在种氏第三代后裔中,种朴“以父任右班殿直”,历熙河兰会钤辖兼知河州及安抚洮西沿边公事,后战死;种师道“以荫补三班奉职”,历泾原都钤辖及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等。从童贯讨伐燕京,为都统制,拜节钺。以得罪当权者致仕。靖康元年,出任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及河北、河东宣抚使等;种师中历知庆阳府、秦州、侍卫步军及马军副都指挥使,加奉宁军承宣使。靖康之难中,种师中任河东路制置副使,战死沙场。元人修史时指出:种氏一门自种世衡立功青涧,“至师道、师中已三世,号山西名将”
折德扆一门既是北宋将门世家中的突出代表,也是旧藩镇和蕃将中的特殊家族。折氏出身党项族,自唐末已产生了代表人物折宗本。从后晋开始,折从阮便成为割据府州的藩镇后周时,折从阮与其子折德扆并为节度使。宋初,折德扆听命,遂继续留用。折德扆死后,其后裔长期镇守府州,以抗击西夏的进攻。其中折德扆长子御勋、次子御卿还获授节钺,五世孙可适为宋神宗和哲宗朝名将,长期转战西北,历知镇戎军、泾原副都总管等职,迁侍卫步军都虞候,拜节镇。史称:“虽不无世卿之嫌,自从阮而下,继生名将,世笃忠贞,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于宋者矣
杨门杨家将几代同堂
历史上杨家将
杨业,名将。由于未得到同僚接应战败被俘绝食而死。
儿子杨延昭,抗辽名将。
孙子杨文广,也是武将。
三代将门,在北宋很受尊敬。
小说中寡妇团是艺术虚构。但是杨业的老婆佘赛花佘太君同样是个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