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檀香木的人故事寓意西藏民间故事 卖檀香木的人阐明道理
檀香木商人与骗子的主要内容
●檀香木商人和骗子的故事
以前,京城里有位商人,非常能吃苦,长期出门做生意,家里很富裕。一天,他又准备出去做笔大生意,事先打听好了市场行情,挑选最赚钱的东西去卖。当时有人告诉他,檀香木是抢手货。商人就拿出所有的资本收集京城的檀香木,然后运到那里去卖。
商人昼夜不停地赶路,到了城外,他偶然碰见一个牧羊的老妇人。那妇人一见他带着那么多的货,就知是外地来做生意的,就好心告诉他,此地风气不正,欺行霸市,偷盗横行;尤其对外地商人更加肆无忌惮,一定要小心提防。商人听罢,十分感激妇人,带货进城后,找了一家旅店住下。
第二天天一亮,有个本地商人来到旅店,打听货物下落,商人告诉他,货是自己的,听说檀香木很走俏,便带了大批货物而来。
可本地商人则说:“你搞错了,这儿的檀香木全都用来烧柴煮饭的。”商人现在十分后悔花了那么多钱,买了这一大堆不值钱的东西,一定是血本无归了。于是,他气得天天把檀香木当柴烧。
几天后,本地的商人又来了,开口说道:“老兄,我想与你做个买卖。我们家的檀香木烧完了,想买你一些,如何?”
商人到此地几天,无一人光顾买货;见有人发问,高兴得连忙答应了。
“你将檀香木全卖给我,我给你一升东西;这一升东西随你定。”
商人想:“檀香木已经没用,换一点是一点吧。”他同意了本地商人的条件,买卖成交。商人约定先把檀香木拉走,第二天付款。
第二天,商人用完早点,离开旅店,去找本地商人收钱。路上,他碰到了一个独眼人,便好奇地看了他一眼。独眼人见他不是本地人,便欺诈他,说眼睛是他打瞎的,要他赔偿。商人当然不承认,二人争吵起来,引来许多围观人。过了一会,有人出来调解。结果是:商人赔独眼龙一笔钱,第二天付清,要请人担保。商人没有办法,只得答应下来。
商人连受窝囊气,好不容易逃出后,发现脚上的鞋底又踩断了,更是气上加气。他找人把鞋补好后,又向集市走去。当时他身上没有钱,许愿第二天付给鞋匠工钱。没走多远,他又发现一伙人在赌博。那些人见他是外地的,纷纷怂恿他去赌。商人心烦意乱,决定试一把。谁知一会儿,就输得债台高筑,一帮人追赶着要打他,商人连说好话,答应第二天还债,才被放走。
商人在大街上四处游荡,心想这次出来做生意,真是活见鬼了。不仅做生意连老本都亏进去了,又碰上了一连串倒霉的赔钱事,真是太让人扫兴了。想来思去,十分沮丧,精神全无。
正当商人万般无奈的时候,一老妇人走过来,好奇地问道:“我看你是被人欺负了吧?”
商人正愁有苦诉不出,见有人主动来问,便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遭遇向对方述说一遍。妇人听后忙对他说:“你上当了。这儿的檀香木十分昂贵,10个金币才能买到一磅。”
商人一听,恼恨自己不该轻信别人的话,悔恨交加地对妇人说:“事到如今,我只好自认倒霉了。”
老妇人很同情他的遭遇,对他说:“我有一个办法,或许可以帮你解决问题。城附近住着一个盲人,懂一些魔法。城里有困难的人,都去找他解决,包括盗贼匪徒也是如此。他是一个好坏不分之人,你晚上去城门附近,一定能碰到骗你的人去请教盲老人怎样对付你。只要你在一旁听,就能找到对付他们的办法。”
商人半信半疑,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晚上悄悄来到城门附近,找了一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不出所料,一会儿真来了好多当地人,那个本地商人、独眼人、赌徒都在其中。盲人一一接待他们。轮到本地商人了,他说道:“几天前我买了一批檀香木,说好付他一升东西。您看我该如何对付他。”
盲老人一听,轻笑了一声,说道:“这次你输定了。”
那个本地商人争辩道:“我怎么会输呢?我答应付一升东西,但没有说给什么呀!即使付一升金子或银子,我还照样赚钱呢!”
