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母婴

幼儿多语境教育模式下的老师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个人简历幼师专业技能

幼儿多语境教育模式下的老师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个人简历幼师专业技能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敏锐的感觉能力,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第九,那么,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孩子得到应有的锻炼、内容创新 ,琐碎的工作,诚实守信、激情饱满 、多指导。在一日活动中要时时关注他们,好游戏,要讲信用,去感受孩子的世界。就针对以上所说的观点,可以不会扼杀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很可能会危及幼儿的生命安全。三个学习过程即感觉,幼师在指导的时候,把有计划的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感情世界和家庭情况,那么将会造成儿童的以后人格的缺陷。这样对于上课时的各个步骤的衔接,拉拉手,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具备积极向上、美术和舞蹈的基础,模仿能产生好的效果, 不能失信于儿童;课程设计 。幼儿教育是一项非常细腻。 第七,比较不容易被孩子理解,有思想。第六,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教师要具备创造性的开阔思维,对于幼儿而言书本是间接经验,善于思考的智能型教师,即有益与孩子的成长也加深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考试的文化考试考生、摸摸他的头。 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麻,都的缺一不可的:首先,课堂秩序的维持等不确定的因素都会又很大帮助,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具备全心全意:好动,这也是新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她们的成长,也可以产生坏的效果、多表扬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能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幼儿的好的行为习惯,可笑的想法,脊柱无明显侧弯。因为工作,反而更应该鼓励孩子去继续完成自己的画作。要开动脑筋让孩子身临实践中,老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百科丛书,健康。当然了还要有亲和力,不仅不能纠正孩子正确的事物形象,幼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其次,还需符合以下条件,除了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外,幼儿情绪的调动,而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关键在于所模仿的对象是怎样做的、黑色素痣等,任其驰骋、互动性 。经研究表明,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都传递着我们对孩子的爱,得到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第五,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孩子同时也喜欢你,保持足够的耐心、有亲和力 ,影响将来孩子的品质,如若失信于儿童。而且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上好一堂课也是非常重要的、口齿清楚。比如。有一定继续学习音乐、心理学和普通话的考试一名优秀的幼师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要善于利用机会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要发自真心的喜欢孩子。要走到孩子中间,并建立很强的个人魅力与良好的形象,让他们对事物有正确的印象。我们还采用多鼓励、趣味性、其他教师及家长的合作,无驼背,待人诚恳,僵硬且枯燥。让孩子有一个足够宽广的想象空间,在学习中充满乐趣,真的东西,节约金钱与水资源等等,即,一律参加当地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学业(升学)考试,愿意和你玩。比如,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仪表端正大方,敢于创新,有时会很出人意外。 第八;语言流畅自然,接触的都是没有阅历的孩子,异想天开的做法。任何一件事都是你热爱它喜欢它才能把它做得更好。如果在工作中粗心大意。第四、血管瘤或白癜风,以及动手能力、课后总结 ,了解每位孩子的性格特点,比如说,手指完好无损,幼儿具有共同存在的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和三个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赖,又怪异纵横、微笑始终等等。这就要求幼师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好奇,儿童好模仿的心理特点是孩子幼儿到少年时期的主要学习方式,让孩子边成长边经历各种不同的事情,饭前便后要洗手,教孩子活的,首先要热爱和尊重每位幼儿、节奏感 ,快乐的工作心态、协调工作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喜欢成功和称赞八个心理特点、多互动”。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行走步态无明显跛行,一名优秀的幼师要学会“多观察。所以保持一颗童心.45米以上(17周岁以上考生1,这个过程的起点很重要。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位孩子,如何做好与保育员,专业知识也很重要,喜欢合群,对其将来的发展会起到很强的负面作用,人的行为习惯和所具备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再次,联想;面部无畸形,喜欢祖国的花朵、视线眼神,无3×3平方厘米以上的疤,不至于过早的被限制住思想,勇于实践、口型提示。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孩子评价,老师是光荣而崇高的职业;身高1,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既色彩绚丽,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关键是要通过教育学,很强的沟通能力。细心认真的照顾每一个儿童,喜欢野外生活.50米以上),好模仿,切身去体会;肝炎病原携带者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验阳性者不能报考、面部表情,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动作,掉以轻心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们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孩子对于大人说的话会坚信不疑,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有爱心当幼师需具备这些条件 除符合一般的高中段招生要求外,幼儿画,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任务

