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杉鬃镇有多长的历史162? 丑杉树的故事
分析福建客家村落的土楼:圆楼聚落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土楼是客家人居住的典范民居
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五凤楼、方楼、圆楼。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
方楼的布局与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而圆楼,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楼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此外,客家土楼建筑还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
一是充分的经济性: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2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砖石或混凝土房屋那么大量的建筑垃极。
二是良好的坚固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楼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匀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至今从未曾听说过圆楼坍塌事故的发生,很多传闻倒是某座土楼地震裂缝后,过些时日又自动弥合。
三是奇妙的物理性: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环境中,建筑内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
四是突出的防御性: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
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远”,朝庭鞭长莫及,就连福州、广州、南昌这3省都城,也因相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著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羔”的故事。
五是独特的艺术性:客家土楼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五凤楼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居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横屋与之呼应地渐次升高,其重叠的三角形山面对峙左右,形成极工整的秩序构图。方楼的造型特征与五凤楼近似,唯其下堂和横屋的外墙另厚升高,形成更为壮观的整体。而圆寨是3种典型中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崇山峻岭之间,它以浑然一体的纯粹形态出现,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样,极具纪念性。圆的外形与天穹呼应,本色的黄土墙与大地密接。随着时光流近,土墙出现无数不规则裂缝,更显得苍劲有力。圆寨是那样地苦心经营,却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当今方兴未艾的土楼旅游热中,圆寨具有最强的吸引力。
此外,客家土楼许多是按八卦图设计的,中华传统文化铬印深深地铭刻其中。比如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的振成楼,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外楼圈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三门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落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土楼是客家人集约节约用地的经典之作
据初步统计,仅龙岩市就有土楼23000多座,其中圆楼360座。
位于永定县古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迄今已有300年历史,整个建筑面积为5376.17平方米。全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米,外圈4层,高11.4 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全楼共计400个房间,住着80余户400多人,人均用地仅12.5平方米。
