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双弱的轮胎行业应如何改革创新实现营收增长?
再生橡胶行业大而不强 再生橡胶行业如何破局
国是橡胶消费大国,却资源匮乏,80%的天然橡胶依赖进口。50%的废旧轮胎不知所终,巨大的反差令人扼腕。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测算,我国废旧轮胎产生量已超3.5亿条/年。视觉中国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今年年初发布的官方数据称,2016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9亿辆;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据此测算,废旧轮胎产生量已超3.5亿条/年,重约1270万吨。与此相关联的数据是:2016年全国回收和利用废旧轮胎仅640万吨,这就意味着上亿条废旧轮胎没有进入循环利用渠道。
我国是橡胶消费大国,却资源匮乏,80%的天然橡胶依赖进口。50%的废旧轮胎不知所终,巨大的反差令人扼腕。
再生橡胶行业大而不强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废橡胶综合利用分会理事长倪雪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10年工信部颁布《轮胎产业政策》,再生橡胶与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并列成为橡胶工业的主要原材料,“资源”地位由此确立。此后,我国再生橡胶产量不断攀升,2016年达到460万吨,占全球再生橡胶总产量的81%。其中,以废旧轮胎为原料的再生橡胶作为主流品种占比达85%。
“可以说任何橡胶制品报废后中国都可以使其再生,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处理的对象主要还是大型车胎——小型车胎橡胶含量不高,又往往夹杂钢丝或纤维,出于成本考虑,企业很难对其‘兼收并蓄’。另外,废胎处理容易产生二次污染,面对环保和技术的双重压力,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都在自主创新,但行业整体转型进程并不理想。”倪雪文说。
据倪雪文介绍,以橡胶“再生”为主要方式处理废旧轮胎,是被几十年实践所证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国家的政策扶持也在不断“加码”,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规定对再生橡胶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等政策。目前我国再生橡胶生产企业有620多家,总设计产能超过600万吨。其中,规模在1万~9万吨者100多家,1万吨以下者500多家,但橡胶再生行业整体经济效益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从战略资源的高度考量,2015年以来,再生橡胶行业进入政策关注期——工信部《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鼓励再生橡胶行业建立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将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但是,虽有若干企业为适应新的形势不断研发相关设备,由于技改资金投入和后期使用成本等问题的困扰,这些技术设备在利润微薄的再生橡胶行业至今未能得到大范围应用。
社会资本开始进入
倪雪文认为,废旧轮胎的循环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的同道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制造轮胎消耗了全国橡胶资源总量的70%,而3吨再生橡胶可以替代1吨天然橡胶,因此可以将废旧轮胎的‘再生’看作是一项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公益事业’,全社会都应当关心和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倪雪文说。
近年来,相关企业不断加快环保治理和装备升级。按照《橡胶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纲要》,“万吨废轮胎双轴破碎机生产胶粉示范线”和“万吨常压连续脱硫生产再生橡胶示范线”等项目即将在2017年完成;世界最大的再生丁基胶生产基地南通回力橡胶有限公司的橡胶常压连续再生设想则在2014年就已实现。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莱芜福泉、沭阳乐福、仙桃聚兴、隆昌海燕、湖南天立、江西利新、新乡橡塑、广西远景、昆明凤凰等一大批规模企业也在努力成为废旧橡胶清洁化利用的示范单位。
不过,类似于南通回力的企业在业内仍属凤毛麟角,年均500万元以上的技改投入更让多数企业难以承受。值得期待的是,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开始投身废旧轮胎再生行业。随着社会资本的不断进入和业内人士的积极转型,规模化、标准化将逐步实现,有助于改变行业小而散的面貌。
废旧轮胎再生任重道远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两位数的年均增速,废旧轮胎必然相应大量产生,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这一数值将达到2000万吨。而再生产品的市场渠道亟待拓展,致力于解决环保、安全、用工三大难题的工艺革命也还处在实验室阶段,废旧轮胎堆积如山的状况彻底消失似乎仍然遥不可及。
倪雪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行业协会曾专门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从法制建设和政策导向等方面进一步促进废旧轮胎的循环利用。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都会给予废旧轮胎回收处理企业财政资助,比如加拿大处理1吨废旧轮胎的补贴约为200加元,欧洲更高达每吨140欧元;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补贴分别是每吨3200元新台币、1700元港币。而内地鲜见类似的经济鼓励。由于废旧轮胎绝大部分收购于民间甚至个人,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以抵扣进项税款,使得一些本来就属微利的企业难以为继。
