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母婴

恩希儿童发展康复训练中心的教学方式有哪些? 特殊儿童言语治疗学后感

恩希儿童发展康复训练中心的教学方式有哪些?特殊儿童言语治疗学后感

如何构建智障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新课程的亮点。特殊教育的校本课程是今后成熟发展的特点,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认识和理解。我国成立培智学校初期,招收对象以轻度智力低下儿童为主,进入培智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情绪表现比较稳定,有言语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认知基本能力,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这样的学生能够适应集体教学模式,也能学习基础学科知识。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普九”工作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轻度智障学生能够随班就读,现在培智学校的教学对象残疾程度重、特殊行为多,精神障碍严重、无语言、无沟通能力的学生增多,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无法适应学生需要:不听指令,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适应集体教学;语言理解能力低,讲授知识听不懂;经常出现一个简单的数字教几年也学不会,毕业后的学生没有生活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作为从事智力障碍问题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下一个世纪智力障碍儿童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培养什么样的品格才能在拓宽生活领域、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面临最具体而又最急迫的问题,我们根据学校的中、重度弱智教育现状,在研究国外的各种教育流派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培智学校生活实践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是建立在以社会要求、学校体系和儿童的发展为基点,以提高中度弱智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新体制和结构,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增进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

二、研究依据

1、智障儿童生活实践论

殊教育研究领域中,国内外现代心理学家站在了人的主体上认识、理解弱智儿童,从人的实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理解弱智儿童的生长历程,弱智儿童由于智力低下直接导致了他们的适应能力欠缺,这直接影响了弱智儿童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因此他们认为弱智儿童的适应能力的提高必须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训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使弱智儿童的大脑得到较好的康复,又能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本着这一原则,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需要遵循智障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智障学生的实际特点,帮助他们掌握生活知识,发展生活技能,生活本身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舞台,教材就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都应为学生现在的、未来的生活服务。

3、新课程关于课程开发的理论

新课程理念倡导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因此我们在优化教材这一基本的课程资源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合理地建构生活适应课程资源的结构,形成了资源开发主体、条件、途径等各方面的有机整合,力求达到体现时代发展的多元化。使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生主体性活动,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软化学科之间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效联系,从而实现学科课程的终极价值——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

三、研究对象:

学校3个教学班的学生,共44名学生。年龄7—17岁,男生:32名,女生:12名,障碍类型:智力落后,其中伴有脑瘫:5人,精神障碍14名,情绪障碍2名。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智障学生“生活实践”课程开发与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的研究,找到社会需要人们有什么能力,将这些能力系统地教给智障儿童,使智障儿童学会这些能力,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增进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探究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估的方法,以便于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补偿,也为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经验。在这过程中,我校根据弱智儿童生存发展的需要,将社会、学科、儿童三者融合在一起,既体现课程的功能性、实用性又兼顾各学科体系性,形成有系统的校本教材。

五、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研究力求依据世界先进的智力障碍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培智学校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且能满足学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适应智障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逐步完善学校校本课教学内容,并能够收集整理编辑图片,通过系统的校本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2、定期对学生进行跟踪记实,不断完善我校校本课内容。

3、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从真实的生活经验中提取题材,作为师生对话的基础,挖掘弱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因素,作为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方向。

4、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设置多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弱智儿童的生存能力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出发点。

5、培训教师技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研究内容

智障学生“生活实践”课程开发与教学实验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以生活为主线”的教育为校本课程编写教材并作为教材课程。将智障学生的生活化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分成几个类别:安全、卫生、礼貌、生活常识、技能。培养弱智儿童生存能力的综合素质,开设“以生活为主线的单元主题”教育活动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全校学生按自身的生理缺陷分为轻、中、重度弱智学生,全面实施校本课程。我们的生存教育课程目标分为:实用语文目标、生活目标、常识目标、实用数学目标、活动训练目标。再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拟定具体目标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为中度智残儿童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让他们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如:对学生进行生活导向能力的训练,从最基本的内容开始训练,擦玻璃、扫地、整理书包、整理衣物等,使学生真正学会自理生活、照顾自己。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开始从教会学生如何乘坐公共汽车入手,让学生从具体的实践中掌握本领、锻炼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力、想象力等的训练,让学生动手折纸、串珠、手工制作等,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的同时,其它各方面的技能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具体的安排如下:

1、前期调研。主要解决内容类别方面的问题,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全面了解,选择真正适合智力落后学生现实生活的类别;全面掌握学生在这些类别方面的基础性水平,为制定内容类别目标解决基础问题,保证目标切合学生实际,通过努力能为学生所掌握。

2、 制订内容类别,并根据各个类别分组,由小组长召集相关人员(教师、家长)确定目标。根据内容类别,确定主题。根据各个主题,确定教材。每个主题由两位以上的老师分别进行教材的收集与制作,并进行了对比,试用,调整,确定教材,并形成相关的教材资源。

3、实施教学,根据每个主题的实施情况,确定在同一个主题里不同级别智力落后学生的分级目标及实行情况。

4、各个类别内容进行内部整理、调整,寻找空白点和重复点,再次进行内部整合,形成系统化资源,同时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

5、推广实施,再实践补充。

6、结题:生活化教学形成系统化,并收集整理成系统化的教育教学资源,考量整个系统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及推广价值。各个成员要根据自己的视角书写相应的论文进行陈述。

自闭症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环境?

每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这个环境并不单单指的是客观的自然环境,还包括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由于自闭症孩子自身的障碍特征,他们不仅需要系统性的康复治疗,还需要结合特殊教育方法来综合性教育。那么,自闭症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呢?

父母是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也最为了解孩子的人,是孩子最好的治疗师和特教老师,如果父母能够客观、理智的给孩子提供恰当的治疗和特殊教育方法,综合性的运用各种资源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话,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有极大的进步,因此,家庭教育对自闭症孩子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家庭教育。

谁来教?

自闭症孩子应该由谁来交?很多人都会直接回答当然是老师了,是的,除了特教老师以为,父母及其家庭其他成员、社区邻居都可以成为孩子的老师,生活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自闭症孩子最为缺乏的就是社会性交往能力,所以在生活中教育、在训练中学会生活才是每一个自闭症孩子都应该紧紧抓住的康复目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的实施者,同时配合机构训练,以日常家庭和社会生活为教育的环境依托,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动作思维特点,在生活情景中进行教育。

教什么?

自闭症孩子障碍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行为和社会交往方面,自闭症孩子的教育也要围绕着提高社会能力展开,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不断提高孩子的主动性动机,以自我意识发展为灵魂,以交往能力的提高为核心,重在突破工具性交往。

以行为进步为指标,重在建设社会性正常行为。 以语言教育为主线,重在语言的发展与矫正。将情绪情感发展融合到教育过程中,实现情绪表达社会化。

怎样教?

课堂并不是自闭症孩子唯一的训练场所,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各个场景都是自闭症孩子的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要注重学习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多为孩子创设生活化场景,以形式训练为基础,以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为落脚点,减少迁移和转换环节,直接重应用,不要重形式。

自闭症孩子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要奢望通过短时间的训练来大幅度提高自闭症孩子的能力,而是要有阶段性、科学性、不间断性的为孩子提供符合孩子自身特点的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