“如果他什么都不要,只要一升跳蚤,且一半公的,一半母的,你怎么付给他呢?”
一听这话,那本地商人无话可说了。只见他难为情地说道:“我当时怎么没有想到这些呢?但愿那个外地佬想不到提这样的问题。”
打发走本地商人后,盲老人开始接待独眼人。盲老人一听事情经过,说:“这次你输定了。你们二人的眼睛都是蓝色的,可以做个试验:每人挖出一只睛睛,称它们的重量,若相等,说明对方弄瞎了你的眼睛;若不等则说明你说的话是假的。那个外地人若提这个问题,你该怎样回答呢?”
独眼人一听,思忖道:“我还真没想到这一点,他若提这个问题,就是赢了官司,也要全瞎了,而他只不过才瞎一只眼呀。”
独眼人心神不定地走了之后,补鞋匠又过来了,对盲老人说:“今天一个外地佬找我补鞋,我当时没有收他的工钱。临走时,他说明天来找我给我工钱,您说我明天该怎样去找他要工钱呢?”
盲老人想了一会说道:“他既然说了这话,可任凭你开价,可以给你许多钱,但也可以一分不给,还要打你。”
补鞋匠有点想不通了,自己劳动所得,至少也要给点工钱。盲老人见对方不作声,估计他不理解自己的话,又说道:“假如他不给你工钱,反而问你‘国王战胜了敌人,你高兴吗?’如果你说高兴,他就一分钱不给你;如果你说不高兴,他又会说你反对国王,说不定还要去国王那里告你,到时你怎么办?”
补鞋匠一听急了,知道定会必输无疑,失望地走了。轮到那个赌徒了。他将事情的经过叙述了一遍,忙问盲老人把握怎样?
盲老人不留情面地说:“你认输吧。假如他对你说‘你要我喝海水,那你把海的嘴巴拿过来,让我喝几口吧。’你怎么答复他呢?”赌徒沉吟半天,也想不出好计策。于是,他辞别盲老人,无精打彩地走了。
盲老人接待四个骗子的经过,全被商人听到了。他牢记在心。那四人一走,他则又独自溜回旅店。回去途中,他回味盲老人的话,认为他智慧绝伦,完全掌握了对付骗子们的方法。他这一夜睡得很香甜。
第二天天一亮,商人刚起床,赌徒就来了。二人一见面,赌徒就要商人还清赌债,否则让他去喝海水。商人自信地说:“赌债没有。如果你要我喝海水,就请你把海的嘴巴拿过来,我会喝的。”赌徒一听,商人真是提这个问题,他无奈只好自认倒霉,最后提出跟商人讲和,赌徒答应赔偿商人100个金币。最后走人了事。
赌徒走后,补鞋匠跟着又来了。他进门就要商人满足他的愿望。
商人冷静地说:“国王战胜了敌人,你高兴吗?”这时补鞋匠无言以对。
他不想挨打、也不想打官司。只得说:“我当然高兴了。”丢下补好的鞋子,知趣地走了。
接着独眼人来了。他开口要商人赔他眼睛。商人很自然地说:“既然如此,我们每人挖出一只眼睛,称一称重量吧。”独眼人一听,急了,请求商人原谅他的无知,付给商人100个金币后离去。
最后,本地商人上场了。他带了一升金子和一升银子,准备给商人。但商人偏偏提出要一升跳蚤,且一半公一半母。商人一听,又傻了,他只好把檀香木还给商人,并付给100个金币作为赔偿。
商人真是因祸得福,除要回自己的檀香木外,还得了300个金币。他高价卖了檀香木,拿着钱就回家了。
谁有西藏民间故事啊!