馥馨楼位于湖雷镇下寨村。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是永定客家土楼群中最古老的一座。占地1275.76 平方米,高四层,墙身通体以生土夯成。馥馨楼没有石基,这是沿袭了中原先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充分说明了永定土楼与黄河流域传统民居的渊源关系。楼四周有四米宽的护楼壕沟,门前设有吊桥通行,其底墙生土掺拌有石灰、红糖,坚固无比。
那数以万计用生土夯筑而成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这里后,将远古的中原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的特殊产物。进入任一土楼,就犹如回到久远的年代。
在福建永定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婚宴上,两个年轻女子同桌吃饭,都夸耀自己的楼屋大。一个说:“我的楼,高4层,屋4圈,里外上下400间,1天换1间,1年住不完。”另一个说:“我的楼,大又圆,像座城,男女老少600人,媳妇来3年,叔伯识不全。”双方争执一番后说出了楼名,逗得在场人哄堂大笑……原来她们都是承启楼的人,一个是未出阁的客家妹子,住东楼;一个是刚过门的媳妇,住西楼,彼此还不相识。
一座土楼如同一个小社会。在同一屋顶下,同祖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这种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和家族的亲和力。而且,楼内的客家人,住着层数相同、开间面积相等、无明显朝向差别、更无贵贱等级之分的均等居室。平等聚居,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风和平等团结的传统。
古往今来,土楼像日月一样与客家人同在。在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中,在茂密的树林里,在青翠欲滴的田园旁,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土楼。它像无数星星点点的智慧星座,充盈在神奇而又独特的山寨之中。难怪有识之士把它誉为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客家土楼”,是“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上冒出来的蘑菇”。
据史料记载,在四世纪初(西晋末年)九世纪末(唐朝末年)和十三世纪初(南宋末年)因战乱或饥荒等原因,汉人从黄河流域举家迁徙到南方,被土著人称为“客家人”。客家人为了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早在900多年前,就开始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兴土木。他们按照中原的传统建筑风格与技术,开始营造防御性能强,同时又防风、防潮、防火、防盗的土楼。他们就地取材,在黄土中掺拌石灰,十分巧妙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以竹片、木条等做筋骨,以木料做框架,用木制的夯箱日积月累、由下至上夯实加固。建成后的土楼像柑橘瓣似的均匀分布着100—200间房间,族长根据实际需要分配给族人。仅此一点就可以充分体现客家的群体意识和团结氛围。他们朝夕相处,互帮互助,相依为命,活得充实、舒适、潇洒,到处洋溢着人间真情。
客家土楼的设计,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建筑设计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今天的建筑设计,既有效果图、平面图,又有施工图等等,而土楼设计师与泥水匠、木匠一样,全靠师徒传授,自学成才。建土楼的所谓图纸,统统都装在泥水、木匠等能工巧匠们心中,至多在动工之前画一张不成比例的草图,征求楼主们的意见,比如房间太大还是太小,数量够不够;厅堂、楼梯设置是否合理等。经充分讨论,双方都认可了,便选择良辰吉日正式动工。
在龙岩市客家人聚集的每个村落,都有一批建造土楼的行家里手,他们传承了祖祖辈辈保留下来的土楼建筑工艺,只要一张正方形纸,依横直斜顺序各对折一次,呈45度角,展开后便成8等分的圆形几何图。若继续对折,便可得到所需的等分数。
