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山上双王亭介绍哪两位烈士 滨州先烈人的名字和简介
双榆树高地的烈士
没有
杨桃没死
被一个老中医救了
“双榆树高地”一役,不仅是兰、王之间的事业之战,也是他们的爱情之战。他们共同的天使杨桃就是在此战中从人间消亡,尔后兰发现了杨桃的化身孙芳却又被王捷足先登,兰怎能不怒发冲冠呢?于是他们的爱情之战就自然而然地扩散到了亲情,使得他们下一代的生活也蒙上了他们的阴影。无可否认,他们对杨桃的爱是纯洁崇高的,这种在炮火连天中产生的感情与花前月下萌发的冲动是无法比拟的。但无论什么样的爱情,只要处于战争的高地,其结果都会留下难以弥补的创伤。
作为军人,兰、王他们那种永不言败、绝不屈服的亮剑精神是值得赞许的,但作为人生的高地,他们的态度和方式我并不欣赏。因为我认为:人生的高地并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对信仰的长期坚守,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自由平等的热切向往,会使一个平庸的人熠熠生辉。尽管现实社会充满了尔虞我诈,但时代的列车毕竟开始从互伤驰向共赢,因此完全有必要将视野更开阔一点,胸怀更宽广一点。这样,人生的高地才会永远红旗飘扬!
滨州先烈人的名字和简介
从4月9日开始,一则呼吁为四位滨州籍烈士寻找家人的信息在我市网友的朋友圈热传。该信息提到,志愿军烈士后代在朝鲜替父亲扫墓时,获得朝鲜烈士陵园内埋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名单,经与英烈网比对,发现有滨州的四位烈士,分别是无棣县的梁宝进烈士、博兴县的王希文烈士、惠民县的王华平和吕希元烈士。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世界的和平、国家的生存、民族的尊严、人民的幸福。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曾感动着中华大地的几代人,这种精神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由此,滨州籍烈士埋骨朝鲜的信息一经发布,引起了滨州市民的广泛关注。在此期间,晚报记者通过上述简要信息,多方搜集相关线索,最终实地探访了王希文、王华平、吕希元烈士的亲人及家属。
4月10日,滨州传媒集团派驻博兴县乔庄镇三岔东村“第一书记”樊岩峰给晚报传来好消息:经乔庄镇政府工作人员多方打听,确定该镇南贾王村仍有王希文烈士的晚辈后人居住。得知这一消息,晚报记者随即动身前往南贾王村。
王希文烈士的侄子王学华在村里经营着一个小型加工厂,得知记者来家里采访,他放下了手头的活计,激动地等待着记者的到来。
王希文烈士出生于1924年,1945年10月,21岁的王希文光荣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朝鲜战争爆发后,王希文所在的部队进入朝鲜。1953年3月,王希文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王希文牺牲时,王学华刚满一岁,因此二大爷王希文留给他的印象,都是他在家人的描述和回忆中慢慢拼凑起来的。王学华曾见过两张二大爷的照片,只不过这些照片后来都失传了。
王学华清晰地记得,在他小时候,他无数次看见祖母因为过度思念儿子而默默垂泪,他也忘不了祖母多次因为其他家人翻动儿子在部队用过的雨衣而大发雷霆。王学华说,至亲的离去留给家人的悲痛,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相反这种思念之痛会越来越浓,越来越烈。
在王学华家族的墓地里,埋有一座衣冠冢,后人还为王希文立了一座墓碑,以此纪念这位为国家献出宝贵生命的长辈。这座衣冠冢连同坟前的墓碑,成为了后人寄托哀思的惟一选择。
几十年来,王希文烈士的家人一直想知道他到底埋骨何方,然而这个谜团直到近日才解开,为烈士寻找家人的信息再次把他们的希望点燃。他们期待着,如果条件允许,他们愿意到王希文烈士的坟墓前看看,但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把烈士忠骨迁回家乡,让他“落叶归根”。
