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这道数学题答案解析的这一步怎么理解? 这道数学题解题步骤繁多

这道数学题答案解析的这一步怎么理解?这道数学题解题步骤繁多

求解析一步数学式如何得出

你不是已经给出一条公式,吗?

X^4 + X^3 + X" + X + 1 =( X^5 - 1 )/(X-1)

a的十次方a^10,其实就是 (a的五次方)的二次方,这样我们就看出来立方差公式

原分子式

(a^5 -1)[(a^5)"+(a^5)+1]

=(a^5)的立方 - 1

=(a^3)的五次方 - 1

原分母式

(a -1)(a"+ a + 1)= (a^3)-1

新公式的 X,就是(a^3),于是

[(a^3)的五次方 - 1 ]/[(a^3) -1 ],就是

(a^3)的四次方 + (a^3)的三次方 + (a^3)的二次方 + (a^3) + 1

=(a^12) + (a^9) + (a^6) + (a^3) + 1

=(a^4)的三次方 +(a^3)的三次方 +(a^2)的三次方 + a的三次方 + 1

用方程解答的解题步骤是什么,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解方程步骤:

方法一:

1.能计算的先计算;

2.转化——计算——结果

方法二:

从前往后算,算到只剩一个数时便可直接计算。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题意

理解题意比分析数量关系更重要——谈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分析与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是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每次练习或测试时,有不少学生倒在了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怎样攻破这个难点?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办法。不少教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找出其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找出重难点就是分析数量关系。从理论上说,这个观点很有道理,解决实际问题无非是给出一些已知量,要求未知量。而已知量之间、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把它们一一弄清楚,未知量就会水落石出了。然而,教学实践的结果果真如此吗?

通常我们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一般分为四步:读题和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解答。读题和审题通常很简单,一般都是读题后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重头戏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教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找关键词、画线段图等),对数量关系一步一步地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甚至画出“方框图”用箭头表示推理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列式解答。

笔者也教学了十几年的解决问题,通常也是按这种模式教学,表面上看效果还不错,但考试的结果往往令人吃惊:课堂上多次讲过的同类型的试题,考试时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做得不对。原因何在?学生是怎样解题的?他们真正难点是分析数量关系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生之所以不会解决问题,竟是由于他们不会把题目流利地、有理解地读出来。他们不能把一句话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更不能前后连贯地、系统地全面理解题意。

与大师所见略同,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专家邱学华

先生也曾指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关键不是分析数量关系,而是理解题意。其实,理解题意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题意不清楚,数量关系从何谈起?题意理解不透,数量关系怎能分析正确?

其实,理解题意的关键就是“审题”,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简单地读一遍,然后问: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学生将题目中的有数据的句子找出来也就是已知条件,将有问号句子找出来就是问题,教师也就认为学生“理解”了题意。整个过程也就一分钟左右。如笔者听过一位教师上“相遇问题”的公开课,在教学完例题后出示一道练习题: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116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60米,乙队每天修70米,甲对先修120米,修完共需几天?在学生做这道题前,教师还是像教学例题一样,让学生进行了“审题”,问了“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一位优等生上台板演,结果这位学生列式是:(1160—120)÷(60+70)=8(天)。显然这位同学所算的时间没有包括甲先修120米

的时间,因而不合题意。这充分说明了能答出“问题”是什么,并不见得就理解了“问题”。正确的应该是(1160—120)÷(60+70)+ 120÷60 = 10(天)。

笔者今年所带五年级两个班,所任教的教材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我在两个班进行实验教学,一班采用理解题意的方法,二班采用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实际问题时,我采用以下教学:

一班:

1. 把题目默读几遍。

2. 不看题目,在脑子里回忆这道题。

3. 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

4. 尽量画一张图来表示题意(只要求画出表示题意就行)。

二班:

1. 把题目读一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 分析数量关系(重点)。

3. 列式计算并解答。

在教学“实际问题与方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题意,我尝试让学生在对比中(方程法和算术法)理解题意。找出算术法和方程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即区别在哪?联系在哪?哪些题适合用方程解,哪些题适合用算术解?具体如下表:

