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学习党史和“三更”教育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感悟?(学习党史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帮助)
学习党史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帮助
对党有更深的认识!党在人心中的位置!
通过学习中国教育史,你有什么体会
在面对遥遥未知的教育之路时我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感叹于名师们他们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不仅能丰富自己的人生,同时还可以赋予他人别样的人生价值。这是在我潜心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名师施克灿的讲课之后,又一次深深的受益和感动,这使我对中国教育史的理解更为深刻,对教育史上的名才史学的理解也更颇为深入,为此我将自己深刻的心得和体会记录下来。
从学习中国教育史这几天来,我都怀着研究历史与研究现实关系的态度,从历史人物先前所经历的路程中,揭示教育客观规律和发展方向,继而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服务。反思几天来施老师对中国教育史中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原则和教育价值等的讲解,我感到自己收获了很多,不但从思想上对古代教育与当今教育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学到了好多学者风范与其教育价值。首先从对孔子的认识来说,他\"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来讲,规定了其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正是这样,他的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其教育思想更是对后代学者起着引以为鉴的作用,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国教育史的发展适应当代学科发展的趋势,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说起,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另外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尽管这样,与此同时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其方法僵化、呆板。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另外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从每一个历史阶段来看教育史的发展,每一个教育思潮的产生,每一个教育制度的建立都有支持其存在的土壤种植其产生、发展甚至瓦解,每一个时代的教育价值和影响都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所以,我们不能抛开历史的眼光来认识教育史的发展,因为教育史学的发展背后必定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的掩埋。
长达数千年的中国教育对我国当今的教育可谓存在深厚、宽泛、长久的影响。虽然教育史作为已逝人类教育活动过程的产物,可是他仍以一种教育文化传统的形式参与到当今的教育活动中,并无时不在影响着教育者的具体行为,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所以我们要有选择地接收,取其精华部分以便帮助我们不断地成长。
学习教育学后,你的收获和感悟有哪些
我不是学教育学的!我不知道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意思,如果单从感悟或是上说,我觉得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教育不是单纯的教学,更注重“育人”,教学是基础,育人才是最终目的。用知识去丰富学生,让他们能够独立的用知识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去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教育不是儿戏,必须要本着负责的态度,要以身作则。时下很多老师的做法已经引起了社会的热议,甚至做出让人们不可理喻的事情。
3、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包括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着重点不同。因为时代的不同,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思想也在进步,所以教育思想也要因时而异,要跟进时代的步伐。
4、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去审视并丰富和改正自己。不仅要在知识上不断的去学习,更要去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国家的政策决议,在大的形势下去开拓学生的视野,避免使学生成为井底之蛙,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更正学生受社会的不良影响。
学习历史后的感悟(500)字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我以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从历史的功能来看,主要有两点:1.以史为鉴,指导未来,2.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历史的受益者来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一个是历史对于个人和企业的作用,一个是历史对于国家的作用。
先说以史为鉴,指导未来。先拣最功利的来说,MBA教学应该当之无愧,MBA的学生学习为的就是将来挣更多的钱,这应该是最务实的了,那么他们学的是什么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尔这些或远或近的人物们的发家史,不就是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的经典案例么?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够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炼,然后将精华传播于世人,那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善加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将受益无穷。当然,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历史研究的人为性。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从个人使用历史的层面来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主观的东西更要注重分析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说曾国藩,你说是坏人,他说是好人,有什么意义么?他又不是我的邻居,既不会给我钱,也不会剃我的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为什么说好,为什么说坏?这其中有什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再说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单纯的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因为人与人其实是平等的,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那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不代表我们这一代是中国人,我们就比别人更优越,更不代表我们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干。学习我们的历史,决不是让我们拿去向别人炫耀的。但我们也有值得骄傲的东西,我们应该为我们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感到骄傲,对于自己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明天充满信心;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的国家。从国家使用历史作为工具的角度看,国家有必要向全体国民灌输历史,从而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整体的凝聚力,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我们仍要保护和发掘它们的原因,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共同的历史渊源,是维系我们之间关系,增强彼此认同感的坚实的根基。此外,站在整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我们学习历史也是为了了解我们周围的邻居,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历史的精髓在史实背后,在于一种规律,在于无论是人还是国家的发展都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学习历史的好处在于“可以知兴替”。
补充课外知识非常重要。在现行的课本中,不管其观念是否全面,对“国家”的侧重远远大于“个人”。这就是很大的缺陷。一个胸中装有《资治通鉴》的人,行事会比一般人干练、老成多了。因为历史总是呈螺旋状上升的,对于同一个民族,有几乎不变的性格在那里。认识了,掌握了,很多东西不言自明。学好本国的历史,以个人为楷模、为借鉴,对发挥自己的能力、作用将大有裨益。
学习世界史是为了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从世界的全局了解中国的历史。在教科书中没有直接的答案。世界历史不像中国历史有完整的《二十四史》为纲。世界史牵扯到了欧洲、亚洲、美洲似乎不成系统的东西。我们只能以课本为一条线索,寻找重要时代的资料,包含文学作品来阅读。他们有:名人传记、战争记录、小说等。
学习历史的好处是你可以通过了解历史明了人类是怎样发展的,并形成自己对发展的看法;作为一个社会人,就免不了和经济打交道。譬如一个做设计的人关注的重点在于顾客和消费,因此他就要学习经济,懂得商科;懂多一门外语意味着你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外语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语言来学习,换个角度想想,它应该成为你认知世界的工具;广泛了解文科的各种艺术门类。想想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吧,如米开朗基罗,既是画家,又是建筑师。达芬奇是一个全才那更不用说了。那时的文理分科还不是很明显,广泛的涉猎使他们拥有开阔的视野,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使他们得以成为在各方面独当一面的人才。现代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细分,以至于学生除了专业学习外甚少涉猎其他学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试想,是一根棍子站得稳还是金字塔式的三角形站得稳呢?
除此以外,我还想提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实际上,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论,没什么东西是学不会的。举个例子吧,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做法是每天想想自己今天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心里面要有个底,对自己要做的东西提前做个规划,事情来了你就不会感到措手无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