两邻居遇鬼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罗布,他有一百个银币的财产,而且力气比牦牛还大,就是胆子小,象老鼠一样;另一个叫塔青,穷得家里只有一个铜币,身体也不结实,胆子却大得吓人,阎王来了也不怕。他们俩屋连屋,中间隔道篱笆。每天晚上,罗布都要把一百块银币数一遍,“嘶令”、“嘶令”,老远都能听见。塔青呢,也把那个铜线丢得叮当响,传到罗布耳朵里,以为他比自己还有钱,不能小看他。
一天晚上,罗布正在数钱,突然进来一个鬼,没有皮肉,全身只有骨头。罗布吓得战战兢兢,银币通通掉在地上。鬼在他的脸上摸了一下,就不见了。罗布早晨醒来,发现银币丢了,自己嘴巴也歪了。只得暗暗叫苦,连门也不敢出。
第二天晚上,这个鬼又出现在塔青面前,肩上还扛了个皮口袋。培青连忙打招呼:“喂,朋友,有什么事?”鬼说:“对门有个老头快死了,阎王派我来收气,请你帮帮忙,行不行?”塔青说;“当然可以!”说完,就跟着鬼出门了。
一路上,他们边走边谈,简直跟老朋友一样。塔青说;“收气这玩艺,我是头一回干,你得教教我。”鬼把皮口袋拿下来,连比带划地说:“这玩艺最简单不过了。把它放在病人的鼻子下,慢慢往里收气,他全身就会抽筋,眼睛就会瞪天,你把皮口袋用绳子捆紧,这个人的命儿就完蛋了。”
“哎呀呀!太可怕了!难道就没有还魂的办法吗?”塔青装做害怕的样子,问。
“当然有。”鬼说;“把气口袋放在死人的鼻子下,慢慢打开绳子。朝鼻子里送气,他的眼就会变活,眼睛会慢慢放光,人便活过来了。”
“这么说来,你们鬼是什么都不怕啰!”塔青又傻呼呼地问。
“不!我们怕青稞!青稞打在我们头上,就象雷击一样,痛得要命。”鬼跟塔青混熟了,什么都讲。
“唉!我们人也一样,最怕金子和银子。如果有人用山羊头大的金子和绵羊头大的银子砸过来,我非完蛋不可。”塔青一边走,一边说。鬼把这些暗暗记在心里。
他们进了快死的老头的院子,鬼叫塔青躲在楼梯底下,自己上楼去了。不一会儿,楼上传来女人的哭声,鬼洋洋得意地下来了,背了一皮口袋气,口袋太沉,鬼叫塔青背着。两个走着走着,路过一大片青稞地,青稞金晃晃的,马上就要开镰了。
塔青扛着气口袋,一下钻进了青稞地里。鬼回头一看,不见塔青,便绕着庄稼找。塔青捋起一把把青稞粒,向鬼打去。鬼痛得不行,拿出山羊头大的金子和绵羊头大的银子砸过来。两个在青稞地里打了一阵子,村子里传来公鸡啼晓的叫声,鬼被青稞粒打断了几根骨头,收气袋也没有拿到手,使一溜烟逃回桑耶寺鬼洞里去了。
太阳升上雪山的时候,塔青搞了许多金银,背着气口袋从青稞地里出来,正遇上一老一小两个女子在路边啼哭。塔青问;“什么事情,你们这么伤心啊!”年青姑娘抽抽噎噎地说:“我的阿爸昨天夜里死了,丢下阿妈和我,日子怎么过呀?”
塔青说:“如果是这样,说不定我还有点办法。”就把金银拿出来,让母女俩背上,自己扛着气口袋,一直来到老头的家。他按照魔鬼教的办法,果然使老头儿复活过来。全家的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老阿妈再三地说:“小伙子,如果你不嫌弃的话,就留在我家当女婿吧!”