客家土楼在建筑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因地制宜:所谓因地制宜,即楼主根据选定的地块及周边环境、地质条件,适合建造什么种类的土楼,应当采用何种建筑风格,各种功能是否具备,是否适合楼主居住,附属建筑如何安排,门前的院落应怎样组织,与毗邻的土楼的关系如何协调处理等等。(2)因人因地而异。不同类型的土楼,由于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在民居建筑方面亦有微小的差异。有的前低后高、错落有致,有的土楼门前是一大片耕地,屋后是一丛丛翠绿的毛竹;有的楼内多了一座平房或两层的楼;有的在天井中间另建祖堂和厢房;有的设4道楼梯,有的只有两道楼梯。(3)因经济条件而异。客家土楼种类繁多、风格各一。一般来说,经济条件较好的楼主对土楼的档次要求较高,特别是那些富户人家要求更高;而经济条件较差的楼主自然要求较低,不求豪华,只求实惠,那些贫困户则要求更低,只要能住就行。(4)居住功能突出。毋容置疑,客家土楼具有突出的防震、防火、防水、防卫等功能,但它突出的居住功能却往往被人忽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土楼,底层作厨房、饭厅、客厅,二层作粮仓,三层以上作卧室;浴室、卫生间等则建于楼外两侧。可以说,楼内楼外几乎所有能利用的土地都被充分利用于生活设施的构建,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及其高超的生土民居建筑艺术,在世界民居建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客家土楼在选址方面也颇有研究,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耕地,后有竹林;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楼址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此外,客家先民还十分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比如在山峦连绵、山间地带狭窄,不宜建筑大型居民点的,便利用空间有限的山间地带依山而筑单体土楼。如果四周群山且山势缓和、有阶梯状、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小平地,经整饬后被作为土楼的建设用地,较大的平地则开发为耕地,进行农业生产。
据专家测算,客家圆楼可以最充分地利用建楼用地。如果圆楼与方楼的外围周长相等,那前者的面积是后者的1.273倍。例如,三分之二的圆形土楼房间总数在60-100间之间,居住30户、100人左右;而比较大的则有280多个房间,居住700人左右。换言之,在占地面积、楼层数相同的情况下,圆楼的建筑面积比其他类型的土楼要大得多。从宏观上看,客家圆楼的建设,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占用尽量少的耕地和自然绿地,而且还留出了足够多的农田和菜地,以此形成聚落的生产用地和生态屏障。从微观上看,闽西南客家民居充分利用坡坎台地进行建设。既保护了山腰、山脚平坦而肥沃的可耕地,而且还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高差,通过架空、筑台、勒基、错层等构筑方法,使贫瘠且耕作不便的坡坎台地得以充分利用。
通过对客家土楼用地的研究不难发现,在福建广袤的闽西南客家人聚集地,集约节约用地意识早已深深扎根在客家先民的脑海里。
新疆特克斯八卦城的历史溯源
特克斯八卦城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龙门派教主“长春真人”丘处机应成吉思汗的邀请,前往西域向大汗指教了治国扶民方略和长生不老之道。 他用三年时间西游天山,被途中的集山之刚气、川之柔顺、水之盛脉为一体的特克斯河谷所动。于是,他以这里作为“八卦城”的风水核心,确定了坎北、离南、震东、兑西四个方位。从此,这里就成特克斯八卦城最原始的雏形。 历史的真实中总是暗含着一些巧合。700年后的1936年冬天,精通“易”理的盛世才岳父邱宗浚调任伊犁屯垦使兼警备司令后,亲临特克斯查勘时发现了这一雏形。 现在的特克斯县城一带是当时蒙古牧民的草场,西北方向有三条小河汇来,且有多处常年喷涌的泉水,牧草夏季茂盛,能长有一人多高,确实是水草丰茂之地。而且地势开阔,四通八达,这里背靠连绵起伏、巍峨峻拔的乌孙山,前濒波涛奔涌、带水环回的特克斯河。 邱宗浚毕竟有眼力、有远见,八卦城城址全集中了这些优越条件,算得上是—块风水宝地。 随后,邱宗浚亲自设计了八卦城图。 1938年,各类公私用房便普遍在县城开始兴建。当时,县长请来俄罗斯专家帮助测量,打桩放线。 由于没有线绳,县长就指派专人从商人店铺中购来成捆的布匹,撕成布条,连结成长长的布条绳线,然后再用20头牛拉犁犁出了八卦城街道的雏形。
贵州遵义习水大杉树的历史故事
大杉树位贵州习水县东皇镇太平村正坝,距城北10公里。树高44.8米,胸径2.23米,七八个成年人牵手合抱才能将其围住,大杉树冠幅22.7米,主干体积超过84个立方米,树型挺拔尖耸,犹如参天巨伞,屹立在山峦之中。素有“中国杉王”之称 。
相传宋绍兴六年春,袁世盟奉诏平藩于此,为了平息氏族割地之争,以射箭落地为界,倒插一杉树作为标记,继而生根萌枝,历尽八百年雪雨风霜,长成参天大树。如今,经中国多位林业专家学者考证,习水杉王实为旷世奇珍,公称华夏之最,得冠“中国杉王”。
湖南道县历史来源
