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其他

清朝末年财政收入 1911年清朝财政收入3亿

银子去哪儿了?

清朝末年,财政收入的问题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谜团,让人摸不着头脑。朝廷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税收,但问题是,收上来的银子总是不够花。你可能会问,这些银子都去哪儿了呢?答案是:它们大部分都“飞”到了战争和赔款的口袋里。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争……每一次大大小小的冲突,都要从国库里掏出一大笔钱。更别提那些对外的巨额赔款了,简直像是给人家送礼一样。

清朝末年财政收入 1911年清朝财政收入3亿

税收不够,花样来凑

既然正常的税收不够用,朝廷就开始想各种“奇招”来增加收入。比如,卖官鬻爵——简单来说就是花钱买官位。你有钱?好办!给你个官做做。听起来有点像现在的“花钱买学历”,只不过那时候是买官职。还有更绝的,朝廷甚至开始发行“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其实就是纸币的前身。但问题是,这些纸币的信用度太低了,老百姓根本不认账。结果呢?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

洋人来了,银子跑了

清朝末年还有一个大问题:洋人来了!他们不仅带来了鸦片和枪炮,还带来了贸易逆差——简单说就是咱们卖的东西少,买的东西多。结果呢?大量的白银外流到了国外。朝廷一看这情况不对劲啊,赶紧想办法限制白银外流。但问题是,限制归限制,人家洋人该赚的钱一分不少赚。于是乎,朝廷的收入越来越少,财政赤字越来越大。

朝廷的“小聪明”

为了填补财政窟窿,朝廷还搞了不少“小聪明”。比如增加各种苛捐杂税——盐税、茶税、关税……反正能想到的税种都给你加上去。还有更绝的:开征“厘金”——就是在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收税。你买个东西要经过好几个关口?没问题!每个关口都得交钱!这样一来二去,商品的成本就上去了,老百姓买东西的价格也跟着涨了上去。结果呢?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