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年间的名门望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不是纷纷出国了?
古代人出国,指的是去哪些国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去其它诸侯国,如从楚国前往齐国,实际上这不算通常意义上的出国,毕竟当时还有名义上的周天子在位,因此这种出国称作“出省”更为恰当。不过张骞出使西域,当时的西域各国还没有被汉朝统治,所以这算是出国了。郑和下西洋也是出国,而且去的是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
明清时期中国人出国的原因
原因大抵可分为两类:
一.到海外做生意。
二.在国内受到迫害不得已逃到国外。
五代十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是各国武装割据吗?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若定義為唐朝滅亡至宋朝建立之間的時期則是907年-960年),簡稱五代,是中國唐朝末年至北宋初期的一段分裂割據時期。在73年時間里,共出現了五個自命繼承大統,但無力控制全局的朝代。在五代中央政府力所不及之處,則有十個地方勢力先後據地為王,故稱之為「五代十國」。五代中的後漢被後周推翻後,退居至原有版圖之一角,雖仍自稱繼承後漢法統,但歷史上將此一時期的後漢算作十國之一。五代國期間中國從北方到南方皆處於割據時期。由於唐朝末年出現藩鎮割據,勢力強大足以令唐朝中央無法控制,故唐朝滅亡之後,遂瓦解成一個個由地方藩鎮演變的政權,是為五代十國。
自公元907年唐王朝被新建立的梁朝取代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907年—923年)、後唐(923年—936年)、後晉(936年—947年)、後漢(947年—950年)、後周(951年—960年)五個朝代。而南方與河東地區(今山西)則各自產生十個獨立政權,即為十國,這十國為吳越國、吳國、閩國、南唐、荊南國、楚國、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惟其實五代時期的政權並不只有五代及十國,詳見以下君主列表。
大體這些國家都是內亂較多,國祚較短促,其中最短者乃五代的後漢,僅4年,而最長的吳越國亦不過71年。在此期間,國家的穩定取決於將領的效忠。但一旦統治者失去領導能力,有實力的將領就很容易發動兵變奪權,如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變上台的。另外,五代十國又是戰火紛飛的年代。由於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各個割據政權間戰鬥不休,統治者多重武功而輕文治。至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取得後周政權,建立宋朝,把各地勢力一一消滅,至此五代十國才結束。
五代依次序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的主要位置在北方,君主大多為外族及少數民族(沙陀人)。除後唐定都於洛陽外,其餘4代都定都於開封(汴京)。十國為吳越國、吳國、閩國、南唐、荊南國、楚國、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