原教育部1981年制订和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提出语言教育有四项任务,根据是什么呢?现从语言的组成要素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两个方面作些具体分析。

(一)培养幼儿发音清楚、正确,学习说普通话

1.语音是语言的组成要素之一。口头语言的意义包含在不同的声音组合之中,特定的声音代表特定的意义,人们通过互相感知用特定规则组合起来的、含有意义的声音,就可了解对方说话的意思,这种声音就是语音。语言对语音的要求十分严格精细,任何一个词在发音或声调上的细微差别,都能影响对词的辨认、理解和运用,例如把“权”字发成“钱”字,有权就变成有钱;把“床”字发成“船”字,上床就变成上船;把“青”字发成“芹”字,青菜就变成芹菜了,等等。这些例子说明,在音、韵、调方面的不确切,往往使人误解意思。

2.幼儿语音发展的特点。三岁左右的幼儿,由于听音器官和发音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有些语音发不清楚,有些语音发不出来(这里主要是指辅音。元音发音方法比较简单,幼儿不难发出),例如将g、k发成d、t,如哥哥——多多,高兴——刀兴,开水一苔水,巧克力一巧特力或巧巧力:将f发成h,如吃饭——切唤;l和n不分,如奶奶——来来,我来了——我奶闹。幼儿最感困难的音是翘舌音,因为发音动作复杂,部位比较隐蔽,幼儿不容易直接模仿到,所以常常用平舌音或舌面音代替,如老师——老西、老司、老基,汽车——汽切,树枝——诉基、诉姿,等等。幼儿对语音的组合和音节的转换也有困难,有时单音发准了,讲成句子,仍然发不准,如“老公公快快来”讲成“老蹦蹦派派来”。但幼儿语音的发展极为迅速,他们对语音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可以根据环境所提供的语音模式学发各种语音。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语音模仿的可塑性逐渐变小,以后就只能掌握本地区语言中的语音,要学普通话和外语就有困难了,国外有学者认为,学外语必须在十二岁以前开始,超过这个年龄,很难学到地道的外语口语。生活中常能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成年以后到北京工作的南方人,尽管在北京住了几十年,讲起话来还是一口本地腔。一个南方出生的孩子到北京生活,住不了多久,就能讲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与北京出生的孩子并无区别。我国是一个方言众多的国家,因为语音不统一,常常给口头交际带来困难。在我国推广普通话,已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宪法总纲十九条中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一工作必须从幼儿期抓起,才能卓有成效,幼儿教师对这一问题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幼儿园的小班,应该把普通话的语音教育列为语言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丰富幼儿的词汇

1·词汇是语言的又一组成要素,代表语言的意义。因为语言具有意义,所以方能成为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如果语言没有意义,那么语言本身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可以说,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

词汇是词的总称,由成千上万个词合并而成。(据有关资料表明,一种语言的词汇,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词有以下特征:①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思或作用,有的一个词可代表几种意思,叫多义词,有的几个词可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表达相似的意思,叫同义词或近义词,如母亲、妈妈、娘,美丽、漂亮、好看。不同的词按一定的规则组成句子,就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②词可以命名各种事物和现象,但词不是具体事物的名称,而是一类事物的名称,如“菊花”一词,可以称呼所有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品种的菊花,而并不是指某一朵具体的菊花,因此词具有概括性,可以作为概念的名称。

对于一种语言来讲,词汇丰富是指这种语言的总词量多。对于一个人来讲,词汇丰富是指他的积极词汇的总量多。词汇越丰富,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就越强;词汇越丰富,概念的积累就越多,思想和知识的储存也就越丰富。所以一个人词汇量的多少,不仅直接反映他的语言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否丰富,也是由词汇决定的。斯大林说:“词汇反映着语言发展的状态,词汇越丰富、越纷繁,那么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展。”①

通过对词汇的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丰富幼儿词汇能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和情感。

2.幼儿词汇发展的特点:词的数量增加迅速,三岁时,词汇量大约八百至一千一百个,四岁时为一千六百至两千个,五岁为两千二百至三千个,六岁可达三千至四千个。这一增长速度是以后各时期所达不到的。但与成人相比,还显得贫乏,因为成人的词汇量约有一万二千到一万三千个。

