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保育老师从父母教养儿童的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中可以得到哪些启迪?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什么理论意义
孩子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但家庭作为儿童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而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家长教养方式不同孩子社会性发展也会不同。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幼儿的态度为幼儿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由此我们得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引导,为今后孩子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幼儿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 ,将影响其一生,他们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否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父母教养方式比较集中的反应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其教育观念的反映。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幼儿社会性: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教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社会个性与人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二、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幼儿今后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1.溺爱型
有的父母过分地爱孩子,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干涉过多,这也不允许去那也不允许做,束缚了孩子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活动。所以孩子表现的常常怯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好,对事物缺乏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过份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对小孩百依百顺,任凭其呼风唤雨,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这样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有错误也不能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得孩子养成了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得到强化。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幼儿行为表现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当时的满足,缺乏自信、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2、专制型
专制型是教育方式也属于高控制教育方式,专制型这类型的父母对幼儿时常表现出缺乏热情的,否定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幼儿的愿望和要求,父母会无条件的要求幼儿遵循自己的规则做事,对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又表示不满,甚至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幼儿绝对的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制的,父母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好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关注幼儿的一切行为,行动都加以保护监督,父母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的出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涉,过分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幼儿常常容易形成自卑、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的人格特征,由于从小缺乏关爱,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造成幼儿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长此以往,将会与家长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
3、放任型
放纵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权威型教育方式的父母一样对幼儿 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是缺乏控制。表现于家长对孩子既不关心也不提出要求,这种家长对幼儿是拒绝的,对孩子的需求也不做出及时的反应,更谈不上情感上的支持,他们很少和孩子交流沟通,对儿童缺乏管教,听之任之。此种类型下的幼儿常有冲动的攻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有冷漠、叛逆、攻击、自卑、自我控制能力弱、独立性差的行为倾向。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种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但由于家长对幼儿缺乏基本的关注,亲子之间交往很少,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家长与幼儿间情感疏离,家庭产生隔阂。
4、民主型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家长对幼儿是理解与尊重的,他们会与幼儿心贴心的交流及给幼儿自由的成长的空间。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独立而有自信的人。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贴心的帮助,对子女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让子女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三、家庭中如何有效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出现差异,因此,父母要正确对待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
1、提高家长社会化教育的意识,自觉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孩子实施正确的教育。
2、建立民主化的家庭
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应把孩子摆在平等的地位上,听取孩子的意见,使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又让孩子克制住自己,尊敬父母和长辈并对幼儿宽容民主的引导,可以积极地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3、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为人父母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建设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养态度要严而不、威而不猛,态度言论前后一致,使他们从小就人自己身上习得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等优良品质。
4、赏识得当、奖惩分明
欣赏、鼓励像阳光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欣赏和鼓励,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经常对他们的优势和长处进行称赞,并鼓励他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作为家长应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帮助她逐步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让她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希望的,但是一味的正面赞赏是极不可取的。当孩子犯错误后,必须及时进行正确、客观的批评指正,耐心、细致做好疏导工作,让他们明白错在何处,知错能改,在体验中成长。
5、家园合作
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只有通过交往,人们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我们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家园互动活动,帮助、指导、支持、配合家长,共同提高教养方式,通过家园学习活动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情感交流,拉近了家园、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帮助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使家长能正确理解自己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加深了对孩子发展水平和自身教育行为的认识,从而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转变自己的教育观,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实现家庭教育中新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