从此,塔青留在老头家里,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那个鬼呢,因为丢了气口袋,再也没有办法出来害人了。
西藏民间故事中的小兔子
雪域人民的很多民间故事中,小兔子总会是一个善良和绝顶聪明的角色。长者经常喜欢用它的故事来教育小孩,让自己的下一代明白事理、保持善良。
分聪明
很久以前的某天,不管是在陆地还是湿地动物,它们都要在第二天聚会。因为那天全体动物要分最后一个东西,也是最最重要的东西——聪明。每个动物都在想尽办法让自己得到这份东西。
那时候人是毛茸茸的一个笨拙动物,远没有其他动物聪明。不过,幸好人和兔子是很好的朋友。小兔子很可怜自己的朋友,于是想了个办法如何在第二天把要分的聪明让人类得到。小兔子说:“明天大家要分的是聪明,因此所有的动物都会很早就到场,但是,你得迟点来。这样的话,动物们都会等你。当你到场时,你装出一幅很悲伤样子说‘怎么就只省下这么一个东西给我了!’。你就跑上去把聪明吃掉”。
第二天,人到场时,的确所有的动物都在等他。他就说“怎么就只省下这么一个东西给我了!”跑上去把聪明给吃了就跑。
动物们生气地追人。人没办法,看到前面有一个洞,他就把自己的头伸到洞里面去了,可是他的身子都在外边。动物们你打我踢地惩罚人。
这时小兔子站在前面说“朋友们,别打他了,他吃了聪明,将来他就是动物们的主人,如果我们今天折磨他,日后他会报仇的。”听见小兔子的这番话没有一个动物再敢打人了。小兔子看见很多动物还是很不服气的样子就说:“我们就把他的毛给拔掉,算是惩罚他吧!”
因为当时人的头在洞里面,所以没能拔光头发和身上一些无法拔到的毛。所以从此以后,人就是最聪明的动物了。
小兔子救白马
一天小兔子在河边玩耍,突然听见有人在叫救命。于是心地善朗的小兔子飞快地跑去救人——原来是一匹白马掉在洞里面了。
马看见小兔子就连续叫着:“小兔子救救我!把我拉出去!救救我!”
小兔子说;“你先别着急!我没法救你出去,因为你那么大我根本就没法拉你上来。可是我刚才看见一匹狼了,我叫狼过来救你。”
这回马可着急了:“别!别!他不但不会救我,而且还会吃了我的!”小兔子说:“我有办法让狼救你而且不会伤害你。”
小兔子告诉白马,狼把他拉上洞口以后它需要怎么做以后就去叫狼了。
狼看见小兔子就说:“我三天三夜没吃饭,实在是太饿了,我能吃100个兔子。你算倒霉了,我先吃了你,然后再找另外99只兔子去。”
小兔子不慌不忙地说:“狼叔叔,我知道你很饿了。但是,现在你吃我还是等于没吃,不如我给你一顿饱饭吃怎么样?”
狼半信半疑地问:“你这个小兔子,上次把我给骗了,还没给你算账,你还想骗我?”
“你跟着我到那边就知道了。”小兔子说。
狼看见洞里面掉了一匹又大又肥白马时,很高兴地说:“我三天三夜都没吃饭,这回总算可以饱饭一顿了”。说着说口水都流出来了。
白马说:“你先把我拉上来吃吧,要不然这洞口这么小,你怎么能吃得舒服呢?”
“好吧,我就拉你上来再吃,这样的确会吃得舒服一点。”
狼把马拉上洞口准备吃的时候,马又说:“哎呀!你太不讲卫生了!你看看我这么脏,哪能这样吃啊?!你先把我洗干净再吃不是更好吗?!”
