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早期希腊哲学:追溯本原和探讨存在不是一回事吗?本体论指前者还是后者,为什么?请举例论证!

早期希腊哲学:追溯本原和探讨存在不是一回事吗?本体论指前者还是后者,为什么?请举例论证!

本原论与本体论的区别?

本体论(ontology):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一词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一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现代西方的一些哲学流派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谈论世界存在及其性质,它们把本体论同认识论和逻辑学相分离,并把它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础或独立分支。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17~18世纪,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一般、晋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因。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本体论要强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本原论

本为虚,原为实,静止产生虚。运动产生实。运动分直线和圆周两种基本运动轨迹。直线运动表现出能量,圆周运动表现出空间。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可互相转化,同时可互相组合,这就产生空间与能量的相互转化以及运动轨迹的不规则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形与态。闭合圆周运动产生静止,也就是说虚。

空间能量为实,是运动产生的,静止产生虚,虚为0,时间是表示虚和实的一个参考数据,当静止时,时间数值为0,也就是说虚为0。空间和能量数值为正数,同时,时间也为正数值,当静止时,空间能量,它们的数值均为0,时间数值也为0。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空间是相对的,能量也是相对的,它们产生实。实是相对的。静止产生虚,虚是绝对的,相对是存在的,绝对是不存在的。只有0,也就是静止的虚是绝对的,圆周率计算不出一个决对数值的原因,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半径相对于圆周的相对数值。我们所知的一切均为相对的,但有时我们却把一些相对的东西看成是决对的。这就导致我们产生很多错误的认识。

时间在实中是正数值,在虚中数值为0,它永远不能为负数值,相对和绝对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两种形态,还可以用数来表示,相对为正数,而绝对为0,绝对不是负数,如果是负数它们就是相对的了,我们所见的对立可以通过绝对来过渡,象正数可以通过0来过渡为负数,前进可以通过静止也就是绝对来过渡为后退,正转可以通过静止也就是决对来过渡为反转,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旋转的平面会表现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对立的运动轨迹的原因,因为这两个面它们共同拥有一个静止的圆心,它们可以通过这个圆心来过渡,同样一个旋转的球也有两极,它们运动轨迹也相反,是因为它们共同拥有一个静止的球心。

零为虚,1为元,元必有两极。这是因为运动产生的,直线运动有两个点,分别是运动的临界起点,也就是无限小点。运动的无限大点。再加静止点。三点成一线。圆周运动也有两点和静止点。它们分别和直线运动的三个点一样。也是3个点。它们分别是无限大点,无限小点,静止点。所不同的是不在一条直线上。它们的无限大点和无限小点不是两个绝对点,而是相对点。当三点同在一直线时,表现为直线运动。那就表现为能量。当3点不在一直线时,表现为圆周运动,就会表现为空间,当完全重叠时,就会表现为虚。为0。它也是空间的一种形态,是闭和圆周运动产生的。在它那里无限大应该叫极大,无限小叫极小。极大等于极小又都等于0。它那里一切都是绝对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早期希腊哲学家为什么最先思考本原问题

古希腊哲学分为三个时期:1.前苏格拉底时期。2.苏格拉底时期。3.希腊化时期。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大多属于自然哲学家(还有智者和怀疑论者),自然哲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人周围的世界,即宇宙。 他们分别是这样解释的: 泰利斯:水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无限”,万物由此产生,又复归于此。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本原是气,气生成万物,万物亦可转化为气。 毕达哥拉斯:凡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数构成宇宙的秩序。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火燃烧和熄灭的规则就是世界的规则。 巴门尼德:“存在”和思维是同一的。 恩培多克勒:世界由四原素(火、气、水、土)构成。结合力“爱”和分离力“恨”是万物变化的规律。 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一种“奴斯”(Nous)的作用。 芝诺:存在是“一”,不是多;是“静”,不是动。 德谟克利特(与苏格拉底同时代):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本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吗