道县,物产丰富、地灵人杰,宋代大思想家、理学鼻祖周敦颐,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及近代革命家何宝珍等历史名人都诞生在这片热土上。东与宁远县、南与江华县、西与江永县 广西全州县、北与双牌县接壤。
道县,dào xiàn ,又称道州,dào zhōu。位于湖南南部,紧邻广东、广西,素有“襟带两广,屏蔽三湘”之称。是湖南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是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自1988年原零陵地区(即永州市前身)被国务院列为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以来,道县就成为湘南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沿,对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具有良好的吸纳作用,在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协作中,发挥了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枢纽作用。被称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
道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县制,历为郡、州治所在地,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其间1500多年为郡、州、府所在地。
道县地灵人杰。宋代大思想家、理学鼻祖周敦颐,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及近代革命家何宝珍等历史名人都诞生在这片热土上。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结、宋朝名相寇准等在此为官。红军师长陈树湘等众多革命先烈在道县留下许多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2008年,道县被列为革命老根据地。
道县文化灿烂。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了稻谷遗存和陶片,被列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距今120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和陶片,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的玉蟾岩。有都庞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湘源温泉生态景区、天下一绝——月岩景区,还有享誉千年的“四奇”、“八景”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道州中心道州历来为湘南桂北物质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东距郴州170公里,与京广线,京珠高速公路相接;西距桂林180公里,与湘桂线,衡昆高速公路相接;北上长沙、武汉,南下深圳、珠海,西出南宁、海口,均可朝发夕至。207国道贯穿南北,1863、1806省道横贯东西,潇水河入湘江过洞庭可直达上海。县城北郊还有一个56万平方米的机场,是湘南及两广北部地区十余县市,飞机播种、杀虫、物探、航测的作业基地。洛湛铁路今年已经开通,昆台高铁也将从道县经过,正在建设的二广、厦蓉、道贺三条高速公路交汇于道县,届时道县将成为南方新崛起的重要交通枢纽。道县的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川秀丽奇绝,国家级风景区千家垌早已蜚声中外,风景区湘源温泉度假村、濂溪故里、月岩、两河口水上乐园,或为山奇,或为水秀,可谓各擅胜场。令游客流连忘返。
道县火车站道县特产丰富,柑桔有“金桔出营道者,为天下冠”之美称;“道州红瓜子”畅销东南亚;“道州灰鹅”是湖南省十七个地方名优品种之一,荣获外贸部“优质出口产品”称号;“道州厚朴”等享誉全国市场。通过多年的发展,道县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厚朴生活基地县、秸秆养牛基地县、天然草原恢复建设基地示范县、国家湘南脐橙优势产业带和湖南省蔬菜生产重点基地县、油茶生产基地县。
道县矿产资源丰富,是湖南省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达20多种,其中锡、钨矿的储量和品位均居全省第二位,金属锂、铷矿为湖南省独有,蚣坝镇后江桥和祥霖铺镇的大型金属矿床在全国榜上有名。据勘探,全县锡钨矿的保有储量达160万吨、铅锌矿220万吨、锰矿3400万吨、铁矿1500万吨、锂矿40万吨、铷矿16万吨、高岭土2000万吨。境内水系发达,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小水电开发潜力大,全县水能蕴藏总量达36.18万千瓦,2002年被列为国家以电代燃料生态工程试点县。