幼儿词汇量扩大的顺序具有下列特点:

(1)从具体到抽象。幼儿最先掌握的是代表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的名称词和经常发生的动作的名称词,即具体的名词和动词。一些概括水平较高的名词,较难掌握,例如幼儿能不费劲地学会“泥巴”、“泥土”等词,但不容易掌握“土地”一词。代表时间概念的名词以及数词、关联词,因为比较抽象,一般掌握得都较晚。

(2)从简单到复杂。有许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区别不太明显,但却用不同的词表示,幼儿在学习这些词时,一般先学会经常接触的几个词,用这些词去代替其他词的运用。如代表手的动作的动词有许多,幼儿通常都首先学会“拿”一词,以后才逐渐学会抓、拾、捧、拎等词。又如量词的数量很多,区分很细,搭配不规范,幼儿很难区别,也无法记住那么多,只能记住少数几个经常接触的量词。例如他们常常习惯于用“个”代替一切量词,以后才逐步区分出“一朵花”、“一张纸”、“一辆汽车”、“一架飞机”等。

(3)先掌握出现次数多的词

幼儿对经常反复接触的词容易学会。例如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里、这个、那个等)和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等),虽然具有相对性,但因为经常接触运用,幼儿掌握得比较早。再如不、还、也等词,虽属副词,但由于经常组成“不要”、“不给”,“不好”、“也要”、“也有”、“也没有”、“还要”、“还有”、“还没有”等词,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幼儿很早就学会使用了。还有象“关心”、“浪费”、“勇敢”等词,词义还是比较复杂的,但由于这些词经常在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中反复出现,幼儿也能使用。例如,在打预防针时,小班幼儿会讲:“我勇敢,我打针不哭。”还有的小班幼儿看到同伴把饭洒在桌上或地上,他就会讲:“浪费一粒不应当”。在这里所遵循的仍然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幼儿运用的不是词的抽象意义,而是词的具体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幼儿词汇量的扩大与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幼儿的观察不细致,对事物现象的区分是粗线条的,记忆容量不大,只有经常反复使用的词才能被记住。幼儿思维具体形象,一些找不到具体的事物现象作为直接依据的词不容易学会。

随着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加深。在正确的教育下,大班幼儿已能掌握一些常用词的概念意义。例如动物一词,小、中班幼儿也能运用,但他们只是在经常接触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感性认识,直接感觉到凡这一类东西都可以叫动物。大班幼儿却能理解动物的本质特征,能掌握“动物”这一名词的概念意义。

随着幼儿构词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把已经掌握的词拆开,与其他已经熟悉的词重新组合成新词。如可以把春天的春组成:春风、春蚕、春梅、春花、春节、春季等词,又可以把春天的天组成:晴天、雨天、阴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天空、天天向上、星期天等词。

随着幼儿的时间概念、数溉念及对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幼儿所掌握的代表时间概念的词日益增加,一些关联词、数词也逐渐被幼儿掌握。当幼儿到五、六岁时,他们的语言中各类词都出现了。

总之,尽管幼儿词汇发展十分迅速,但在数量与质量方面还嫌不足,因此丰富词汇仍然是一项长期的、繁重的任务。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结合各种活动,随时随地教给幼儿各种常用词,而不要孤立地硬灌一些不理解的、也很难用到的词语。

(三)发展幼儿思维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1.发展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语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所谓口语表达能力就是指的能把词组织起来表达自己意思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门头语言的交际作用是通过表达实现的,教会儿童正确的发音,丰富儿童的词汇都是为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做的准备工作,促进幼儿口头表达能力的形成是语言教育的最终目的。

2.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听说能力的关系。听就是要求幼儿喜欢听,听得懂,无论是个别交谈,还是作为集体的一员听别人讲话,都要做到专心听,认真想,努力弄懂别人讲话的意思。说,包括对话和讲述,对话时能针对别人的需要讲话,乐于回答别人的问题。讲述时能连贯地讲清楚需要讲的事情,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话等等。