方 程 法

算 术 法

例1

解:设学校原纪录为x米。

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成绩

x +0.06 = 4.21

小明成绩—超出部分=原纪录

4.21—0.06=4.15(米)

例2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块数

2x—4 = 20

(白色皮块数+4)÷2=黑色皮块数

(20+4)÷2 = 12(块)

例3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

2x + 2.8×2 = 10.4

或(x + 2.8)×2 = 10.4

(总价钱—梨的总价)÷苹果的数量 =苹果的单价

(10.4—2.8×2)÷2 = 2.4(元)

例4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则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地球表面积

x + 2.4x = 5.1

地球表面积÷(1+2.4)=陆地面积

(把陆地面积看成单位“1”)

陆地:5.1 ÷(1+2.4)=1.5(亿平方千米)

海洋:1.5×2.4=3.6(亿平方千米)

或5.1—1.5 =3.6(亿平方千米)

例5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小琳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0.25x + 0.2x = 4.5

总路程÷速度和 = 相遇时间

4.5÷(0.25 + 0.2)=10(分钟)

教学时,学生畅所欲言,一致认为:顺着题的思路去理解,中间过程中有未知量就可以用方程解决,列方程时,等量关系是不变的。在教学完方程后,我特意增加了一节课,专门和学生探讨算术法和方程法解法的区别。如出示一组题:

1.老师买了一支钢笔花了15元,买一本书花了12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2.老师带了27元,买了一本书后还剩15元,一本书多少元?

我让学生顺着思路去理解,怎么理解怎么列式。学生列出的式子是:1. 12+15 = 27, 15+12 = x。2. 25—15 = 12, 25— x = 15。

在期末测试中,一班的平均成绩明显要比二班平均成绩高,其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均分就要高4分。而在最后一道试题第(2)和(3)小题比较难,一班得分率比二班得分率明显高好几个百分点。试题如下:2012年7月1日起

铜陵市实施阶梯电价,收费标准如下:

类别

用电量(千瓦时/户·月)

电价标准(元/千瓦时)

一档

180以内

0.56

二档

180—350

0.61

三档

350以上

0.86

(1)小明家上月用电量为250千瓦时,电费是多少元?

(2)小丽家上月用电量为400千瓦时,电费是多少元?

(3)小刚家上月交电费是230.3元,他家上月用电量是多少千瓦时?

第(1)小题的题意是小明家用电量为二级阶梯,电费是一档全部价格+二档部分价格,列算式为180×0.56 +(250—180)×0.61=143.5元;第(2)小题的题意是小明家用电量为三级阶梯,电费是一档全部价格+二档全部价格+三档部分价格,列算式为180×0.56 +(350—180)×0.61 +(400—350)×0.86=247.5元;而第(3)小题则是知道电费算用电量,理解此题的前提就是要知道电费230.3元的用电量是几级阶梯,那就要先算出一档全部价格+二档全部价格:180×0.56 +(350—180)×0.61=204.5元,而230.3元>204.5元,也就是230.3元的用电量是三级阶梯,一档用电量+二档用电量+三档部分,算式为:180+170+(230.3—204.5)÷0.86 = 380(千瓦时)。

经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一班的孩子大都不需要老师分析数量关系就能解出题目。他们在解答实际问题时,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并不是分开的,而是互相融合的。而这一过程的基础就是他们能正确地、熟练地理解题意。

教学实践表明:理解题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应重点放在理解题意上,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式。

如何正确解答数学题

首先,老师讲课一定要认真听,作业认真完成,这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它的重要性已不必多说。另外,学校有时会为学生统一订购一些教学辅导书籍,可充分利用。有些超常学生可以加强学习的深度、广度、但基本功--基础知识万万不可忽视。

其次,要注意效率。不做"重复劳动",每次预复习都要有比较明确的目的。在此,我想提出一点:过多的参考书是毫无必要的。看透一本参考书往往优于"看两本书,却均未看透"的情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这就是说,要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抓住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