另据了解,不同政府部门对废旧轮胎的循环利用也有不尽相同的解读和规制。如,2010年12月31日,工信部印发《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较大程度地提高国内旧轮胎翻新水平并实现轿车轮胎翻新 “零的突破”,公安部《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12)》则从“生命大于一切”的角度对机动车轮胎的翻新使用作出了若干限制,让业内人士无所适从。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有关负责人对此也只能表示希望企业界予以“理解”。业内人士认为,废旧轮胎的再生尚需“顶层设计”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轮胎市场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是?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橡胶轮胎模具主要种类为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两瓣模具、胶囊模和成型鼓四大类。其中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高、发展前景也最好,目前能生产这类模具的全国只有10多家。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展望 中国的橡胶轮胎模具生产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水平和规模悬殊,即使是走在前列的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企业,还有较大差距,缺乏国际竞争力。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且具针对性的研发体系和机制。二是人才不足,特别缺乏高层次的尖端人才。三是工艺装备相对落后,不但设备数控化率低,而且现有数控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与国外都有较大差距。 随着汽车工业快速发展,轮胎企业对模具的精度、质量、寿命以及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模具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面临新形势,模具企业如何应对,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面对“十一五”期间轮胎行业的快速发展,轮胎子午化率的不断提高,目前轮胎模具生产能力,特别是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这是橡胶轮胎模具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更何况还有一个国际市场问题。 面对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橡胶轮胎模具企业必须在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新上下功夫。为此,应在下列方面积极采取措施: ·加大投入,提高水平。资金来源要多元化,技术提高应内外并举,采用新技术和先进技术。 ·加快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 ·树立科学发展观,搞好企业管理。 ·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员工素质,多渠道解决人才不足,特别是尖端人才缺乏的问题。 ·全面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工作,建立创新机制,采用多种办法提高创新能力。 ·搞好标准化工作。橡胶轮胎模具的标准化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尽快提高标准化水平,提高标准件的使用覆盖率。 总之,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措施我们都应当积极采取。
目前橡胶行业面临什么结构调整和转型
2011年随着全球经济增速的进一步放缓,我国前几年异常火爆的汽车产销数据也大幅放缓。2011年,我国轮胎行业步履艰难。尤其是受欧债危机扩大化和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我国轮胎企业半钢胎出口。轮胎企业的开工率也一度降到50%以下。而作为轮胎主要原材料的橡胶行业,也是举步维艰,将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机会。
行业分析师罗百辉指出:橡胶行业作为传统的行业,如今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机会。而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橡胶行业应该出现一些好的投资机会。
首先是,拥有技术替代能力的企业,拥有自己核心的技术、专利,能设立比较高的技术壁垒,因此这就可能蕴含着很好的市场,会有比较大的发展机会。
其次是,产品替代的企业。在整个橡胶行业中,尤其是中国天然橡胶消费占全球的份额达到1/3以上。对进口的依赖非常强,能够达到80%。在合成橡胶领域里面,尤其是跟天然橡胶非常相近的橡胶,前几年是不能生产的,现在这几年也有企业进行商业化的生产,这也是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调查显示,拥有绿色产品或者绿色工艺,环保能力比较强的橡胶企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如:国内的橡胶助剂行业,有的产品质量、性能,跟国外相比差距不大。但是其工艺相对落后,带来的环保问题十分严重,这无形当中就会增加环保成本费用。所以,未来橡胶行业绿色工艺可能是一个竞争的热点。
如何在一个弱势行业增长
法宝一:推出新品,带动其它产品发展
很多成功的企业都用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与其去盲目的占有市场,不如转而成功的开发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创造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才能拓展新客户、维系新老顾客。特别要强调的是,如果能在弱势市场推出新产品,那么它将会成为形成竞争优势的新动力,这种动力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方向和企业品牌形象,并能带动着其它产品系列共同发展。
