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慧政兴邦千家乐,丹心邻国大道千的含义?

慧政兴邦千家乐,丹心邻国大道千的含义?

请问顺治皇帝那首出家诗的意思是什么

顺治皇帝出家诗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宿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黄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顺治帝不只今生是位了不起的皇帝,前生绝非平常人。而是一位出家且修行有素之人!只是一世修行未能解脱生死,而复转世入于帝王之家,不得自在!可见修行佛法,若不仗阿弥陀佛弘誓愿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而欲即身了脱生死之难!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所谓“衲子”,也即出家人的另一种别称。许多年老的僧人,常常以“老衲”自称。 所谓“西方”,既可指被称为极乐世界的西方刹土,也可指唐玄奘西天取经的印度天竺之国。此处如果理解为极乐世界,虽然与顺治被世人共称为三大文殊化身皇帝(其他两位分别为乾隆与康熙)之一的身份相符,但乘愿再来娑婆世界,已经获得大彻大悟的菩萨勇士,是不可能有畏惧轮回的后悔之意的。即使偈颂中所流露的沮丧之情是菩萨的一种显现,也不可能出现一边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来自西方世界的菩萨,一边悔恨不迭、懊丧不已地连连抱怨不该来此肮脏污浊之地的情形。因此,此处的“西方”,应当是指印度。 能够投生为举世尊崇、万人敬仰的皇子,是多少世人朝思暮想、艳羡渴慕的地位啊!但在顺治皇帝的心目中,身着黄袍的帝皇之躯又怎能与身披紫色袈裟、尊贵神圣的出家之身相提并论呢?对于自己如今漂泊沦落到这步田地的境况,顺治的追悔、伤感与厌倦,也在此偈中难以抑制地溢之于言表之间。 至于“我本西方一衲子”的出处,究竟是顺治得受了高人指点,还是修得了宿命通,本人不得而知。但是,既然能生起如此难能可贵的强烈出离之念,多半是有前世出家之缘的结果。因此,顺治皇帝的这种说法,也不能说是平白无故的信口开河。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顺治皇帝将此刻所流落的处境,归咎于当初的一念之差,也并不是无根无据的。古人云:“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谨,即贻百年之患。”对于修行人而言,如果没有对清净刹土生起信乐之念,如果没有在临终之际生起往生净土的意愿,是决不可能无缘无故而获得往生的。只有在真实意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往生净土、脱离轮回。 《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云:“阿难陀,若有众生,甚至一发心随念如来,欲往生彼刹,于讲授甚深妙法时,苦行及不懈怠,不怯不畏,甚至一发心观想善逝阿弥陀佛,生起意乐者,彼等于梦中能见善逝阿弥陀佛,终将往生极乐世界,于无上真实圆满菩提道中不退转。阿难陀,彼诸善逝照见实相故,于无量无边十方世界中,皆已念诵如来阿弥陀佛名号,并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无死鼓声总持经》云:“具信善男或善女,谁有信心、胜解及恭敬心,将往生净土。”《大乘无量寿经》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以“获得解脱二种之六法”,宣说了中阴解脱的窍诀。 由此可见,在汉藏的诸大经论中,都再三强调了意念——哪怕是一刹那之意念,在解脱往生的关键问题上,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顺治皇帝在此偈中,以自己的沉痛代价为教材,意在告诫后人:一定要吸取前车之鉴,千万不要因现世的一念之差而在无数个来世抱恨终身了! -------------------------------------------------------------------- 不如不来又不去 来时欢喜去时悲 不如既不来、也不去,这样就既没有当初的欢喜,也没有后来的悲哀了。 虽然在胜义谛中,众生既没有来,也没有去;既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哀。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是寂灭离戏之法。《中论》开篇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 但是,在世俗名言中,因为前世业力的牵引,因为无明的染污,任何凡夫众生都别无选择地要有来有去,要流转轮回,要承受苦苦、变苦以及行苦的困扰。其中所谓的“变苦”,就是指因前面的欢乐,而引发出后面的忧伤,在快乐当中隐藏着悲哀的一种痛苦。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道歌,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变苦:“如果没有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如果没有相知,怎会有着相思的熬煎?”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过自以为甜蜜的经历,比如饱餐了一顿美味佳肴,结识了一位有缘知己,度过了一夜美好良宵,感受了一段黄粱美梦……但在短暂的幸福之后,等待自己的却往往是数目惊人的帐单,知己好友的背叛,相聚之后的分离,梦醒之后的怅然……而以前的一切欢乐,都只能变成一种回忆。由此可见,变苦的确是任何一位流落尘世的凡夫都无法逃避的痛苦。 尽管顺治皇帝在此也流露出不愿流落人世,不愿承受世间喜怒哀伤的念头,但是,除非是来去自在的菩萨,那又另当别论。除此之外,作为被业力绳索捆缚的凡夫,又怎能做到不来不去、不喜不忧呢?千百年以来,无论外道的苦行者,还是科学的探索者,有不少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没有任何一个佛教之外的学科或者宗教找到了从根本上斩断轮回源泉的有效方法。 只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彻底摆脱轮回的光明大道:要想真正地不来不去,要想真正地不喜不忧,就必须消灭无明。正是以无明为因,才会导 致后来的行、识、名色、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就是令众生流转轮回、承受痛苦的十二缘起。只有通过修持证悟空性,让轮回之因的无明彻底化为乌有,才能灭除后面紧跟而至的一系列程序,打碎十二缘起的链条,让轮回的现象不再重演,这就是十二缘起的还灭。 顺治皇帝在此偈中,通过自己不情愿投生轮回的厌离之情,向我们揭示出红尘世间的无可奈何,也间接地引出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不来不去、不喜不忧的唯一途径,就是抛却尘世,修持无上菩提!

