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物华心赏元无尽》怎么理解?
谁能解释下这诗的意境?
你还是不要写藏头诗了,如果想写的话,写个现代诗也行。你这个……怎么改,要改就得大改,那就不是你的风格了。
夕落百花残(这什么太阳,威力太大了)
暮至心微寒(这句还蛮好)
的仿伊人轩(完全不懂什么意思)
雨过断情牵(同上)
狂歌傲飞雪(到底是什么季节)
花谢花魂飘(很突兀的一句话,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灭愁醉暗香(这句想表达的意思挺明确的)
魂断芦花渊(后两句结尾蛮好的)什么意思呢?看到最后两句我觉得这个是说不要酒后驾驶的……喝醉了,然后车翻到芦花渊里了==我按你这个意思给你写个吧。夕没黄昏短
暮至心微寒
的卢犹未至
雨意悄缠绵
狂饮消愁酒
花谢香魂散
灭没西湖伞
魂断芦花渊怎么也收不了尾了,就用你的结尾吧。
解释:1,的(DI,二声)卢是一种宝马。刘备骑的就是他,但是据说也是亡主之马。不遇到真正的主人就会害死不适合它的主人。
2,灭没(MO四声)的意思是无影无声。
帮我解释一下这首词的意境和含义。
诗人由于种种原因、远里家乡和深爱之人、不禁心有感触、泪湿衣衫。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帮忙解读一下这首诗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在哭,爱我们的亲人在笑,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在笑,爱我们的人在哭。我的人生也在这一哭一笑之间而完整了。而泪也成了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
泪,好象古今诗人的宠儿一样,被赋予了许多深刻的寓意,仿佛有诗人们寄托不尽的情思。与其说它是名词,倒不如说它是形容词更恰当。在特定时间,在特定环境,在特定人的心理,泪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可是不管泪水有多少含义,它都是纯洁的,因为它幻化于人们心中最美的情愫。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下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商隐心中的泪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河内,今河南沁阳,唐代诗人。
开成二年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派别之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现存诗600首,有《李义山诗集》,他的诗相当数量的是政治诗,广泛反映了唐朝晚期社会中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各种社会矛盾,有相当的深度。一部分为咏史之作,借古讽今,立意精警,他所特创的无题诗,大多以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缠绵,辞藻精丽,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永巷长年怨绮罗:
“永巷”,汉宫中的长巷,是幽闭妃嫔,宫女的地方,“绮”与“罗”是指丝绸做的衣服,在这里指代宫人,被幽闭在长巷里的宫人哀怨不已。——失宠之泪
离情终日思风波:
柳永在《雨霖铃》中感伤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有别离就有两地相思。“思风波”即是指家人思念一路风波中的游子,也是风波中的游子思念家人。——别离之泪。
湘江竹上痕无限:
传说舜帝南巡,死于仓梧。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痛哭在湘江边,泪水滴落在竹子上,斑痕点点。——伤逝之泪。
岘首碑前洒几多:
《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政绩颇佳,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他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落泪。因名“堕泪碑”。——怀德之泪。
人去紫台秋入塞:
“紫台”即“紫宫”,指汉宫,汉元帝与匈奴和亲,王昭君被赐为公主离开汉宫,远嫁塞外。——怀念故土之泪。
兵残楚帐夜闻歌:
《汉书.项羽传》记载,项羽被围垓下,“夜闻汉军皆楚歌,乃惊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下数行。”——英雄末路之泪。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灞水”,在长安城东,唐代人们常在霸桥边送别,“青袍”,古代读书人穿的衣服,这里指贫寒之士。
“玉珂”:贝壳的马络头上的饰物,暗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尾联是说:清晨,来到霸桥边问那奔腾而去的河水,流水告诉我,人间的千般苦痛低不上贫寒之士陪送达官贵人的那份痛苦!
读完尾联,我们突然明白了诗人的心意:前面那铺天盖地的泪水只是陪衬,最后一联才是诗的灵魂所在,不仅点明了诗的主旨,而且一语道破诗人自己心中的泪。
如果说前面六句是写泪的话,那么这最后一句是在滴血。古往今来,有志之士读此,无不为之潸然,贫寒之 士陪送达官归人,只得强颜欢笑,有泪只能 往肚子里流,这是何等的难堪与痛苦!
李白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呼号:“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高适在《封丘作》中慨然: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民令人悲。
杜甫曾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愤愤: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可见,前六句中每句的一泪一典。都不如诗人的泪悲哀辛酸。
此诗介绍到这,表达方式和技巧也就不言而喻了:六句六个典故,含蓄深婉,不仅加了诗的深度,更能拓宽读者的思路,让读者沉浸在想象之中。六句铺垫,衬托自己终身有志难酬,徒为幕僚的寒士之泪的悲凉,辛酸。李商隐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却一生天涯漂泊, 奔走幕府,厕身权贵,“青袍送玉珂”的不正是诗人自己吗?滴血流泪的不正是诗人自己吗?
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诗。都有一种泪,而这种泪也只有自己最能体会,了是泪流过了依旧会风干在脸上,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了。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不经历怎能长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蝴蝶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才有了破茧而出的美丽,沙子因为蚌的血泪磨砺才有了耀耀而生的光华。今天我们经历了失败,就当是为明天涅磐划着的火柴。让我们以伤疤作勋章,共同努力,跨越“高四”,超越自我。
参考资料:来我的博客看看也许你会有更多收获:
点评一下这首诗,顺便解释一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谢谢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
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
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
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
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
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品评】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
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
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
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
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
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
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
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
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
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
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
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
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
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详解]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 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 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
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