本体论可以被定义为存在论(Ontology)是哲学的核心领域。顾名思义,存在论即关于“存在”的理论,是关于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如何存在的理论。存在论虽然是在17世纪才由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Rudolphus Goclenius , 1547-1628)命名并由沃尔夫(Christian, Freiherr von Wolff, 1679-1754)加以完善并从理论上系统化,但就存在论这一学问而言,则是早已由古希腊哲学确定了其基本框架及理论内容的。事实上,存在论本身就是古希腊哲学的主题形态。

  有时候我们用“此在”来定义存在是偏正结构的一元概念,重心落在“在”上。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所以,在这个存在者身上所能清理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不是“看上去”如此这般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而是对它说来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并且仅此而已。这个存在者的一切“如此存在”首先就是存在本身。因此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这个存在者,并不表达它是什么(如桌子、椅子、树)而是表达其存在。“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他不是事先规定好的,而是在起来从存在中去获得本质。“此在”的特殊性在于他与存在的关系。因此,海德格尔用“此在”来描述人,突出的是人的存在地位,人在宇宙的的所处——海德格尔的“此在”是人的存在。 

   佛教对于本体的当然性,中观宗与唯识宗意见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唯识宗把本体纳入我识范畴中,把本体进一步地当成识之实性。中观宗之本体理可以理解成为一个宇宙共相之理,或外在性的本体理。而唯识宗之本体理可以理解成为一个别相之理或内在性的本体理,唯识宗的本体与人相关,它能够成为人的终极价值的主体。唯识宗是观心修为之学,其目的就在于对自我之心性的实在性的认知,而心性(圆成实自性)就是本体之道之理。唯识宗把在外之道化为在己之道是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与价值的。唯识宗的见道理观就是实现在己之道与在外之道的合一,换言之,就是合内外为一道。这样就把有为之人与无为之理统一起来了。人心即本体之道理,这是唯识宗的根本主张。不过唯识宗也有理论的困难,那就是是不是一切人都可以证成本体理。既然唯识宗把本体理给人性(佛性),那么成佛(达到本体)是内在佛性的实现还是外在熏习而成?对此唯识宗讲种姓理论,许一类众生不能成佛,这显然不能服于一切人。由此,中国佛教学者在继承《涅槃经》的理念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创立了中国化的佛教,这一理论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而形成的。唯识宗本体论的有效在于它的经验实践性,然而在形上逻辑上又有不自治之处,这就是真常宗所要超越的东西。

本体论 怎么理解???

本体论即形而上本性。

必须先理解形而上学。

即我们常讲的本质。

我们从而知道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那么,解释为西哲:存在,中哲:道。

而区别西哲:存在即概念后的“是”什么(肯定)讲, 中哲:什么、什么之道(不言而意)“意义”讲。

从这个意义来讲中西方哲学是互补的。(也同时说明西方重视逻辑分析,我国喜好辩证和谐)

第一,从哲学发生学意义上说,本体论是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也是关于普遍东西的学说,关于存在的学说。这一点在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表述中尤为明显。世界万物纷繁复杂,变动不居,它的本原和基础是什么,其变中之不变者即第一原因是什么,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问题是本体论并不完全等同于本原论,本体论当然要研究本原问题。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本原与本体乃同义语。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类思维的发展,本体论问题应该包含愈来愈丰富的内容。本原论只研究世界之起源,而本体论不仅要研究本原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世界怎么样即存在状态怎么样。在哲学研究中,一旦超越本原论的基本层次之后,本体论的研究就不仅仅只研究世界之起源。

  第二,从逻辑发生学的角度看,本体论寻求的是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因此它又是关于存在的逻辑学,是一种从逻辑起点推演出来的思辩体系。这一点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本体论范畴,它首先是一个逻辑范畴,而不是实在范畴,也不是完全的本原范畴。更不是本原实体。当然,任何一个严谨的哲学学说,必有一个自身展开的逻辑起点,叫做本原范畴,并且这一初始范畴无需借助外在因素,而按照自身的内在逻辑逐步展开,最后达到一个与本原范畴同一的终极范畴,这个逻辑循环的总体就叫做哲学的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