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是世界上科学水平最差的国家? 马汉认为科学技术水平是国家发展
为什么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太差
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大不如前的,历史性地倒退着。从我的专业数学上看,这很明显。上个世纪的前半叶,数学界的华罗庚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其它的有在拓扑学领域有重要贡献的吴文俊,在统计领域有重要工作的许宝禄等少数几个人。之后的一些年除了陈景润的著名定理之外,再没有举世瞩目的成果了。我仔细地考虑过中国学术研究落后的原因,总结了一下。其实质的原因是:中国人做学问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功名,而不是追求真理!
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选拔官员,学是为做官,学而优则仕。这早已经融入中国人的骨子里了。从教育的体制上看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师的培养、考试的方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考上大学、考上好的大学
到了大学,老师的水平绝大多数很差,这是中国没有形成学术传统造成的。学术也是需要继承的,学生从老师那里继承,一代一代地追求,境界自然会越来越高。在中国,首先是几乎没有过这样的老师,能够让学生去继承。即使有过这样的老师,比如华罗庚,他的弟子们也远不如他,根本没有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个原因在于中国的师道尊严,弟子是一定不如师的!究其本质还是对真理没有兴趣。而古希腊早就有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在中国一直没有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我知道的和认识的一些在数学领域也做过一些有影响的工作的数学家,他们很早就放弃了研究,走上了行政的道路。这不是说他们不对,在现实的中国,当官还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样你才能有更好的资源,或者至少不受气。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无法真正从事学术研究了。这是个悖论,我相信在中国五十年内是无法解决的。
还有一个很根本的原因需要提及,那就是中国选拔人才的机制是把许多追求真理的人排除在外了。你看看中国最有影响的两位数学家,华罗庚和陈景润,前者是自学成才,被特招进清华做职员然后成为数学家的。后者是大学毕业了坚持学数学被华罗庚发现调进数学所的。而那些科班出身的没有一个有那么大的贡献!这在现在的中国已经几乎不可能的了。不说大学的入学考试,单说为了培养学术人才的研究生考试吧,要考最没有用的政治和外语,把那些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术的年轻人排除在外了。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这些追求真理的年轻人迫于生活的压力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去做普通的事业,为活着而奔波。而那些为了功名来的学生,能够吃得眼前的苦,把全部精力和青春去学政治和外语,考上研究生的绝大多数是这些人。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学术研究连最基本的要素都不具备,就是连追求真理的学生都没有。更何谈培养学术传统!
这些年来,不用看中国的数学家在世界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只看他们写的书就知道水平的高低了。我仔细考察了一下数论书,这是中国的数学家值得骄傲的领域。但是除了华罗庚及其弟子的几本书之外,对于现代数论的进展基本没有一本好书。当年怀尔斯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的时候,北大数学系的数论方向的博士生只要能看懂怀尔斯的证明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了。可见离前沿的距离有多遥远!而日本数学家在96年就写出了相应的教材,只需要读过初等数论就能读懂的教材。可见两国之间的差别多大!数学的每个领域基本都是这种状况,没有一个厉害的角色来写出培养学生的好书,都去凑数写一些没有新意的东西。即使有些人去写前沿,也由于自己也不得要领而成了别人论文的翻译者和拼贴者。这也是学术传统的一部分,我们还是没有。
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闭关锁国”是中国科技落后西方的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包括根本原因
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2)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以及剥削者买田置地,束缚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3)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外贸主动权,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4)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5)中国科学技术满足于实际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6)教育落后。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这么落后
其实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也是有很大关系的,科学研究其实是一项相当耗费财力的事情,而且回报也不确定.
美国超级发达的科技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每年巨额的科研经费上的.看看美国大学的设备,再看看中国大学的科研设备,你就知道中国科技要敢上美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为什么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了
1.中央帝国与蕃夷臣属思想
2.担心西教文化入侵和影响社会安定
3.耶酥教在中国的两难境地
4.传教士掌握的有限科技知识逐渐失去吸引力
5.教皇解散耶酥会与中国警惕西方鸦片输入而闭关
(摘自 www.ailong/pages/article/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