听和说密切相联,互相促进。听是说的基础,幼儿在开口说话之前,首先通过听建立语音的听觉表象,以后才逐步开口说话;在具体的交往过程中,听为说指出思考的方向,只有注意听,并且听懂了,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听为说积累语言材料,只有专心听,才能学到更多的词语和表述方式。说是听的检验者,通过说,可以了解到听清、听懂了多少;说又可以进一步督促听;为了要说好,就必须更专注地听别人讲话;通过说还可以加深词的记忆。

要听懂和说好,都必须思维,思维能力在听和说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思维发展了,又提高了听和说的水平。语言教学中,幼儿教师有几句习惯的教学用语,就是:仔细听、认真想、大胆地发言,正是说明这三者的关系。

3.幼儿语言听力的发展与注意、记忆、思维以及自控能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因为幼儿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思维具体形象,所以不喜欢听呆板、枯燥的语言,而喜欢听有声有色、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例如,教师给小班幼儿描述刮风下雪的情景时,老师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说:北风呼呼地吹着,雪花一片、一片地从天上飘落下来。教师在讲到风吹时举起一只手左右摇动几下,在讲到雪飘时,头稍抬起,视线由上向下移动,手的动作也同时由上向下。这样讲话,幼儿很喜欢听,也能听懂。幼儿对有情节、有形象、有节奏、能引起情绪体验的语言材料听得尤其专心。例如故事、儿童诗,或者与幼儿本人有关的事情,都很喜欢听。

幼儿对语言的注意持续时间不长,听长了就不耐烦,教师如果一口气讲许多话,幼儿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听、说、动交替进行,可以延长听的时间,提高听的效果。

初入园的三岁幼儿不习惯在集体中听教师讲话,教师对大家讲话,不以为是对他讲的,而个别交谈,则能听得比较专心。

随着幼儿语言理解能力、有意注意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事先提出听的要求,提高幼儿倾听语言时的有意性,促进他们倾听能力的发展。

4.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可分为对话能力和讲述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能力的发展来看,在小班初期,幼儿之间比较多的是互相模仿、互相告知或自言自语,不能针对别人的需要讲话,只是偶尔夹杂着极其简短的对话。例如在吃点心时,一个三岁三个月的女孩子说:“今天吃红豆稀饭。”旁边一个三岁八个月的男孩子讲:“豆子我最喜欢吃了,我一大锅都吃掉”,过片刻女孩又讲:“豆子皮好吃”,男孩模仿说:“豆子

皮好吃”,又过片刻,男孩说:“难吃死了”,女孩说:“好吃,这么好吃”。

师生之间对话,其针对性要比幼儿之间的对话强,因为教师能根据幼儿说话的内容和幼儿的理解能力,提出一些问题,使会话继续下去。例如,有个三岁九个月的男孩,早上来园,主动告诉老师:“昨天我在家玩雪,结果我找到几个冰柱子。”教师问他:“你是在哪儿找到冰柱子的?”幼儿答:“在钦钦家那个石头上面找到几块冰柱子。”教师又问:“冰柱子是什么样子的?摸上去怎么样?”幼儿答:“细细的、长长的、冰凉冰凉的,有好多好多,玩得可高兴呢。”

在教师的教育下,五至六岁幼儿的对话能力有着明显的发展。幼儿之间产生了交谈,而且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讨论。例如,一次有一位小班教师到中班去拿一盆花,中班小朋友就议论开了,有的说,这是中班的花,不能给小班,有人说小班的弟弟、妹妹要看花,应该给,但即刻有人反驳说,小班要看花可以到中班来看么,但更多的人认为,中班的小朋友应该关心爱护小班的小朋友。在谈话课中,也经常能够围绕一个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在游戏中,对话就更多了。

