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饥荒为什么不捕鱼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者5000多年的历史,人们所经历的各种天灾和饥荒是数不胜数,就仅仅一条黄河,在古代几乎是每3年就要改道一次,每一次都意味着河水泛滥成灾,颗粒无收,所到之处皆为平地。同时这也导致了大面积的饥荒,老百姓是民不聊生。
古代的中国劳动人民通过智慧与双手改造自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其中最为闻名的是大禹治水,大禹通过观察水流和地形,整理河道,将易于积水的地方挖水道排水,从而达到减少洪灾的目的;将干旱枯涸的地方引流灌耕,从而达到少荒的目的。大禹的智慧超过千年,其伟大功绩可见一斑。而在那种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科学技术极其落后。人们靠着吃草根树皮,得以存活下来,即使一次次闹灾荒,却还是靠着坚韧顽强的生存欲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存活下来。
1、南北方地理差异
那么有人要问,放着河里的鱼虾不吃,为啥专吃树皮草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要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各地的风土人情了。
在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民族的生活传统,习俗也不同。比如南方人多数地方不爱吃淡水鱼,北方人多数地方不爱吃海鱼,归其原因,还是地域不同,南方人沿海城市多,可以轻松吃到海产品,所以喜欢海鱼,北方多数是内陆地区,过去交通不发达吃不到海鲜,所以吃不惯,喜欢吃淡水鱼。
而且很多鱼类有毒,人们都是通过一点点试验,才敢吃的。即使没有食物,大家也并非任何食物都能吃。由此可见,在古代也是如此。
而且在古代的南方台风属于比较大的自然灾害,而食物短缺相对较少,所以也少有闹饥荒。人们从来都是看到靠海吃海,各种自然植被丰富,真要是闹饥荒的话,就是不吃鱼,也有很多可以裹腹的。
2、北方多贫瘠
这里所说的啃树皮,基本都是北方地区,甚至很可能是山东、河北、陕西等一带。比如山东,从来就有过闯关东的说法,至于大批移民更有据可查。
现在在东北很多人都是这些移民的后代,山东河北一带地少地薄人多。而在东北地区人少地广,基本没啥自然灾害。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没粮吃,就吃榨白糖剩下的渣滓,吃野菜,至于江河里的鱼,人们还真不吃。
因为听老人说,越是涨大水,河里越是多鲶鱼,老头鱼、黑鱼等。过去人们都认为这些鱼吃了容易让旧病复发,而且这些鱼都是食肉鱼,吃一些水下的动物尸体。
古代人们传统思想里认为吃腐肉的动物都是不吉祥,不吉利的,使用它们很可能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灾民们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食用这些鱼。而且,当时的野生鱼寄生虫非常多,而且味道不够鲜美。当时的医疗手段和烹饪技术还不足以杀死这些寄生虫。所以,这也成为野生鱼少有人捕捞的一个原因。
3、南方靠海吃海,北方靠山吃山
我们说完了现在,就来推断一下古代的情形。在古代,人口没现代多,科技不发达,甚至是最原始的形态。人们文盲居多,封建迷信多。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其后果。
遇到闹饥荒时,南方是鱼米之乡,现在是,古代也是,人们可食用的东西很多,劳苦大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能利用一切可以吃的东西。而且鱼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只要有就会捕来吃,不存在只吃草根树皮,不吃鱼的情况。
而在沿海一带,至今每一餐饭都是各种海鲜,有的甚至就吃海鲜为主。所以说不吃鱼这个事情不成立。
而那些内陆地区呢?比如那些游牧民族,他们的饮食文化独树一帜,从古到今都是肉食为主,在古代他们靠打猎充饥。闹饥荒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到底是哪里的古代人,遇到闹饥荒,只吃树皮草根,不吃鱼呢?我们分析一下基本上是那种内陆地区,有江河的地带。虽然有江河,但是遇到旱灾时,不仅仅颗粒无收,连江河都枯干了,哪里还有鱼?
如果是遇到发大水了,都是水性好的有捕捞技术的少数人能捕到鱼,大多数人自认吃不到,或者是年轻力壮的可以到远处打鱼吃,而其它人就吃不到鱼。
再有一种可能就是,江河里的鱼都是赶上夏秋数量多些,在闹灾荒时,很大可能是鱼基本已经被吃没了,所以人们只能吃树皮草根了。
而在古代真正土地贫瘠的地方,确实是闹饥荒时寸草不生。有些地方吃树皮草根,甚至吃观音土。红军长征路上,过雪山草地时,也吃过树皮草根,但是也钓过鱼吃,有很多文章可以作证。
所以说,当遇到闹饥荒时,人们应该是可以吃的东西都吃了,实在没什么能吃的了,才会去吃树皮草根。怎么会发生,只吃草根树皮,不知道打鱼来吃的事情呢?所以这个是个伪命题。
4、结语
人类是高等智慧生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即使是在古代,大多数人没有知识的情况下,人类也是有足够的智慧保存实力,让人类得以延续。绝对不会出现,灾荒年,啃树皮,吃草根而放着河里的美味不去吃的道理。这也根本不是事实。都是人们把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甚至河里的鱼也捞干净了。才会发生的事!这个问题就好比晋惠帝问出最出名的一句话“何不食肉糜”一个意思!不知人间疾苦。
晋惠帝时期闹饥荒,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靠挖草根、啃观音土度日,饿死了很多人。晋惠帝听说后,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冒出来一句“百姓没米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