狼虽然很饿,但是它又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于是它开始洗马,洗得很干净。
等狼再次张开大嘴想要在马背上咬一口时,马抬起它的腿说:“好了!现在你看看我蹄子上写了什么?这会让你明白我身上的什么部位能吃和什么部位有毒。”
狼很好奇地低头去看。这时,马抓住时机狠狠地一脚就把狼踢死了。
西藏民间故事大荟萃:58个民间故事
bbs2.iyaya/talk/t-1-208451-0.html
藏族民间的故事
藏族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样。而且,无论民间故事、民歌、舞蹈还是藏戏,都是独具一格、光彩夺目的,是祖国百花园中的奇葩。西藏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它是藏族悠久丰富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民间的故事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口头流传的故事,一种是书面记录整理的故事。其中书面故事如《尸语的故事》,也有人起名叫《说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长期流传于民间,反映人们对邪恶统治的不满与反抗,对友爱互助的赞扬,对自由恋爱婚姻的同情。由于故事有积极意义,后人把它们记录收集在一起,成了书面故事。
书面故事中,还有是格言一类收录的故事,如像《萨迦格言释文》便是由仁钦白编著,后来由玛顿班丹曲吉加以校勘、增补而定稿的五十一个故事的合集。还有《格丹格言释文》收集了七十一个故事。还有被记录在藏族历史潮流著作里的许多故事,象《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青史》、《红史》等书中,都记录了不少曾经口头流传的故事。在记录过程中,文人们作了许多改动和艺术加工,使故事更加有吸引力,更加动人。
西藏民间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因为它来自民间,这些故事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西藏社会的现实,倾吐了藏族人民内心深处的爱憎,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前景的强烈愿望。正因为这些故事是广大群众的心声,给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所以人民爱听它,爱传它,使它富有生命力。
藏族民间故事,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大类型:
第一是颂扬机智人物,反抗压迫剥削的故事。在西藏,几乎人人都晓得阿古顿巴和尼却桑布这两位聪明的人物。他们是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在阿古顿巴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没有不被斗败的王公、贵族和领主。阿古顿巴和尼却桑布都是贫苦的农奴,他们为农奴当牛当马,在饥饿和贫困的环境中挣扎,环境十分艰苦。但他们没有屈服,没有乞求,而是用机智、勇敢、聪明和乐观来战胜困难,用巧妙的双手来惩治凶残、贪婪的领主。例如在《三不会的雇工》中,阿古顿巴与领离谈当雇工的条件,说他一不会给山剃头,二不会背大海,三不能把一年积下来的活一天干完,除此三项其它都行。如果领主要半途辞退自己,就得付出一年工钱。愚蠢的领主同意了他的条件。结果,叫他上山砍柴,阿古顿巴不干枣这是“给山剃头”;下河背水,他也不干枣这是“背大海”;叫他运粪,他说这是“一年积下来的活一天干完”他干不了。这下子把领主气昏了,看阿古顿巴什么都干不来,要辞退他。但半途辞退得付一年工钱,无可奈何,领主只得让他白白拿走一年工资。
又如尼却桑布《巧抗酥油差》的故事。故事中讲,山南人民把酥油都交给山南王了,弄得自己连酥油都没有。一天,聪明的尼却桑布见山南王在阳台上散步,便大声吆喝一头小驴子说:“你这鬼东西,把奶吸光我们拿什么去交给山南王呀。”山南王听见了,便骂尼却桑布:“难道你不知道吃了驴子酥油,人会变成傻瓜吗?”尼却桑布说:“实在没有办法,没有牛羊酥油了,只好交驴酥油,以前交的就是这种酥油。”于是,山南王命令把“驴子”酥油扔出去,尼却桑布趁机叫来众乡亲,把新鲜的牛奶酥油统统拣回来,听了这样的故事,使人对聪明的尼却桑布肃然起敬,对山南王的横行霸道、敲诈勒索赔切齿痛恨,对巧抗酥油差的胜利,欢欣鼓舞。