清明时节,位于惠民县石庙镇王角村的一座坟墓显得格外孤独,风呼呼地吹散祭奠用的纸灰,瓣瓣花朵迎风起舞,坟墓被打扫得很干净。
这座坟属于烈士王华平的妻子闫氏。在几位烈士当中,王华平是惟一一位成家后参军的。当年王华平新婚不久,得知国家征召青年入伍,他毅然地报了名。妻子闫氏心里不乐意,却并没有阻止丈夫的决定,听说丈夫要去东北作战,连续三夜为丈夫赶制了8双棉鞋,希望丈夫可以穿着自己的棉鞋回来!丈夫走后,闫氏自己一个人操持着整个家。战争结束后,与王华平一起参军的村民回了家,可丈夫却没能回来,闫氏的精神受到刺激,整日郁郁寡欢,不久之后就得病去世了。
晚报寻找烈士后人的消息经晚报纸媒、微信公众平台等发布后,如投石激浪般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连日来,来自惠民县孙武街道省屯村及周边地域的多位市民与晚报取得联系,提供关于吕希元烈士家属的相关信息。
从省屯村走上战场的吕希元烈士出生于1926年4月。1948年10月,吕希元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他跟随孙子画将军屡屡出生入死。1952年6月,吕希元遭遇空袭,壮烈牺牲。
吕希元兄弟姊妹六人,他在家里排行老大,吕希增是最小的一个。在吕希元参军走的那一年,吕希增才刚刚一岁。吕希增说,他后来听家人多次说起,大哥离家之前,母亲起早贪黑为他赶做了几双鞋子,送他上了前线。
儿行千里母担忧!吕希增说,大哥入伍后的第4个年头,家人等来了儿子牺牲的消息。母亲接受不了这个噩耗,一夜之间就精神失常了,直到母亲去世,病就没有好过。
吕希增说,大哥当兵后一次都没回家探过亲,“大哥牺牲后,只留下一本烈士证书和一枚勋章,后来勋章丢失了。”
吕希增说,一直以来家里人都不知道大哥牺牲后被埋到了哪里,直到几天前他接到了一个外村人托人带话给自己,说是找到他大哥的下落了。吕希增说,这几十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知道大哥究竟埋骨何方,他想把大哥的骨灰接回来,让他“落叶归根”。他说,这是他现在最想干的事情。
采访虽然结束了,但每位家属对烈士魂牵梦萦的牵挂思念,以及期盼烈士忠骨还乡的迫切心情,在记者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亲人埋骨他乡,无奈相隔万里,到墓前祭扫存在困难。不过他们都在期待,如果有机会,他们一定会去亲人的长眠地看一看、拜一拜。
2008因检修电塔而死的三位烈士叫什么名字
在抗冰保电抢险中牺牲的罗海文、罗长明、周景华三位烈士
中国烈士英雄事迹有哪些?
我军第一个用身体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徐佳标
日寇投降以后,1945年9月初,新四军三师决定向拒不缴械投降的汉奸潘干臣伪军(近万名)盘据的淮阴城进攻。战斗首先在南门打响,我突击班两次登城都未成功。第三次登城了,战斗英雄徐佳标,他左手抓梯、右手握枪,战旗斜插在背后的子弹袋里,第一个攀到城墙上沿,奋力把红旗插在城头上。这时敌人疯狂进行反扑,他们依托碉堡和城垛,用火力、刺刀、马刀封住登城点,手榴弹象下冰雹似地扔向城下,我军遭到很大伤亡。徐佳标脚下的云梯也被炸断了,突击班的战友们从半空中摔下来。徐佳标眼疾手快,他就势抱住城垛,一个鸡子翻身,跃上城墙,就在这时,一个凶恶的敌人举起马刀,将徐佳标的双手腕砍断了。英雄的战士昏倒在城垛边上,他强忍着伤痛,用被鲜血染红的双肘支撑住身体,坚毅地向敌人的暗堡移动过去。一寸、二寸,终于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喷火的枪眼,敌人的机枪哑了。我军热血沸腾,高声呼喊,潮水般地卷上城头。徐佳标同志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为攻城部队打开了胜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