道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道县人民立足深厚的传统文明与文化,并正以自己的智慧与勤奋创造崭新的历史。
自然地理 道县位于潇水中游,东邻宁远县,南界江永县和江华瑶族自治县,西接广西全州、灌阳县,北连双牌县。地理坐标在东经110°11′~110°56′,北纬25°09′~25°50′之间,南北长77千米,东西宽62.6千米。
道县属南岭地区,县境四周高山环绕,群峰耸峙,中部岗丘起伏,平川交错。整个地势从四周向中间倾斜,呈盆状结构。山地占总面积的44.7%,丘陵占11.4%,岗地占24.6%,平原占14.9%。
道县地理地图土壤共有9个土类,水稻土占道县土地面积的12.1%,红壤占47.7%,黄壤占9.3%,黄棕壤占4.9%,黑色石灰土占7.8%,紫色土占3.3%。此外还有山地草甸土、潮土、红色石灰土。
道县东南有九嶷山, 南有铜山岭, 西有都庞岭,北有紫金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50多个, 且多与邻近山脉连成整体,最高峰韭菜岭,一诲拔2009米。整个地势从四周向中间倾斜, 呈盆状结构。山地占总面积的44.7%,丘陵占110%,岗地占24.6%,平原占14.9%。
把截大岭Bǎ jiē dà lǐng
在道县东部,最高处海拔699.5米,山如长把,中为九嶷河截断,故名。
苦菜园Kǔ cài yuán
在四马桥镇大井头村,海拔699.5米,此岭满山遍野是一片苦菜,得名。是把截大岭最高处。
九嶷山Jiǔ yí shān
九嶷山得名于舜帝之南巡。《史记·五帝记》:“舜,葬于江南九疑 。”《水经注·三八·湘水》:“九嶷山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 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也作九嶷。”峰峦叠峙,深邃幽奇,千米以上高峰有90多处,多为砂页岩、花岗岩、变质岩组成。主峰畚箕窝,海拔1985米,在宁远县境内。道县部分在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8公里。东起癞子山(海拔1834.6米),西至丰村大岭,横跨30公里,南北纵跨29公里。在四马桥镇有大风坳、牛銮心、西岭、大河坳等山,在洪塘营瑶族乡有老虎坳、大风坳、野人冲、锅巴山、大盖坳、小盖坳、彭子厂岭、老山冲源、茶坳等山,在蚣坝镇有丰村大岭等山,组成道县东南山地区,是人稀地广之地,中山地貌类型。
道县路况地图【大风坳】 Dà fēng ào
在四马桥镇滴水营村,海拔910米,面积200公顷。坳高当风,得名大风坳。
牛銮心Niú luán xīn
在四马桥镇社头村,海拔1036.6米,此岭园形,远望宛似牛心,取名牛銮心。
癞子山Lài zǐ shān
于县城东南部,洪塘营瑶族乡与宁远县交界处,海拔1834.6米。因山中岩石裸露,树木稀少,形似癞子头,故名。
彭子厂岭Péng zǐ chǎng lǐng
在洪塘营瑶族乡茶花坪村,海拔1557.3米,面积100公顷,岭上原有彭姓建厂立宅,取名彭子厂岭。
大界坳Dà jiè ào
洪塘营瑶族乡大洞田村,海拔1526米。因系自然界山,故名。
凉亭坳Liáng tíng ào
在洪塘营瑶族乡,海拔1210米。与宁远交界处,昔有一凉亭得名。
老虎坳Lǎo hǔ ào
在洪塘营瑶族乡,海拔1318.2米。昔有老虎出没、得名。
锅巴山Guō bā shān
在洪塘营瑶族乡,海拔1670.9米,状似锅巴,得名。
豪猪岩Háo zhū yán
在洪塘营瑶族乡佳竹洞村,海拔669米,面积100公顷。此山中有一岩洞,昔有豪猪出没,取名豪猪岩。
啄公岭Zhuó gōng lǐng
在洪塘营瑶族乡东江脚村,海拔615米,面积100公顷。山形如公鸡啄米得名。
狮子脑Shī zǐ nǎo
在洪塘营瑶族乡香花树村,海拔889.6米,面积133公顷。山形象狮子脑,得名。
石巴山Shí bā shān
在洪塘营瑶族乡东江源村,海拔730.6米。
月岩Yuè Liàng Yán
月岩在道县城西20公里处。岩有东西两洞门,东洞门长65米,宽40米;西洞门长105米,宽60米,宛如城阙,状极雄伟森严。入洞数十步,敞若广庭,洞顶空能见天,日光直照洞内。月岩酷似月亮,自乐边看象上弦月,自西边看象下弦月,从洞中看,空顶之空圈宛如明月悬空。“月岩”由此得名。因东西两门贯通,又称“穿岩”。是为道州八景之一。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此洞,并住宿洞内。他在《楚游日记》中把道州月岩列为“永南洞目”第一。