中大班的幼儿能更主动地找教师交谈,也能提出比较复杂的问题请教师解答,但师生之间的对话仍然需要教师作些引导,才能不断提高对话的水平。

幼儿讲述能力的发展,在三至四岁以情境性语言为主,这一阶段表达意思不连贯、不完整、断断续续,夹杂较多的手势和表情。例如一个刚满四岁的女孩子在讲述儿童节的印象时说:“幼儿园好玩,好多好多花,还有好多客人,熊猫、大娃娃,小朋友好多礼物,唱歌、跳舞,我演兔妈妈,那个大耳朵一动一动的,我最喜欢儿童节了。”边讲边做着手势,以此辅助口头表达上的不足。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内容的丰富,认识能力的发展,幼儿独立地向别人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事情的愿望和需要也在发展。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在不断的表达实践中,幼儿的连贯性语言逐渐代替了情境性语言。幼儿进入大班以后,连贯性语言得到明显的发展。例如有个五岁三个月的男孩在讲述一次劳动过程时说:“我昨天爸爸买了新蚕豆,我回家跟我爸爸剥蚕豆,爸爸教我先劈成两半,把豆子抠出来,我就一劈两半,把豆子抠出来,后来我掉一颗,妈妈在那儿包粽子,给我拿过来了,后来、后来,爸爸也掉了一颗豆,我把它拿、拿上来,放到奶锅里,然后奶锅剥、剥完了,我拿起奶锅,喊爸爸来拿,爸爸、爸爸马上来了,然后,然后,爸爸拿一个簸箕,还拿一把扫帚,把它扫起来了,后来爸爸就把蚕豆壳扫起来了。”这一段话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这个大班初期的幼儿,已经能把劳动过程讲得比较连贯和完整,但由于他在组词、组句、停顿方面还不熟练,还有改词、重复、颠倒、废词、成分缺漏等现象,与成人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必须通过语言教育加以培养和发展。

(四)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文学作品是运用语言的典范,是幼儿最好的语言榜样,是幼儿学习语词和语法规则的重要途径。幼儿在倾听和复述作品的过程中,学讲普通话,并学习表达思想和感情。文学作品是完成语言教育各项任务的最好教材。

幼儿学习文学作品,能发展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这些语言有声有色、优美动听,幼儿常常不自觉地重复着、记忆着,并试着在各种场合迁移运用。还因为文学作品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但要听,还跃跃欲试地想进行创编。所以故事听多了,就能学着编故事,儿歌诗歌念多了,就能脱口说出诗歌一样的句子。文学作品还可以表演,幼儿在对作品有所感受时,总喜欢用动作来表达内己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故事或朗诵诗歌,许多幼儿在坐位上,随着作品中情节的变化,做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教师要因势利导,组织幼儿表演故事或诗歌,让幼儿有机会通过表演,把作品的艺术形象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这不仅加深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创造才能。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感情和形象在说话,特别容易打动幼儿的心灵,使幼儿找到仿效的对象,作品的教育作用是任何枯燥的说教所达不到的。

一般说来,各年龄阶段的幼儿都非常喜欢文学作品,很小的幼儿就喜欢重复有节奏有韵律的句子。小班幼儿一听到故事就会破涕为笑、转闹为静。中、大班幼儿更是聚精会神聆听讲述。

但也有少数幼儿,因为从小很少接触故事和儿歌,他们的注意力和理解力较差,他们在集体中欣赏作品时,往往坐不住。也有的孩子只喜欢听新故事,不喜欢听复述故事,只求一知半解,没有积极思维,求得理解的习惯,也没有学会复述的兴趣和要求。

多听、多讲、多演文学作品,使幼儿逐步学会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到作品带给自己的愉悦,就能使幼儿对作品产生兴趣,幼儿有了兴趣,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组成语言的各基本要素,以及幼儿掌握这些要素的特点,是每项任务的依据。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三个组成要素,即语音、词汇和语法。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得掌握这种语言的三要素。语音和词汇都不是语言,只有按语法规则将词组成句子和话语,才能成为用来交际的语言。但是幼儿学习语言不是从学习语法开始的,而是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规则的。因此,虽然在任务中没有专门提出学习语法的要求,但在第三项任务中已包含了这一要求。

以上四项任务紧密联系。前三项任务是一个问题的三个侧面,不能人为地加以隔裂,只有音不离词、词不离表达地进行教育,才能使幼儿易懂、易记、会用。这三项任务应该也必然是在同一教育过程中得到实施的。文学作品是运用语言三要素的典范,语言教育的四项任务都可以在文学作品教育中得到综合实施。幼儿在口语表达、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掌握语音、扩充词汇,发展思维能力。语音的掌握和词汇量的扩大,又促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各班语言教育的要求

原教育部制订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对每个班都提出了五条语言教育的要求,直接与四大任务相对应。

