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业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胡八月即飞雪形容什么动物?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什么即飞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胡八月即飞雪形容什么动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什么即飞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是什么意思

作品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注释

1、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2、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

3、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4、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5、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

6、罗幕:用丝织品做的幕帐。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7、狐裘(qiú):狐皮袍子。

8、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9、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10、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11、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12、铁衣:铠甲。

13、难着:一作“犹着”。

14、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15、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16、百丈:亦作“百尺”。

17、惨淡:昏暗无光。

18、中军: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

19、饮归客:宴饮回去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20、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21、辕门:军营的大门,古时行军扎营,以车环卫,在出入处用两车的车辕相向竖立,作为营门,故称辕门。

22、风掣(chè):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

23、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24、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25、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6、本文节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军府所在地为现在新疆轮台,本诗作于此。

译文

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

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

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将士们都冻得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

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印。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是什么意思?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北风卷地百草折是什么生肖

我感觉可能是马,这是一首边塞诗里的句子。最有关的应该就是胡马。

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提到的白草是什么植物?

“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在选入中学、大学教科书中,对“白草”注释有以下四种(1)“一种干熟后变成白色的草”;(2)“西北一带生长的一种草,秋天干枯成白色”;(3)“西北边境地区生长的一种牧草,秋天变白,经冬枯而不萎”;(4)“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草”。《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白草“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

上述四种注释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西北一带”、“西北边境”、“西北地区”,到底指的是哪个或哪几个省区?(2)“干熟后变成白色的草”这种注释很笼统,在西北地区,有很多草都具有干熟后变成白色的属性,那么这种“白草”究竟是什么草?既然在西北地区是一种常见的草,从物种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草应该有名字,如果有名字,为何在注释中不直接写出它的确切称呼?

“白草”究竟是什么草?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锁定“白草”的生长地。本人认为,注释中笼统的“西北一带”、“西北边境”、“西北地区”固然是“白草”的生长地,但无疑过于笼统。要搞清楚“白草”的生长地,首先要搞清楚诗人岑参成诗环境“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中的轮台在哪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布满了动静雪景,以及与雪相关的场景,韵成了以咏雪送同僚的诗篇,本诗是在真实人、真实事件、真实环境之下写成的一首送行诗,诗人成诗的真实环境在轮台,那个地方肯定有“白草”。轮台究竟在哪里?现行大学、中学教科书对轮台的注释有以下三种:(1)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当时是安西节度使军府所在地;(2)唐时属庭州,隶北庭都护府,旧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是封常清军府所在地;(3)初中语文第四册课下读物注释为:古西域地名,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岑参当时随军的驻地。

本人认为,现行大学、中学教科书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对轮台的注释都是错误的。史载,唐朝初期的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三州,即伊州(今哈密)、西州(高昌)、庭州(吉木萨尔县后堡子),史称三州,在三州地区实行州县制。庭州后改成北庭,庭州下设金满、轮台、后庭、西海四县。《新唐书·焉耆传》指出,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以后,即以“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可见唐代轮台处于北道上唯一的收税城的地位。经过多方学者的考证,今乌鲁木齐市南郊乌拉泊古城就是唐轮台遗址。《乌鲁木齐县志》记载:“轮台作为庭州的辖县,其县境相当于今乌鲁木齐区域。”

岑参曾经两度出使西域。第一次是于天宝年八载(公元749年)随同高仙芝前往西域,大约两年多时间。第二次是天宝年十三载(公元754年),参曾为封常清所提拔,与封同赴西域,同为唐代统一西域、巩固西域立下不朽功绩。自诗人第二次使西域启程伊始,相继有三首诗写到轮台。此后,此后,有更多的诗作成于轮台,或表现事件与轮台有关。这说明此次出使西域,诗人多住在轮台,因为他是以伊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身份住在轮台,在轮台负有责任,他在轮台住了三年,是轮台的首席地方官。所以对轮台城的自然环境最为熟悉,只要真正读懂了岑参所做的各种轮台诗歌,才能完全读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天八月即飞雪”,假若唐轮台在现在的南疆轮台县,那么八月能下雪吗?且能有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奇冷吗?八月即公历九月,根据气象部门记载,乌拉泊最早是公历9月5日下雪。“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乌拉泊古城所在地的特有地形,古道沿天山丘陵一带行走,故呈现“山路回转不见君”的景观。

应该真实复原历史:天山以南轮台县境内的轮台是汉轮台,天山以北的乌拉泊古城才是唐轮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成诗环境为唐轮台即乌拉泊古城,那末“北风卷地”也就是描写的柴窝铺盆地的风,这里是三十里风区,生长成片的芨芨草,所以诗人抓住此地固有的景物----芨芨草来描写。很清楚,诗人所写的“白草”就是芨芨草。《现代汉语词典》对芨芨草的解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狭而长,花淡绿色,生长在碱性土壤的草滩上,是良好的固沙耐碱植物。可作饲料有可编织筐、漏、席等。”由于本人对芨芨草的多次详细观察,对上述解释补充三点:(1)改造成墩状生长,茎细节长,每节二三十厘米,茎长米余,最长者可达两米;(2)茎实心、坚韧,生长期为绿色,成熟后为白色,因此被诗人称为“白草”;(3)因其茎坚韧,常常被用来扎成清扫街道、院落的大扫帚(据了解,新疆用芨芨草扫帚的占70%)。

从乌拉泊古城(唐轮台)向东,就是柴窝铺盆地,此地受天山雪水浸渍,是一片多泉水沼泽地,地含碱,多长芨芨草,兰新线在此设有芨芨槽子站(建于1962 年。离兰州站1873公里,离乌西站39公里,隶属乌鲁木齐铁路局乌鲁木齐铁路分局管辖,现为四等站,就因此站盛产芨芨草而得名),因水多、地软行走受限,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水势更大,行走尤其艰难,故诗人轮台东门送君,北转走傍山路(据考证,古柴窝铺北坡有一条东去天山路),当然出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壮观诗画。

综上所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轮台是唐轮台,即乌拉泊古城;白草应是芨芨草。如果把岑参所有描写轮台的诗读懂并结合史料进行实地考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描写的地名和景物就会十分清晰地呈现出来,就不会出现长期的权威注释错误。建议有关单位和学者把错误的注释修改过来,不再辗转抄袭,不再贻误广大学生。

参考书目:

《岑参西域诗新释》,徐百成著,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