机智的人物阿古顿巴和尼却桑布,是聪明、勇敢的藏族人民的集中代表,他们的故事给人以鼓舞,以启迪,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种是神话传说及向大自然宣战的故事。这类故事,用夸张的手法,把幻想和向往寓于故事之中,如关于唐东杰布的故事,描绘他修建桥梁,同大自然作斗争,使沿河人民修建起十三座铁桥,方便了交通,也保住了广大僧俗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故事中,人们赋予这两个历史人物以神话的色彩。如说文成公主带进了绿的、蓝、黄的、白的和黑的五种颜色的羊。又如描写金城公主进藏决心的坚定,说她带的一个神奇的宝镜,在西宁附近的地方打碎,变成日月山,阴挡了退路,她便勇往直前,终于到达了拉萨。又如《青稞种子的来历》故事,塑造了一个王子,在山神的帮助下,从蛇王那里盗取珍贵的青稞种子,但自己不幸被蛇王施魔术变成了一只狗。这只狗带着青稞种子来到一家人家,并得到了这家姑娘的爱情,恢复了人身。他们辛勤耕耘,从此人们才有了青稞。诸如此类的故事,用神话传说的巨大力量,给人插上思想的翅膀,鼓舞人们向雪山、草原、沙漠、寒风、苦雨进行战斗。 第三类是反映恋爱婚姻自由的故事。这一类故事,反映了当时年轻人的心声。如《茶和盐的故事》,描绘两位土司仇人的子女相爱,发誓永不分离。但他们的父母千方百计拆散这对恋人。最后男青年变成盐,女青年变成茶,当人们喝酥油茶时,盐和茶融为一体,罪恶的女土司再也无法阻挠了。又如《铁匠和小姐》,反映冲破等级界限的婚姻,《桔子姑娘》、《青蛙骑手》等,反映男女青年如何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这类故事,集中体现青年人为实现美好的理想,不怕天,不怕地,不信神不信鬼,战胜妖魔与邪恶,终于如愿以偿的斗争精神。当然,也有斗争结果境遇十分不幸的,这一类恋爱婚姻故事,使人对不合理的社会更加痛恨。
第四类,动物寓言故事。在类故事中,动物和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品德,恃强凌弱的、骄傲自大、温驯胆小的、多谋善断的、诡谲狡诈的。它们中间,有的互助互爱,团结御敌;有的贪而言无信,以邻为壑。由于这些动物的不同品性,构成多种多样的矛盾和复杂的关系,从而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例如《鹧鸪鸟的故事》,描写弱小而善良的鹧鸪乌,怎么从血的教训中,认识了狐狸的本性;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报了仇,雪了恨。藏族的动特故事中,人们总是把老虎、狼等大野兽,刻划成残暴、专横凶狠、愚蠢的形象,而把兔子、小羊等弱小动物的性格,描绘得善良、机智、勇敢。这些故事通过对动物拟人化的描述,更加形象易懂,更能给人一种哲理,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激起人们为正义而斗争的勇气。
藏族民间故事在艺术表现上有自己的特色。根据内容需要,体裁多种多样、灵活变化,有神话、传说、寓言等。从艺术手法上看,既有隐晦含蓄,也有单刀直入,更有比喻暗示。正因为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手法,故虽多而不滥。
藏族民间故事通常在叙述中加入民歌、民谣,又说又唱,讲起来更加生动引人,感情也更为真挚丰富。这大约是藏族民间故事和其他民间故事的主要区别之一。
在语言使用上,藏族民间故事也是兄弟民族民间故事的共同特点,即语言朴素、简炼,叙述直截了当,同时运用许多民间谚语,不但生活气息浓厚,还给人以清新、刚健的美感。
西藏民间故事大全
西藏南部和东南部的喜玛拉雅山森林地区,曾经有过下毒习俗。实际上,下毒并西藏所特有,世界上有不少地方或民族都曾有过。例如在非洲某些土著居民中就有这样一条法律,审判一个人有没有毒死别人,是让他也服毒,他若无罪就会出,反之就会中毒,要处以死刑。
西藏的林芝地区(原工布地区)传说过去下毒比较利害,那里的老百姓至今还是谈毒色变。过去这里法律对投毒者处罚一分严厉,对某些投毒者甚至用竹签钉入一指,然后绑在木头上扔进河里,任其漂流。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下毒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