月岩内壁那厚厚的石灰岩层上,尚存宋代以来各种碑刻40余方,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县境内河流属湘江水系。全县共有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63条,总长1019公里。其中主要河流6条,即:潇水、永明河、濂溪河、洑水、宁远河、泡水。发源于道县境之内的3条,境内流长161公里;均聚于潇水,地下水也很丰富,全县地下水总排泄量为5亿立方米,有地下河18条,较大的泉眼340个,有开采价值。
潇水古称深水、营水、系湘江一级支流,道县县境水系干流。发源于蓝山县野狗山南端。经江华水口、沱江镇,过界牌流入道县境内,至井塘沙子河纳泡水,北流19公里至岑江渡两河口与淹水汇合(道县俗称两河口以上河段为沱江)。又北流17公里经道县城西门口(双牌水库入库站)纳濂溪河;再向东北流14公里至宜江口,汇合宜水;继续北流3.5公里至青口,汇集东来的泠水,北流而下113公里,经双牌至零陵区苹岛入湘江。潇水全长354公里,流域面积12099.09平方公里,河流坡降0.76‰。道县境内流长64.7公里,流域面积2441.75平方公里,河流坡降0.48‰。流域平均宽度56米,最大宽98米。形状系数0.26,不对称系数0.25。水量50.51亿立方米。潇水道县站出口断面多年流量每秒112立方米,属长年河。境内流经审章塘、蚣坝、祥霖铺、上关、万家庄、道江镇、东门、白马渡5乡4镇,由南到北贯穿全县。道县县城以下河段,四季可通航。以水清深得名。
濂溪河古称营水,系潇水一级支流。发源于都庞岭东侧县月岩林场天岭冲东北。流经清塘镇、营江乡,至道县县城西关桥汇入潇水。河流长41公里,流域面积200.84平方公里,坡降9.38‰。水量1.80亿立方米。属长年河,水量小、河道浅,不能通航。以发源于营山得名。
洑水又名宜水,系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桥头林场上崩塘。上游河道曲折,水流湍急。由北向南流经桥头、仙子脚,再向东流经寿雁(下龙洞以下又名宜水)、富塘、梅花、东门等乡,流于白马渡镇宜江口注入潇水。道县72公里,是县境内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935.02平方公里。属长年河,上游不通航;下游从寿雁镇下龙洞起至宜江口(约27公里)流势较平,水量较足,四季通航。以发源于上洑山得名。
泡水又称蚣坝河。系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湘源锡矿向家坪(另一条水系源于洪塘营瑶族乡黄皮冲),自南向北流经洪塘营瑶族乡、四马桥镇、蚣坝镇,于蚣坝镇金鸡洞上游纳横岭瑶族乡大河(黄皮冲水系),至沙子河注入潇水。全长50公里(大河长60公里),流域面积509.18平方公里。属长年河,上游不通航;四马桥至蚣坝,春夏雨季通小木排;蚣坝至潇水9.5公里河段,通木船及中型排筏。
淹水又名永明河。系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江永县凉伞界,从江永上江圩至道县桐溪尾入境,经新车、清塘,于祥霖铺镇两河口(又名分江头)注入潇水。道县境内长16公里,坡降2.67‰,流域平均宽度19.6米,最大宽44米,流域面积472.50平方公里。属长年河,春夏水满可行小船。因河流经古永明县境而得名。
泠水道县
又名宁远河。系湘江二级支流。主流发源于宁远九嶷山。经水市、大阳洞至道县柑子园入境,经油湘(纳两条从宁远发源的小河),白马渡镇武家滩注入潇水。道县县内长20.2公里,流域面积62.16平方公里。系长年河,从螺蛳滩到白马渡镇青口10公里通机帆船。
【上坝水库】
上坝水库位于道县洑水上游。在桥头乡上坝村,距县城51公里,控制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大坝为圬工重力坝,坝高57米。正常水位401.5米,正常库容151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为3.7千公顷。坝后电站装机3台共750千瓦。工程于1971年12月动工兴建,1980年枢纽工程完工。有两条总干渠及干渠、支渠。兼有灌溉、发电、养殖等功能。因库址在上坝村,故名。
乐海水库乐海水库位于道县寿雁镇芽洞村与下乐海村交界地带阴河出口处。距县城20公里,距寿雁镇4公里。该工程属地下河—隆河水系,集雨面积2.4平方公里,引外集雨面积15平方公里。1971年动工兴建,1973年始建成小型水库。1974年10月动工扩建,1975年枢纽工程竣工,建成中型水库。主坝高31米,系粘土斜墙堆石坝,副坝3座,总库容103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4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00公顷。兼有灌溉、发电、养殖等功能。水库多属石灰岩地质,但蓄水不漏,因地势低洼,溶洞虽多,但都内倾,水不外漏。为此,1986年3月广西大学潘教授等四名科技人员前来库区实地考察研究,取材教学。库名因地名命名。
廊洞水库廊洞水库位于宜阳河上游,库址在梅花镇廊洞村,境内离县城20公里。水库属宜阳河水系,集雨面积36平方公里。坝高45.39米,坝型为粘土心墙堆石坝。总库容为105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1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666公顷。坝后设电站1处,装机2台共320千瓦,渠道电站装机1台125千瓦。水库1958年动工兴建,1961年建成为小型水库,1973年动工扩建,1977年建成。