这不禁使我想到,我们现在每一个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都在为自己编织一张知识网络,其主要作用是串连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知识网络应当编织得疏密得当。太疏了,不能使自己的思维四通八达,纵横恣肆;太密了,会影响主线的清晰度,得不偿失。在此不妨举一例:有一位同学,平时学习极其用功,做的数学题极多,但不去理解主旨,几乎把每本参考书中的每句话都当成重点,以求"滴水不漏"。更可悲的是,在重复劳动之中,他从来不将自己冗长的思维有条理的整理出来,请教老师、同学的一些问题也往往很"低级"--自己脑子稍稍转个弯就行了!由于不分主次地学习,不注重培养解题感觉,他的成绩始终上不去,这就是把书"越读越厚"的后果。数学的解题往往灵活多变,每个人解数学题都有自己的解题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许多数学题都是耐人寻味的。立体几何使我们了解空间的艺术、数学归纳法让我们领略证明的技巧……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米卢诺维奇崇尚"快乐足球",那么,我们不妨享受数学,体会数学所带来的乐趣。多思考,多享受,多收获,这就是我说的第三点。平时学习中,必须留相当一部分题目给自己充分思考,尤其是难题,哪怕想它一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解难题,只要经过充分思考,即使没有做出,整个思维过程也是有价值的。因为难题往往综合较大,能力性较强,对解题者连续发散思维的要求较高,所以解题者往往会有一个长时间的探索过程。在整个探索过程中,解题者不断寻找突破口,不断碰壁,不断调整思维功势,不断进展。与此同时,解题者将自己所学到的不少知识、技巧试用一番,起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解题者也通过做题,检验了自己掌握有关知识的程度,便于为此后的学习定下适当的目标。记得在《中学数学》杂志中有一个不等式证明题,颇有难度。我苦思冥想四个小时,终于得出了一个优于参考解答的解法。这令我欣喜若狂,当然也令我对此类不等式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里顺便提一下,多思考是培养一个人数学综合能力的好方法,但有些同学往往忽视计算能力,疏于实践。尽管考试可以利用计算器,(竞赛中不能使用,)但计算器并不能完成代数式、解析式、三角式等运算。有的时候同学们解题思路正确,只是计算有误,导致最终出错,这是很可惜的。我不擅长解析几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解析几何的计算量大,如果用的方法不好,计算会更繁琐,更容易出现错误。愿读者和我共同努力,使自己具备过硬的计算能力。

除了以上三点,我想,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复习迎考阶段,都要注意心态调整。一次考砸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知识未掌握牢固,可能是解题感觉不到位,可能是前面所说的计算错误,可能是状态不佳,可能是特殊原因,也可能是太想考好以致心态失衡。我觉得一个人的心态不应过度地为考分所影响,要时刻记住,充足的积累是发挥稳定的保证。平时刻苦钻研,考前复习中,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中等难度习题,来提高解题熟练程度,并增强信心。考试时保持平静的心情和兴奋的状态,这样就可能爆发出无穷的能量。当然,在任何时刻,还要记住一句话;"只满足于进步,不满足于成功。"

有的同学知识掌握得不错,苦于发散思维能力不强,对此,可针对性地购买一些有关发散思维的同步辅导书籍。(注:本人对书市不甚了解。)我觉得同学们不妨逆向思维,改编甚至自编一些题目,并自己解答。一来可以复习已做过的题目,使自己在解决类似问题时更能熟练应对;二来可以探索性地研究,细微的条件变化能否或如何影响解题过程:此外,还可以初步领略命题思想,以此拓广思路,深化解题思想。

编题目让你更容易举一反三。尽管编一道新题往往比解一道习题困难数倍,但通过编题过程中的发散思维所得到的收获,也往往比做十道题都大。适当抽出少量时间编解题目,也是一个不错的探索学习的方法。

以上是我的学习心得,仅供参考。有一点需要说明,各人因其不同情况,在无形之中已逐步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需适当调整无须刻意改变。其实学数学和学其它学科是可以相互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