通过调查了解,下毒者可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夺福。这类人下毒的目的,是为了把别人的福气、运气转到自己身上来。他们下毒的对象往往是那些有权势、有地位、有钱财或长得漂亮的人。这显然是受了万物有灵论观念影响的结果。人们认为,不仅人是有灵魂的,而且宇宙中万物诸如山峰、河流、树林、花草、飞禽、走兽都是有灵魂的,万物之灵互相关联,又可以相互转化。可以推测,夺福而下毒的历史十分悠久,而且这类人既有耐心又有韧性,他们一旦看准一个人,无论等多长时间都在所不惜,无论冒多大风险也务必达到目的。据当地老人讲,以前工布江达县的雪卡村曾处死过一名老妇人,原因是她毒死了当地的宗本(地方行政长官)。尽管这位宗本一分谨慎小心,但在他任期三年后临走的欢送会上,喝了老妇人敬的毒洒而身亡。她等了三年的时间才得手,然而她最终得到的不是福气,而是死亡。
第二,迷信。当一种事物与信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往往变得不可思议,下毒也是如此。在工布地区,有些下毒者自称是宁玛派教徒,他们信奉一位毒神。实际上宁玛教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神灵。这说明下毒者也希望找到一种宗教上的载体。在佛教传入西藏以前,下毒是以本教为依附体的,而在本教的诞生地黑河一带却没有这种习俗。可是当下毒者找到了宗教为载体后,它也就带着某些宗教色彩了。这类“教徒”有自己的经书,他们每天都要算卦,占卜吉凶。若今日来人吉,哪怕是仇人也可以幸免于难,若今天来人凶,哪怕是亲朋好友也在劫难逃。在错高乡,曾发生这样一件怪事,一位下毒者盲目听信卦书,竟把自己在外地读书刚回家休假的女儿毒死了。其愚昧、麻木、狂热到了什么地步。有时他们为了不失信于毒神,也给自己家的牲畜下毒。这类下毒者,他们一般在自家门上或经幡上有所标志,只不过外人是看不懂的,大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味道。
第三,谋财害命。在很久以前,林芝地区是发配犯人的地方,环境一分艰苦,然而这里又是经商和朝圣的要道,于是有些人为了生存下去,就干起谋财害命的勾当。这种下毒者一般有解药,他们以谋财为主要目的,不一定要置人于死地。西藏和平解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经消声匿迹了。
毒药对于下毒者来说,一分重要,他们把毒药视为神物,极其敬重。毒药的配方很复杂,大多为高山植物,林芝地区由于海拔不高,气温温湿,植物种类众多,有毒的植物也很丰富。至于毒药成份是什么,外人就不得而知了,但基本上是慢性毒药,这样如果有人中了毒,短时间是很难发现的。到了毒药发作时,施毒者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一般在夜间进行。他们往往披头散发,头顶毛毯,脸上涂满黑乎乎的植物汁液,在火堆旁手舞足蹈,口中还念念有词,一边祈祷一边感激毒神仁慈的赐予。有时还要不停地吹响牛角号。
不论夺福也罢,消灾避祸也罢,或是出于宗教信仰也罢,若要追溯这种习俗的根源,怕很难说清楚。我认为,下毒一方面可能与原始宗教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部落之间的争战有关,特别是在战争中苟活下来的人不甘心受入侵者奴役,于是强烈的部落观念和复仇心理驱使他们向敌人反击。在没有强大反击力量的情况下,下毒就成了他们的报复手段。随着战胜者统治的日益巩固,下毒也坚持下来,为了让子孙后代不放弃向敌人复仇,下毒最终被宗教化了。
林芝地区墨脱县四周雪山环绕,交通极为不便,这里无论宗教信仰还是生活习俗,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封闭性,据说这里过去也有下毒者,而且皆为女性,下毒技术由母亲传给女儿,一直传下去,如果这家人没有女儿,下毒也就到此为止了。这种习俗的出现大约是父系氏族社会在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过程中,妇女为维护自己的权力所作的一种反抗吧。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虽然下毒让人感到恐怖,但实际上操此业者为数很少,而且为当地百姓所不齿。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这种习俗已经基本上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