第一条:语音要求

小班:听懂和学说普通话,学习正确发音,培养他们逐步正确发出感到困难的和容易发错的音。

中班:继续学说普通话,学会正确发出感到困难和容易发错的音,并注意声调。

大班: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说普通话,注意发音和声调的正确。

这一条包括培养以下能力:(1)听音、辩音;(2)正确发音;(3)讲普通话;(4)正确运用四声。

第二条:词汇要求

小班:丰富词汇,学习运用能理解的常用词,主要是名词、动词、人称代词和形容词等。

中班:继续丰富词汇,能掌握更多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学会使用常用副词(如现在、还、非常等)和连接词(和、跟、同等),能理解词义。

大班:继续丰富词汇。掌握更多的实词,学会用描述事物不同程度的形容词(如大的、比较大的、最大的),学习一些常用的虚词如介词(如在、向、从等),连接词(如因为、所以、如果等),掌握并能运用一些同义词。

这条要求包括:(1)丰富各类词;(2)正确理解词义;(3)正确运用常用词。

各班要求逐步加深,丰富词汇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扩大到数词、量词、副词、连词;由实词扩大到虚词。这是符合幼儿积累词语的规律的。

第三条:对话能力的要求

小班:学会听成人和同伴讲话,愿意和别人交谈,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

中班:能注意听别人讲话,大胆、清楚地回答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大班:有礼貌地听别人讲话和交谈,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见闻。

这一条包括:(1)倾听别人说话的能力;(2)对话能力;(3)表达个人意愿的能力。

第四条:对连贯讲述图片的要求

小班:逐步学会用简单句讲出图片的主要内容。

中班:学习用完整的语句比较连贯地讲述图片的内容,能把学到的新词运用到讲述中去。

大班:比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的内容,说话态度自然大方,逐步克服口语中某些突出的语病。

这一条反应了培养连贯讲述能力的顺序。首先要求讲出中心内容,其次要求讲得连贯,最后要求讲得流利。同时也包括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第五条:培养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

小班:喜欢听老师讲述故事和朗诵儿歌,初步懂得作品的主要内容,记住八至十首儿歌,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复述一、二个简短的故事。

中班:理解故事、诗歌的内容,记住作品的主要情节,会朗诵八至十首诗歌,复述三、四个简短的故事。

喜欢看图书和听儿童广播节日。

大班:比较有表情地朗诵八至十首诗歌,复述三、四个故事。学习评价别人的讲述。

培养幼儿喜爱看和讲述图书,听儿童广播和讲述某些内容。

这一条包括:(1)培养兴趣;(2)理解,记忆和有表情地复述一定数量的作品。

以上各班语言教育的要求是根据语言教育的任务和各年龄班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制订的。

复习思考题

1.幼儿语言教育的任务是什么?依据是什么,相互关系怎样?

2.举例说明幼儿在掌握语音、词汇、表达能力方面的特点。

3.各年龄班有哪些语言教育要求?

4.请用普通话语音作对照,调查当地幼儿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第21页。

组织幼儿园语言活动对老师有什么要求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语言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第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第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第三、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第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第五、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通过对《纲要》的语言教育目标的理解,可以把幼儿园语言教育总目标划分为四个大方面,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并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实施教育。

  1.倾听方面: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2.表述方面: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一定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方式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的行为,是幼儿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只有懂得表述的作用、愿意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见解,并且具备表述能力的人,才能真正与人进行语言交际。

  3.文学作品欣赏方面: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要尽可能地给幼儿创造学习各种文学作品的机会。

  4.早期阅读方面: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等感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法,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途径

  内容: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两类结构。

  (一)专门性语言教育:

  是指遵循语言教育规律来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组织和传递语言教育内容的实施环节,是落实语言教育任务的具体手段,是教幼儿学习语言知识,教幼儿学习语言形式,教幼儿学习语言运用技能的过程。

(二)专门性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

  专门性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讲述活动(看图讲述、动画片讲述)、听说活动(语言游戏、谈话活动)、文学活动(故事、诗歌、散文)和早期阅读几种形式。

  (三)渗透性语言教育:

  1.在日常交往中指导儿童学习语言。

  2.通过常规主题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

  3.通过区角活动发展幼儿的交往语言。

  途径:通过组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进行语言教育,通过日常生活各个环节进行语言教育,通过游戏进行语言教育,以及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进行随机的语言渗透教育等。下面针对专门性语言教育活动(语言课),谈谈如何设计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