春有百花秋有月,这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春天有各式各样的花,秋天有美丽的月亮,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美。

出处:宋代: 释梵思《颂古五十五首》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为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所作,录入其评释古代禅门公案的《无门关》一书。

此诗琅琅上口,最为佛门弟子所爱颂。

扩展资料:

无门慧开禅师,杭州钱塘人,俗姓梁,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卒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西元一一八三至一二六零年),世寿七十八岁。

慧开禅师因为苦参“无”字话头而开悟,因此特别着重“无”字法门,他将历代禅宗重要的公案斟选汇编,选择其中的四十八期,纂集成为“无门关”一书,并自作序文道:“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并且把赵州禅师“狗子无佛性”的公案列为第一则,深得六祖慧能大师“无念、无相、无住”的思想要旨。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果能没有闲事烦心,没有忧思悲恐惊缠绕心田,那么每年每季每天都将是人间最好的时节。

曾国藩8副对联,道尽人生大智慧

1、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这是一副自诫自勉书室联。上联自诫,尘世繁杂,世事多变,处事遇忙则乱,所以做事要稳。下联自勉,有成就的人大多吃过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大处着眼是说,看事情要高瞻远瞩,有全局意识,并且能够考虑长远,小处着手是说做事的时候要谨慎,着手细节,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毛病。

群居守口,和一群人相处的时候要谨言慎行,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说,所谓祸从口出,做一个善于聆听的观众才是大智慧。自己独处的时候要乐于享受,要反思,守住自己纯善的心。

3、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听起来极端,实则是曾国藩先生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容不得一点点苟且。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告诫我们,不要只想着收获,若不耕耘,怎么收获,就像大树一样,养的深根,日后才能枝繁叶茂。

4、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此联一说为曾国藩父亲所作,曾国藩所书。一说为曾国藩所作。不过不管是出自谁之手,我们都可以看到对联中所表达的高尚的情操以及高洁的品格!

5、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国藩用打仗的经验来告诫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稳当,在稳当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变化;办事要讲方法和原则,顾全大局的同时,处事老道,又要不失精明。

6、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易境和难境就是顺境和逆境,顺境和逆境、乐处和忧处,这是生活的两种状态,是一体两面。如《道德经》所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7、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人的信念都要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旺盛的生机。不管身处何种境况,脊梁骨必须要撑得起,不能委曲求全,要挺起腰杆,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

8、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君子处事应该兢兢业业,居安思危。内心坦荡,放得开,即便是在逆境,也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

张爱玲《迟暮》赏析

读《迟暮》,谁能想到它出自一个孩子的手笔。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孩在同龄孩子玩过家家游戏的年龄里,就开始试着用她的笔雕刻成年人的人生,的确让人感到十分的意外。

题目便告诉了时间。“迟暮”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古典的意象,它让读者想象到的不仅仅是从天幕边缘渐渐涌上来的黄昏。有了这样一个题目摆在这里,作者一起笔就写空间,空间里的景致。写东风、酡艳的桃花、扭动腰肢的柳丝、如春神足下轻云般的柳絮、印着屐痕车迹的芊芊细草。

用支不住、搔人头发、结了对儿、酒气……来为它们拟态,把一个放任、纵情、颠狂的春天写足了。这第一段似乎是着重描摹春的美丽,可起首有“多事的东风”一句,暗示着有人恼春,于是有个人物忽悠地闪了一下,桃红“醉依在封姨的臂弯里”,一下子就不见了。但“多事”里隐蕴着的愠意,因封姨的出现有了着落。

春天写足了,那位对春天怀着恨意的人物便在作者的笔下十分不情愿地亮相了。“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这就是封姨了,她“才从青春之梦醒过来”,茫然不解这眼前发生的一切。

作者笔下的她原来是一个芳华已失的女人!眼前的春天只是她过去的影子。作者从“她”带着朦胧睡意的眼中读出人物此时此刻乍惊乍惧的心态。

“她”正在梦幻与真实的边缘徘徊着、犹疑着、挣扎着,不肯相信现实的真实,一如不能相信梦幻的虚幻。然而,无情地,青春的梦幻正在一点点地消褪,只剩下真实裸露着。真实的是热闹、繁荣竞逐的春天和自己与温馨青春的永远的告别。她已没有资格与春天共舞,所能拥有的只是落伍者的空虚、惆怅与悲哀。

扩展资料:

张爱玲的散文成就也很突出。在张爱玲的散文里,她成功地将感性与理性,具体的当下的人生体验与深刻的哲理思考融于一体。

一方面,她的散文讲究世俗情趣,实实在在而又心怀憧憬地透视现实人生,谈自己的经历,所见所闻,如童年生活、都市生活、男女饮食、生活起居等等。

但张爱玲并不过多地迷醉在生活的浅表层面,而是对生活做更深一层的挖掘,对上述的生活现象、文化现象进行细致的感悟、思考,进而阐释自己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从而使她的散文在情趣之中又带上了理性思辨色彩。

事实上,张爱玲如此不厌其烦地描写人间生活的琐琐碎碎的人生体验,点点滴滴的人间快乐,正是因为这一切具体的物质生活才是“安稳的人生”的本质,它使生活显得更为真实。张爱玲清醒地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因而她把世俗的生活写得情趣盎然。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