道县自然资源较丰富。现已探明的有色金属有40多种,储量为永州市之冠,被誉为“小有色金属之乡”。主要有锡、钨、锰、铜、铅、铁、锌、锑、银、铬、锂、铋、钠、钼、重晶石、石英石、大理石、高岭土等。其中,锡、钨、锰储量为广东省第二,稀有金属锂为省内独有。蚣坝后江桥和祥霖铺的大型多金属矿床在全国榜上有名。据勘探,全县锡、钨矿的保有储量达160万吨、铅锌矿220万吨、锰矿3400万吨、铁矿1500万吨、锂矿40万吨、铷矿16万吨、高岭土1500万吨。县境内水系发达,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小水电开发潜力大,全县电能蕴藏量达34.6万千瓦。
道县境内有高等植物186科612属1265种以上,其中苔藓植物有12科17属19种以上,蕨类植物25科33属47种以上,种子植物149科595属1199种以上。杜英科杜英属占全省杜英总数的50%。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植物有资源冷杉、伯乐树、长柄双花木、福建柏、白豆杉、秤锤树、银钟树、黄枝油杉、青檀、白辛树、长苞铁杉、南方铁杉、任木、银鹊树、紫茎和红豆树16种,其中福建柏有纯林约500亩,散生于常绿阔叶林间的有6000余亩,分布面积与纯林面积均为国内之冠。
道县境内已发现野生脊椎动物134种计22目54科。其中两栖类2目6科19种,爬行类3目9科23种,鸟类9目23科63种,兽类8目16科29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苏门羚、红腹角稚两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猕猴、短尾猴、穿山甲、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水鹿、林麝、獐、鬣羚10种;属省重点保护动物的有狐、貉(狸)、豹猫、鸢、松雀鹰、短耳饕等17种,占总数的13%。境内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是华南虎重要分布区之一,1979年曾捕获一只。不过,近年国有道县月岩林场护林员巡山时未发现老虎的踪迹。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汉书·职官志》载:“县有蛮夷曰道。”古营道县、道州、宏道县和后来的道县,其名称均源于此。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营浦县,为道县建县之始,因县治位于营水之滨而得名。三国时吴宝鼎元年(266)置营阳郡,郡治在营浦。隋代为永阳县地。唐代先为营道县地,后为宏道县地。宋代复为营道县地。明清时为道州地。民国2年(1913),改为道县。
秦嬴政二十六年(前221),设营浦县,隶长沙郡,是为道县建置之始。
汉元鼎六年(前111)隶零陵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置营阳郡,营浦为郡治。
梁天监十四年(515),改营阳郡为永阳郡,营浦郡为郡治。
隋开皇九年(589),改零陵郡为永州,废永阳郡,并营浦、谢沐二县为永阳县,隶永州。大业三年(607),复改永州为零陵郡,永阳隶之。
唐武德四年(621),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二县置营州,改永阳县为营道县(原营道县改唐兴县)。次年,改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3),改名道州。贞观十七年,废道州,营道改属永州。上元二年(675),复置道州,统五县,营道属之。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道州江华郡,改县为宏道。乾元元年(758),废郡名,复称道州。
五代十国时期,道州仍辖五县,宏道为州治。
道县宋建隆三年(962),改宏道县为营道县。两宋时期,道州辖四县:营道、江华、永明、宁远。
元至元十三年(1276),道州置安抚司,次年改为道州路,置总管府。营道县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改道州路为道州府,营道为府治。九年,复改为道州,以州治营道县省入,辖宁远、江华、永明三县。崇祯十二年(1639),析宁远县新田堡置新田县,并隶道州。
清康熙三年(1664),道州降为县级散州。
1949年11月15日,道县和平解放,属湖南省永州专区。
1967年8月13日-10月17日,道县发生的大规模屠杀事件,死亡人数达4519人。
2000年,属永州市,道县辖9个镇、10个乡、4个民族乡。
2001年末,道县辖9镇、14乡,587村(居)委会。
2004年,道县辖9个镇、10个乡、4个民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