作为孩子,他们需要的是快乐的童年,儿作为家长,我们更看重他们辉煌的未来,我们应从各方面来引导和培养孩子,所以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将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只要我们父母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交往的机会,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养方式,相信孩子们会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担负起明天的重任!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写
希望各位单亲家长能够借鉴,来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1、爱而不娇
父母爱子女是一种天性,同时也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但是,要教子成才,必须爱得适度。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子女一味娇宠,把孩子培养成又笨又懒,生活难于自理的人,实在太不明智。所以,爱子女也是有学问、有讲究的,不是怎样爱都有积极的作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说过:“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同时,他又说:“皆见爱未必治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其他任何人的爱难以比拟的。虽然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但并不见得都能教育好子女。事实如此。爱要有利于洗刷孩子心灵上的污垢,而不能成为孩子滋生各种坏习惯的温床。鲁迅说:“一方面要真挚地爱孩子,另一方面又要严格地要求孩子。”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一定要坚持,不要屈服于孩子的眼泪和哭闹,使孩子学到生活的本领,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切忌期望值太高
缺少了配偶,不少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有些心理素质不佳者,受不了这种压力,便索性走向了反面,来个不思进取,乃至“破罐子破摔。”这种有意无意的行为就是为了让父母降低点期望,使自己能够喘口气。另一些孩子也许能坚持发奋,不让父(母)失望,但是长超负荷地运作,其潜在的心理损伤亦不容忽视。一旦超出了承受极限,便有可能走向崩溃,结果反而更遭。
“望子成龙”并没有错,但什么是“龙”则有待正确认识。据说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说:“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杜鲁门母亲的见解多么难得可贵。当一名普通的工人、农民,认认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也是龙的传人的本色。
3、培养其独立性
许多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百般照顾,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因此,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能独立生活的人。独立生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可要求孩子从做自我服务性劳动开始,接着是学会做家务劳动。
4、注意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
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断性不强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等。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多看看有关表现男性优秀品质的影视片与书籍,并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的成年男子,以免因缺少父爱形成偏阴人格。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角色教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和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另外,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这会有利于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5、鼓励其融入社会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和“孩子与孩子的关系”两个方面。
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上,单亲子女,特别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子女,往往要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和偏见,他们的性格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在精神上给予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鼓励他(她)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要逃避社会,主动与人交往,虚心向人家学习,培养自己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孩子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培养孩子社会性的有效措施。让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互相交往中得到发展,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离婚率的逐步上升,从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逐年增多。由于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极大。因此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心理健康是人成才的一项基本素质。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基本素质形成的时期。所以幼儿心理健康对其今后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面向全体幼儿,面向幼儿的全体,面向幼儿的未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预防单亲家庭中幼儿的心理疾病,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的成长过程,不仅是增长知识、发展智能、增强身体健康的过程,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表现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体现一个人如何立身做人的人格而言,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正是这样,单亲家庭中的教养方式更不能忽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重要的。
总之,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极其重大,一定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对幼儿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指导和教育,使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中,成为有理想、有报复、意志坚强、充满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的一代。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有什么影响
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民主权威型的学前儿童家长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与限制, 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 并能接纳孩子们合理的意见和想法。他们互相尊重, 彼此体贴、关心。
