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谅解还能起诉吗 专业处理醉驾的律师
更新时间:2025-04-11 11:50:19 • 作者:思悠 •阅读 7181
达成谅解协议,是不是就意味着官司结束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达成谅解”这个词,尤其是在一些纠纷或争议的场合。很多人以为,一旦双方达成了谅解协议,事情就彻底解决了,官司也就此结束。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达成谅解协议只是双方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程序就此终止。

谅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首先,我们要明白,谅解协议本质上是一种民事合同。既然是合同,那么它就受到合同法的约束。如果双方在协议中明确约定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且这些约定是合法的、有效的,那么这份协议就具有法律效力。换句话说,如果一方违反了协议中的条款,另一方是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责任的。
起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已经达成了谅解协议,还能不能起诉呢?答案是:当然可以!虽然双方已经达成了谅解协议,但如果一方不履行协议中的义务,另一方完全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履行协议或者赔偿损失。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甲乙两人因为一笔借款达成了还款谅解协议,但乙方迟迟不还款,甲方完全可以拿着这份协议去法院起诉乙方。
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有时候,虽然双方达成了谅解协议,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一方可能会觉得对方在达成协议时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如胁迫、欺诈等),或者觉得对方的履行能力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了谅解协议,另一方依然可以选择起诉。毕竟,法律是保护每个人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而道德和人情归人情,法律归法律。
生活中的小插曲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小明和小红因为一次交通事故发生了纠纷。经过一番协商后,两人达成了一个赔偿谅解协议:小红同意赔偿小明5000元作为修车费用。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小红却迟迟没有支付这笔钱。小明无奈之下只好拿着那份谅解协议去法院起诉小红。最终法院判决小红必须履行赔偿义务。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达成谅解并不等于万事大吉!该走的法律程序还是要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