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其他

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是国家级项目吗 供需见面保底安置

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是国家级项目吗供需见面保底安置

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需求对接

我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对于个人而言,而教育效率是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公平”和“效率”的矛盾一定程度上所反映的是给人发展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由于各专业对应的就业前景不同,就会产生个人受教育的要求同社会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比如一些“农林”类专业招生困难,而“信息类”“加工制造”类的专业招生相对较好。在这里的教育公平性反映的是社会阶层的平等性,而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联系最紧密,提高教育的效率的根本是教育结构适应阶层和经济的结构,所以职业教育的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矛盾事实上是社会成产分配矛盾的缩影。

另外,在我国由于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问题体现并不明显,如果要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最好多参照一些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纳入国家计划派遣 是什么意思

1、供需见面是各个地方定期地进行供需见面的专业人才市场。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针对性强,还有就是可以由需求者与供给者直接见面,设置了第一道筛选的检验关口,提高了效率。但是这种形式显而易见的弊端就是你不得不面对许多求职若渴的人,而这些人往往是鱼龙混杂,而且一般情况是鱼比龙多!需要你有一双慧眼(最好是孙悟空的那一双)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到你未来的员工。另外的风险是你还必须看着手里拿着十几份个人简历的人在分发自己的材料,这种情况经常导致的是一种"马太效应",即多的越多,少的越少。好的单位能获得更多的选择权限,而差的单位就不可避免"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尴尬局面或者看上的人却被捷足先登的状况,也就无法怨天尤人了。

  2、双向选择毕业生的培养单位(如大专院校、中专学校等)与需方(各用人单位)在一起经过充分协商,提出分专业,分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方案。学校与用人单位也可相互直接联系,学校向用人单位介绍本校的专业培养、使用方向以及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而用人单位则向学校介绍本单位的情况、需要毕业生的情况以及具体要求,双方协商落实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方案。双向选择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各种形式与毕业生直接见面洽谈。学校可向毕业生出具推荐函(信),毕业生则可通过多种途径与用人单位直接面谈落实工作单位,确定单位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经学校和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即可形成就业方案。

  “双向选择”认为,雇主和雇员之间可以随意进行选择,如果雇员感觉到对企业不满意,就可以提交离职申请,并解除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这意味着,双方在这种互相找寻的过程中地位几乎是平等的。

  3、自主就业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实施了一些重要举措,对大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更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要调整心态、能上能下、继续学习,两手准备、自主创业,克服在就业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破解企业招工难、用工短缺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用工理念;深入挖掘本地劳动力资源;积极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工作环境。要把调整提高工人工资待遇摆到突出位置,适当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还要放弃舍近求远的思想,加大投入,全力组织对本地区社会一些无业人员,特别是人员劳动技能培训,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工作,自食其力,切实缓解当前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4、纳入国家计划派遣:派遣证又叫报到证。 只有列入国家就业方案的毕业生才持有。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的第五章

第二十二条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是落实毕业生就业计划的重要方式。各部委、各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负责管理举办本部门、本地区的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其它部门不得举办以毕业生就业为主的洽谈会或招聘会。举办省级上述活动要报国家教委备案,跨省区、跨部门的有关活动须报国家教委审批。

第二十四条 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制定就业计划和派遣的依据。未经学校同意,毕业生擅自签定的协议无效。

第二十五条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时间应安排在节假日。

第二十六条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向学生收费,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

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

一、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高职院校应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当地经济发展为契机,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和技能为主线,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岗位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

1.加强社会调研,了解社会需求。对当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和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剖析确认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针对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到企业需求上来,才能保证职业教育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企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2.确定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必须确立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要加强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使毕业生具备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如价值取向、职业精神、职业信念、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学会学习等,岗位能力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来确定。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其内在的层级层次,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必须有对应的层级层次。课程教学内容便能根据这种“层级层次”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应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使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将企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要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达到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提升综合实训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课程建设思路,设计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要根据本课程岗位需求确定学生该“用什么”、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使教、学、做、用相统一。2009年以来,我院编写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实训教程》、《汽车电器实训教程》、《汽车构造与拆装实训教程》、《机械制图》、《汽车维修综合基础》、《汽车电子与电气系统》、《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汽车自动变速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实训教程》等多部实用教材,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毕业证书,又能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育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通过具有先进技术的实训中心来加强。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依托,是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重要载体。功能完善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给学生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只有依托实训基地,才能深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 为课程改革的深入创造前提。广泛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才能按实际的岗位工作要求进行专业教学。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完善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教学,主要是岗位技能的培养,要求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得到一定的工作报酬,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学校要多渠道拓展顶岗实习岗位,主动了解企业技术及专业需求,拓宽实习岗位渠道,通过与各类学会协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开发顶岗实习岗位群,把顶岗实习与学生毕业设计密切结合。与此同时,要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通过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完善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体系。我校现在已与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大宇造船公司、山东上汽变速器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动力总成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成了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要在企业里进行顶岗实习。而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到所实习的企业直接就业,实现了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四、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要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而且更要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育,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过程。摒弃课程考核等同于考试的观念,将教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使课程考核过程化、经常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起到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课程教学的质量应主要体现在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因此,建立和实施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发挥其导向和指导作用,是实施新教学模式的关键;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才能指导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指导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评价体系包括教材评价、课程教学评价、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评价、课程教学效率效果评价,具体体现在:1.能否按“六位一体”模式进行教学设计;2.教学设计与“六位一体”要求的符合度;3.按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4.教师的实际操作和学生操作能力的高低;5.学生完成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实现课程能力目标的实际状况。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任重而道远的,只有把职业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解决了,其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其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林少群 关于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0,(12)。

[2]唐永泽 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