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关于数学中求公因数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公因数题

关于数学中求公因数的问题。五年级数学公因数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最大公因数怎么求??????????????????????????????????

两个数有共同的最大的一个因数,称为最大公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都之是正整数理论的概念(数论)。(整数m除以整数n的商q如果是整数的话,那么这个商q叫做被除数m的因数)对于非整数(包括分数、无理数)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整数24有因数1、2、3、4、6、12、24。整数18有因数1、2、3、6、9、18。于是它俩以公因数1、2、3、6。其中最大的数是6。整数的因数(因而公因数)只有有限个。

但是,分数就不同了。因为分数除以任何非零分数一定得到分数,这样的“因数”(如果非要勉强说“因数”),是有无穷多个,而且没有最大、最小。

例如:(1/2)/(1/100)=50;(1/2)/(1/10000)=5000,(1/2)/(1001/2)=1/1001,……

哪里有最大、最小,哪里有什么因数哦。

一些分数的问题是可以化成整数问题来解决。例如,分解因式:

(1/2)x^2-(3/4)x-1/2

=1/4*(2x^2-3x-2)

=1/4*(x-2)(2x+1)

求最大公因数的应用题四年级

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应用题练习(五年级第一学期) 

班别:               姓名: 

1、 五年级同学参加劳动,男同学有54名,女同学有60名。现在把男、女同学混合编组,

各组中男生人数相等,女生人数也相等,最多可编为多少组?每组中男、女同学各多少人? 

2、 有饼干27千克、糖18千克,现将这些物品装成数量相同的礼品袋送给小朋友,袋数

要最多,可装多少袋?每袋中饼干、糖各多少千克? 

3、 两条钢条,一根长18米,一根长24米,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段最长可以

有几米?一共截成多少段? 

4、 红球有90个,白球96个,要用小盒进行包装,每袋的个数要相同,刚好包装完。每

小盒最多可装多少个?至少用多少个小盒? 

5、 有三根长度分别为120厘米、80厘米、280厘米的铁丝,现在要把它们截成相等的小

段,每段无剩余,每段最长是多少厘米?一共可截几段? 

6、 有一块长36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玻璃,现在要把它们划成同样大的小正方形玻

璃若干块,不许有剩余。这块小玻璃的边长最多是多少厘米?可以划多少块? 

7、 用96朵红花和72朵白花做成花束,如果各束花里的红花朵数相同,白花的朵数也相

同,每束花里最少有几朵花?  

求最小公倍数应用题练习 

1、 五年级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如果8人一组或14人一组,正好分配完,五年级最少有多

少人? 

2、 某班在夏令中,分为5人一组,9人一组、15人一组都恰好分完,这个班至少有多少

个学生? 

3、 五年级某班有学生不足50人,要分成3人一组、5人一组、9人一组都恰好分完,这

个班最多能有多少人? 

4、 4路、7路和12路车起点站都在同一个地点,4路车每10分钟发一班车,7路车每5

分钟发一班车,12路车每8分钟发,这三路车同时出发后,至少再经过多少分钟后又同时发车? 

5、 一个汽车站有1路车和3路车,1路车每隔20分钟发一辆车,3路车每隔25分钟发一

辆车。已知上午8时正1路车和3路车同时出发,再过多长时间两车又同时从车站出发?是几时几分? 

6、 小林、小强和小珍三名同学定期去图书馆看书,他们分别隔6天、8天、9天去一次。

如果5月1日同时在图书馆相会,那么他们下一次相会的日期是几月几日? 

7、 李丽每隔3天去一次图书馆,王芳每隔4天去一次图书馆。6月30日她们都去了图书

馆。7月份她们同时去图书馆的日子有哪几天

五年级的数学题目(关于公因数)

如果要使正方形边长最大,那么应该取70和50的最大公约数10作为正方形的边长。

怎么用短除法求5、8和10,15、18和32,24、48和72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啊????

在教学求最大公因数时,发现用书上的方法,求两个较大数的的最大公因数比较麻烦,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我加入了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教学,并且特别强调:用短除法求较大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方便。但是如果求这两个数的公因数还得用书上的方法,写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当然至少也得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它们的公因数,感觉还是比较麻烦,而且对于能力差的孩子还比较容易出错。怎么办呢?

与此同时,我还对这个教材上面的这样一段话有疑问: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其实,从教学这两个概念时,学生就能够很清楚的明白:它们具有包含关系。而教材为什么在教学了求最大公因数之后,才提出这个问题?

直到有一次我在带领全班学生订正作业时,突然发现两个数的公因数,其实就是它们最大公因数的所有的因数。顿时我的疑问解决:教材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我们明白: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因数。利用最大公因数,我们可以很快求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特别是两个较大数用短除法求出最大公因数后,再求这两个的公因数就简单了。心中的疑云解除了,我赶紧以探究的形式给学生补上这一课,让学生也感受到探究学习的快乐,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来这节课我准备用反例提出研究的问题,后来由于一位学生的意外发言,使原来的教学设计思路受到了冲击,当即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出示教师准备的反例提出研究问题),让两种意见的持有者同时上来板演,并把不同的做法都板演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对不同做法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和研究。如果说过去教师备课主要着眼于如何教,那么今天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必须是引导学生如何学。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要充分地研究学生的特点及其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从而真正地把教和学结合起来。

关注经验——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

课堂呈现一种即兴的对话与互动的态势,教学过程成为教学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知识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学生不断地利用原有经验背景对新的数学现象作出解释、进行加工,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表达着他们对数学学习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每一次小小的补充,都见证着他们数学经验的蕴育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四种求最小公倍数的做法,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学生在交流中,经验得以分享;在质疑中,知识得以确证;在补充中,意义得以拓展。教学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而是充满灵性的数学,是自己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