以青岛啤酒为例,虽然已经是中国啤酒的领先者,但其华南市场的表现却一直平平,市场份额甚至远远落后于珠江等品牌,于是,华南市场也就成为青啤的弱势市场。长期以来,由于青岛啤酒的产品力比较弱,在营销上也缺乏差异化,导致了很多的细分领域纷纷被对手所占据,面对这种形势,华南公司就急需要一个革命性的产品来提升产品整体竞争力。于是,我们为青啤支了一招:推出明星产品—原生啤酒,并且定位高端。
这个产品刚一推出,就给竞争对手珠江纯生带来了强大压力,也成功实现青岛纯生在华南市场的突围;同时,还带动青啤中高端产品发展,活化了青啤品牌,为青岛啤酒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法宝二:体验式营销,亲近消费者
通常情况下,体验传播创造的品牌价值往往来自于消费者的个人内在反应。只有当体验充分的传播出来,并且能让消费者切身体验到,得到满足,品牌价值才能实现。而这其中,较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顾客与广告、品牌之间的交流互动。
比如,在2004年的时候,青啤走的是高端路线,给华南消费者的总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一点也不亲民。于是,青啤与华南消费者就产生了“代沟”,也因此被消费者贴上“缺少活力、不够年轻化”的标签,其产品在华南的市场推广效果一直不理想。
为了打破与华南消费者产生的这种隔阂,采纳为青啤华南公司策划了《2004年青岛啤酒狂欢节—华南行》活动,以“激情、惊喜、欢乐”为主题,在不同销售场所展开一系列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亲近消费者,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青岛啤酒的所带来的鲜活感受。同时,2005年,我们还帮助青啤策划举办了《青岛啤酒狂欢节——原生态旅游》活动,以“原生态,纯净化酿造”的绕口令、数字问答、开盖有奖等多种方式进行终端互动。这种体验式营销的应用,让青啤快速地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在此同时,青啤的销量也在原有基础上一路飙升。
法宝三:产品聚焦,规划战略性产品
所谓产品聚焦,就是要进行合理的产品线规划,明确自己究竟主推哪些品种、主打什么品类。
在明确这点的前提下,集中火力把有限的营销资源投入其中,并在弱势的市场加重火力,更加猛烈的轰击。
然而,不少企业往往首先都会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来推出产品,但结果却是产品品种琳琅满目,却没有一个能够主推的产品,结果有限的营销资源被分散,优势也无法发挥,产品进入到市场后表现一般。
就像青岛啤酒一样,在2004年时,其在华南市场开发达到160多个品类,但却没有一个主导品牌。采纳介入后,开始对原有160多个产品进行科学规划,以占位、占利、占量、阻击产品为参照系,定位三大战略产品,分工协同开拓大市场。
我们制定以原生啤酒作为抢占珠江市场份额、争取高档市场的利润,并作为青啤品牌提升的承载者;以纯生、淡爽、醇厚作为占利产品整合中高端市场,开发中高档市场;优质与2000作为中档价位补充,承担利润来源并且拓展市场;万力、东江湖、五星等地方阻击产品,主打价格战的产品战略,来让每个产品都发挥各自己的长处,帮助企业提升整体实力。
法宝四:与社会时尚嫁接,借势营销
近年来,我们发现在传统营销理论下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元素反应在市场中已经越来越同质化,局面也越来越复杂,市场推广也很难再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企业在面对弱势市场,如何快速有效的突破困局,树立提升品牌形象?我们觉得,运用借势营销的方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借势营销,顾名思义,就是把销售的目的隐藏在营销活动之中,把产品的推广融入到一个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环境里,使消费者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了解、感知产品,并较终心情愉悦的接受,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
早在2004年,中国舞后杨丽萍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正在国内外巡演,引爆了全社会对原生态的热烈讨论。一时间,原生态电影、原生态旅游、原生态饮食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于是,在我们的推荐下,青岛啤酒华南公司借势《云南映象》,透过杨丽萍主演、张艺谋导演的广告片,将青岛原生啤酒的鲜活、天然、纯正的产品卖点融入到影片中,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借力名人和名片的营销方式,也为青岛原生啤酒的品牌传播提供了超乎想象的扩张力。
借此之后,在2005年,青啤又抓住了奥运这个黄金时机,开展以激情为主线的系列奥运营销活动:“2005年酝酿激情,2006年点燃激情,2007年传递激情,2008年释放激情,2009年演绎激情”,并率先启动后奥运营销,与NBA签订五年的战略合作协议,继续体育营销、激情营销的道路。其直接的回报就是市场销量以及收入均大幅增长,一举占据华南市场的霸主地位。
法宝五:立体式、创新性推广
在今天这样的传播环境中,传统广告的以及充满诱惑力的促销往往也很难再打动消费者,他们对似乎开始对各种促销麻木了,即使哪个厂家吐血疯狂降价,消费者们也很少买账。与此同步的是,现在的信息太泛滥了,以至于根本分辨不出来哪些是有用的,哪些又是无益的。面对着这种情况,企业们该怎么办呢?
以采纳2009年服务的客户—朵唯手机为例。
2009年,朵唯公司宣布推出全球女性手机品牌“DOOV朵唯”,并采用舒淇代言。朵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模式快速打入武汉市场。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要在武汉落地,较大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当地消费者快速了解和接受这个品牌。采纳认为,如果采用大投入的区域传播方式,或许并不是很合适,相比之下,应该采用成本更低的传播方式。于是,我们在武汉区域市场采用了“媒体推广+地面推广+售点推广”的立体式推广方式,借势朵唯代言人舒淇的明星效应进行了网络炒作,并举行了大型路演活动、周末全点小型推广活动、快乐砸金蛋促销活动、以及网吧推广活动《朵唯手机“舞林盟主”劲舞团网络游戏PK大赛》等活动,快速提升DOOV在武汉的知名度和认知度。这场大规模的宣传运动也对地包商、当地消费者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为朵唯开拓市场开启了方面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