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将刘步蟾为什么在旅顺被砍头?他为什么要挂白旗和日本旗不护送“高升号”而逃呢?
日本帝国海军司令伊东佑亨 与 北洋水师的副总兵 刘步蟾 的关系
大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的劝降书是写给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但是作为信使的那个美国人却登上了刘步蟾的“定远”战舰,把劝降书呈递到了刘步蟾手里。这对于伊东佑亨中将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在意的事情。丁汝昌虽然是大清国北洋水师的最高统帅,但是,在伊东佑亨这样的职业军人眼里,在海战方面的真正对手是曾经留学于英国伦敦海军学院的刘步蟾。
中、日两国在海上角逐驰骋了二十余年,双方将领彼此之间已经很熟悉了,伊东佑亨在广岛、长崎接待过率舰来访的丁汝昌,也曾率舰访问过威海和天津,受到过李鸿章的接见和丁汝昌的接待,但给伊东佑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最佩服的是刘步蟾。
伊东佑亨对刘步蟾是心仪已久的,当在威海与刘步蟾第一次相见时,往日的传言便被证实了。伊东佑亨甚至觉得刘步蟾很像他们日本人,精明干练,意志坚强,却又从不向人显露。他甚至为此而失望过,沮丧过,认为中国有了刘步蟾等一批海军人才,自己这一代人的努力是否会付诸东流,日本军人的大陆梦想是否将化为泡影?刘步蟾,这个名字,深深地刻印在了伊东佑亨的心上,他的身影时不常地浮现在伊东佑亨的脑海里,他知道,终将有朝一日,他们会在海上相遇的,不是为了叙情,是决斗。
劝降书是写给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因为他有这个名份。接到劝降书的是刘步蟾,伊东佑亨并不在意,他甚至希望如此!作为一个军人,还有什么能比让心目中最具威胁的对手看到自己的劝降书更令人感觉爽快得意的事情呢?当然,刘步蟾的拒绝投降也在伊东佑亨的预料之中,他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自己不会看错人的。如果刘步蟾是那种贪生屈节的军人,他如何配做我伊东佑亨的对手?
刘步蟾也好,丁汝昌也罢,投降与否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北洋舰队的覆灭是命中注定的了。大日本帝国的海军攻占威海,消灭北洋水师的目的已接近完成,写一封劝降的书信,不过是摆个姿势,做个样子,为大日本帝国的海军史留一页耀眼夺目的篇章。
大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终于踏上了刘公岛。此时,刘步蟾战死,丁汝昌饮弹自尽,北洋水师其余将官投降。
最先迎降的是“光丙”战舰管带程壁光,因他会日语,受众人推戴,乘小型炮艇,升起白旗去外海向日军请降。降书仍用丁汝昌的名义,并盖上了北洋水师提督的大印。于是,伊东佑亨终于慷慨的应允了他们的投降要求,并保证水师官兵和中西各员、岛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只要他们一个个签署近期内不介入战争的保证,即可西渡回家。
岛上的文职人员也推出职衔最高者去日军旗舰“松岛号”上,代表北洋水师,代表死去了的丁汝昌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了字,并指派人领航,让伊东佑亨和他率领的联合舰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威海海湾。
当伊东佑亨率领东乡平八郎、坪井航三等一班战将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北洋水师衙门大厅的时候,他们的目光立刻被并排摆着的五口棺材给吸引住了。五口棺材中,中间一口躺着的是丁汝昌,右为刘步蟾、杨用霖,左为张德三、戴宗骞。没有人为他们守灵,也没有人哭泣祭奠。伊东佑亨面色凝重而庄严,率领他手下的将军们,绕着五口棺材缓缓地走了一圈,又郑重其事地在五人灵前各上了一柱香,然后虔诚地鞠躬致意。
第二天,伊东佑亨从降舰中选出三等旧舰“康济”号,下令拆去大炮,改装成一艘商船,由原军舰人员驾驶,载了丁汝昌、刘步蟾等五人灵柩去烟台。当“康济”号缓缓地驶离码头时,人们看到它的主桅上仍飘扬着大清帝国的黄龙旗和北洋水师提督的帅旗。伊东佑亨安排送行的乐队奏起了悲痛欲绝的哀乐,炮台及日舰上齐鸣十二响礼炮。。。。。。
这天,伊东佑亨准备在原北洋水师提督衙门“威震海疆”的大厅上宴请应邀前来参观战利品的英、法、德、俄、美等国远东舰队的司令官,大批的欧美记者也在场。他们目睹了这一悲壮场面,无不为之动容。当有记者问伊东佑亨将军,何以对死去的丁汝昌等人如此礼遇时,伊东佑亨威严而庄重不无感慨地说道:“丁将军等人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一名军人,他们的行为无愧于这一称号。平心而论,他们算得上支那的英雄,值得尊敬!”
日本的男孩节为什么要挂鲤鱼旗
五月五日,是日本男孩节。早在公元834年,日本的<<灵义解>>中,就把从中国传来的1月1日(元旦),3月3日(上已),5月5日(端午)定为节日。生活在日本的人们都知道,每年男孩节时,可以看见很多鲤鱼型的彩色风筝在蓝天下飘舞,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十四世纪的室町时代,只有武士家才有资格在竹竿上悬挂这种风筝。到了江户时代,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形状也变得更加漂亮,一直延用到现在。这个在我国已经淡化了的端午节放鲤鱼型风筝的习俗,其实起源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鲤鱼每年三、四月都要聚集在黄河中游的龙门处,如果能逆流而上,越过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头地成为龙.那一条条迎风而起舞的鲤鱼,真正的表达了长辈们望子成龙的心情。
疾如风,徐如林,掠如火,不动如山。什么意思
军争是指在军事行动中争取战场的主动,里面提到了迂直,其实就是指要延缓对方行动,加快自己的部署,率先进入战场有利位置。而其中行军就是很重要的一点。前面四句就是所谓“风林火山”,说的是“行军和攻守转换”。军队快的时候要如风一般,队伍要整齐。攻势的时候要向烈火一样猛烈,防守时应当像山一样巍然不动。这里体现出的是一种治军的严谨和将帅决策的果断。“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后面三句讲的是攻城要分兵而进,防守要看准要害部属防守兵力。行军中只有权衡好利害关系才能在战争中取等先机!
为什么投降,用白旗?(看到国外也是这样的)
人们通常把白旗认作投降的标志。其实从战争法规的严格意义上讲,白旗乃是表示暂时休战的标志。
早在远古时期,交战的双方往往以白色为象征向对方表示谈判的诚意。于是逐渐形成一个惯例:用白色旗帜表示要求休战谈判。这一惯例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下来,至今未变。
战争法规规定,持白旗的军使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但他们必须别外持有有关的证件,以证明确实是奉命来谈判的。否则,可能会被作为俘虏扣留。因为保护军使的依据,不在于他所持的白旗,而在于他所负的使命。如果军使在谈判时借机刺探军情,那就会丧失战争法规对他的保护,因而会被扣押,直至交付军事法庭审判。
战场上滥用休战白旗搞假休战欺骗另一方的行为,乃是践踏战争法的恶劣行径。战争法认为:滥用休战白旗而掩护看书的军事行动,是严重的背信弃义行为,可以用报复手段给予惩罚。犯有这种罪行的指挥官,一旦落到对方手中,定受严厉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