孩子虽小, 但也和大人一样, 自尊心很强, 父母应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需求, 对儿童的兴趣加以引导, 挖掘他们的潜能。例如, 邻居六岁的甜甜曾经按照她父母的意愿开始学习书法, 在父母的督促下, 她每天进行书法练习,虽然在书法上有了一点进步, 但是在学习时总提不起精神来。一段时间后, 她父母也觉察到了这一点, 便找她谈话。她向父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说自己的最大兴趣是学拉小提琴。父母非但没有训斥她, 反而尊重她的选择, 满足了她的要求。正如歌德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正因为有了兴趣, 她学拉小提琴非常自觉, 并且在弹奏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把每首曲子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 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则, 而爱而不娇, 严而有格, 宽松而不放任, 自由而不放纵,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处理好“度”这个问题, 则是家教的成功秘诀。只有尊重孩子, 以理服人, 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保育老师如何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处方一:细致执着
对症人群:放任随意型家长
有一些家长认为幼儿教育是“小儿科”,不需要重视,也不愿意在孩子身上花时间。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就应该由教师全权负责了,因而对孩子的情况不闻不问。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的工作更要做得细致,不能因为家长不重视就放弃。我们应锲而不舍地与家长交流孩子的问题,可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从而引起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关注。
如,我发现维维近来频繁地上厕所,有一天还5次把小便解在裤子上。我和保育员仔细观察他小便的情况,发现他小便量少且频繁,便马上与家长联系。但是维维妈妈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没关系.小孩子贪玩忘记小便是正常的。”我没有放弃,继续观察维维的小便情况和情绪反应,并记录下来交给家长。我提醒家长,孩子小便频繁可能是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并提出经常性的遗尿可能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医生。在我的执着劝说之下,维维妈妈终于带孩子去了医院,医生的诊断是神经性遗尿,需要吃药调理。家长这才醒悟,说:“多亏老师及时发现和提醒。”
处方二:自信从容
对症人群:高傲严苛型家长
有一些家长文化层次较高,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教育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这类家长不仅对自己孩子的要求颇高,对教师的工作也比较严苛,经常来指手划脚一番,显示出自己很懂行。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首先要有自信,要相信我们作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不能因为家长学历高就盲目地服从他们的意见。其次,在交流前要做足准备,认真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表现,找寻相应的理论支持并思考指导策略,做到胸有成竹。对于家长提出的意见要有自己的判断,阐述观点要有理有据,以自己的专业素养赢得家长的认同。
如,淳淳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一天,我收到淳淳奶奶发来的短信:“老师,今天淳淳说他在幼儿园把饭全吃完了。你要对他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维持他的成就感。另外,你也可以在全体小朋友面前对他进行表扬,进行正面强化。”从这条短信可以看出,奶奶对教育挺在行。我没有简单地回复“好的”二字以示同意,而是诚恳地说:“淳淳奶奶,感谢您给予我们的建议。淳淳这两天吃饭有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们不仅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他,还奖励他‘大拇指’贴纸,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进步的肯定。我们告诉他,如果明天能把每一样菜都吃完,我们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短信内容既表达了对家长意见的尊重,又进一步表明了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在之后的交往中,我始终以自信从容的姿态与淳淳的家长沟通,赢得了他们的尊重。淳淳爸爸在最近的来信里写道:“两位老师在促进孩子个性发展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扎实的理论和有效的策略让我们很佩服。”
处方三:赞赏鼓励
对症人群:支持响应型家长
赞赏,是推进事物向良好目标发展的动力。当看到平时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某天吃得很棒时,我会在家长面前表扬他;当看到平时不合群的孩子某天能和伙伴玩在一起时.我会把他的进步向家长汇报……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小事,家长却津津乐道。积极的赞赏鼓励也是一种正面强化,能激发家长投入更多的热情参与孩子的教育。
记得小班有一次开展主题活动,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但家长积极性不高。我就向孩子们发放贴纸,让孩子们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感谢爸爸妈妈能来参加活动。这给了家长很大的触动。到了中班,我们开展了“爱心妈妈进课堂”活动,并在“三八”节亲子活动中增设了给爱心妈妈颁发奖状的环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活动后,一位妈妈专门发来短信说:“看到得到奖状的妈妈,我心里有点惭愧,感觉为孩子付出得太少了。我以后也要积极参加幼儿园的活动。”
处方四:主动引导
对症人群:依赖退避型家长
有的家长即使对幼儿园或教师有意见也会藏在心里,不敢与教师沟通,因为他们担心提了意见后教师会向孩子撒气。另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都没有太大问题而很少与教师沟通。事实上,家长不主动找教师,并不代表家长不想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他们只是由于时间关系或不愿给教师添麻烦等原因而压抑着自己。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引导,及时将孩子在园的点点滴滴向家长汇报,让家长感到教师了解孩子,关注孩子。如,每天离园时用一两句话向家长反映情况:今天倩倩学会了自己系鞋带,今天林林吃了两碗饭,等等。家长会报以会心的微笑,感受到孩子在教师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认为教师能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从而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交流。
如,我们发现可可不会咀嚼,任何食物都是硬吞下肚的,因此吃起饭来很痛苦。可可妈妈每天来接送都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我向她反映可可的情况,她总是露出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原来,一直以来她由于担心孩子不会咀嚼,就总是给孩子吃软食或流质,造成孩子越来越不会咀嚼。她不好意思承认,只希望教师来帮助孩子纠正。我们的“主动出击”让可可妈妈变得积极起来。我们耐心地指导,家长全力地支持配合,经过一个学期,可可终于掌握了咀嚼的方法,其他各方面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家长对我们充满了感激。
处方五:微笑倾听
对症人群:冲动直率型家长
一些冲动直率的家长遇到问题往往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当他们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受到委屈时,他们不会理智地分析,而会冲动地来兴师问罪。有时碰到气势汹汹的家长,教师如果稍作辩解,反而会使情况更为恶化。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沉住气,面带微笑,诚恳地倾听。面对家长的指责,我们要克制自己,不要和家长争执,而是要用微笑倾听的态度对待家长,这样家长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尊重,情绪也会有所缓和。等家长平静下来后我们再来解释说明,效果会更好。
如,开学第一天,为为妈妈用挑剔的眼光扫视了一眼活动室,便一脸不满地说:“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的椅子面向窗户啊?那样才能对着亮光,多好啊!”我微笑地对她说:“您的想法很有道理,那样摆放我们也考虑过,但是对着窗户,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干扰,这样对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是不利的。”为为妈妈一听,难为情地笑了:“哦,原来排个座位还有那么多学问啊!”
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负面信息做成“夹心面包”。如果你要向家长反映孩子的负面信息,一定要把这些负面信息做成“夹心面包”。也就是说,一开始说一些正面、积极的信息,然后说负面信息,最后以正面信息结尾。
2.要摆事实,不要空讲观点。和家长交流时,要拿出关于孩子的具体事例,而不要直接用一些形容词给孩子“贴标签”。任何时候都不要泛泛而谈,空下结论。如,不说“点点的数概念发展得不好”,可以说“上周我们学习手口一致数数,点点感到有点困难”。
3.不要对家长发号施令。可为家长提供两三条他们可以在家实施的具体建议。注意不要让他们感到这是命令,而要让他们感到这是在其他孩子身上起过作用的经验。不要对家长说“你应该”“你必须”这样的字眼,而要用商量、建议的口吻。如:“小凯妈妈,经我们观察,发现小凯在使用剪刀时有点困难。我在想,你和小凯是否能够每晚花上10分钟玩些手工游戏?”
赢得一个家长就等于赢得一百个家长,放弃一个家长就等于放弃一百个家长。谁把家长工作做得扎实、到位,谁就能抢占幼儿教育的制高点,从而获得社会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认同。良好的家园沟通让我和家长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