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业

如何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基础建设? 如何发展现代化农业

如何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基础建设?如何发展现代化农业

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为此,要:(1)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推广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5)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7)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如何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构建加强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要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立足发展国内生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充足、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要重视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供给。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要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积极推动蔬菜等园艺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推行水产健康养殖。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一要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二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三要加快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四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五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六要继续加强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四是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推进产学研密切结合,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继续实施植保工程,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

五是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六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七是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健全农村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探索乡村有效治理机制。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行动方向,确立了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刻理解农业绿色发展的深刻要义和时代特征,明确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政策和战略举措,加快培育和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与农村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是农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自农耕时代起,人们就依托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发展种植、养殖和农副产业,利用秸秆资源发展畜牧业,将畜禽粪便利用还田以培肥地力,开展休耕轮作让土地休养生息。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个利用自然、涵养自然的生态微循环,也逐渐树立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绿色文明观。随着人口增长、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人们不得不大范围、大规模、高强度开发耕地等自然资源,以支撑快速增长的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的需求,“石化农业”“白色农业”的出现则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以绿色理念为引领,以绿色保护为基础,以绿色科技为支撑,以绿色供给为目标,以绿色政策为保障,共同推进现代农业的永续发展。

一是牢固树立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从根本上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强度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树立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我们应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农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法律修订和管理执行等全环节,用绿色发展理念统领农业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科技研发、生产经营、加工流通、市场消费等的全过程,让绿色发展理念覆盖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全领域,真正将绿色的理念和精神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严格实行农业绿色保护制度。资源和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严格保护农业资源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就是筑牢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根基。要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最集约的资源利用制度和最有力的生态修复制度,有效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就是要有效制止资源过度开发,紧紧守住耕地淡水资源红线和基本农田底线,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实行最集约的资源利用制度,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实行最有力的生态修复制度,就是要把山水田林湖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化保护、修复、治理。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绿色科技创新。科技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实现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关键要靠科技支撑。要紧跟新一轮世界农业科技革命浪潮,以绿色、集约、高效为引领,推进现代农业基础科技、应用科技和前沿科技全面振兴。加强生物技术、田间管理、疫病防控等基础科技研究,提升支撑绿色发展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前沿科技研发攻关,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条件。加快节水技术、加工技术、仓储流通技术等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特别是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相融合,实现农业精准投入、精细管理和高效利用。

四是大力开拓农业绿色产品供给渠道。要树立大农业大产品大供给观,深度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新时代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仅要吃饱吃好吃得健康,还要吃得优质、绿色、生态。为此,要大力开发绿色生态农产品,改变农产品供给大路货多,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少的状况,增加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要夯实和提升农业物质产品供给的基本功能,不断开发农业生态价值。要依托农村广阔的山水田林湖草资源与厚重多元的农耕文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农村绿色生态产业。

五是健全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明确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取向,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激励机制,新时代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应向绿色化倾斜。在巩固完善普惠支农政策的基础上,要尽快制定引领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各类专项政策措施。形成包括绿色财政、绿色补贴、绿色价格、绿色金融、绿色保险等层面的内容丰富、指向具体、有机融合、协调互补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体系。要尊重农业生态容量,重视农村环境卫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规划、绿色项目、绿色治理、绿色修复、绿色补偿等政策体系。要培育和形成新的绿色生活观,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城乡生活方式,实现农村山水田林湖草资源的永续利用。

现代农业如何发展?

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1.农业的高科技性即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提高,高新精尖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

现代农业在吸取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持续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转基因、细胞融合、无性繁殖等生物技术。例如将转基因技术、核辐射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综合不同植物的优良性状,实现了植物种、属间的远缘杂交,培育了许多优良的植物品种。利用无性繁殖技术,开发人工种子和种子包衣,促进了种子产业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信息农业(Information Agriculture)”、“精确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和“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等相继提出。所谓“数字农业”实质上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和GIS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及再生产品的生产、使用、贸易销售、宣传和推广等,它将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资金、价值和信息跨区域、跨国家的交流。

2.农业科学在微观上分工逐渐细化,在宏观上将更加综合

随着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业产业和农业学科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形成了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和农业科学分支。同时,在宏观上又逐渐综合,形成了农业生态学等综合性学科。

3.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是我国高效、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

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是综合开发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强调农业各部门的协调性、综合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节水农业注重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其高效性。二者都是我国大力推广的综合性农业类型,都以生态建设为核心。在内容上,生态农业与目前提倡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立体农业等替代农业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生态农业强调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推广生态工程技术。

4.农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蓝色农业、白色农业、分子农业和太空农业占据科技制高点

“蓝色农业”又称海洋农业。

“白色农业”是以微生物资源为核心,以动物、植物为原料,发展相关的产业。

“分子农业”就是利用动植物分子遗传学和转基因技术,实现商业上大规模生产蛋白质、药物、疫苗及酶等物质,用于预防和治疗人和动物的疾病。

将航天航空技术与农业和生物技术结合,即太空农业。

5.农业产业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物质流、资金价值流、信息流将会更加迅速,系统将更加开放,与外界市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直接受市场的引导和调控。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农业产业化程度、农产品商业化程度、初级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体现了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水平。

有的专家认为,未来农业走向将出现五大趋势:

一是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即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二是从“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一些农业专家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

三是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发展。农业机械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活力。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阶。

四是从“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现代农业已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植物激素,这虽然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未来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

五是从“地面”向“太空”扩展。未来农业将向宇宙拓展,如利用太空培育新品种,发展太空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