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题,求几何方法 球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题,求几何方法球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

高中立体几何解题思路

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有两个方面:

1、图形方面:不但要学会看图,而且要学会画图,通过看图和画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语言方面:很多同学能把问题想清楚,但是一落在纸面上,不成话。需要记的一句话:

几何语言最讲究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也就是说没有根据的话不要说, 不符合定理的话不要说。

至于怎样证明立体几何问题可从下面两个角度去研究:

1、把几何中所有的定理分类:按定理的已知条件分类是性质定理,按定理的结论分类是判定定理。

如: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既可以把它看成是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也可以把它看

成是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又如如果两个平面平行且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它既是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又是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这样分类之后,就可以做到需要什么就可以找到什么,比如:我们要证明直线

和平面垂直,可以用下面的定理: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两条平行垂直于同一个平面

(3)一条直线和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垂直

2、明确自己要做什么:

一定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证明之前就要设计好路线,明确自己的每一步的目的,学会大胆假设,仔细推理。

解高一空间几何问题方法技巧

这个很难说,首先我认为应该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线面的关系有比较好的感觉,这是高一学好立体几何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或者欠缺,那就只能多做练习来弥补,还有就是高一证明立体几何的条件一定要记住(如线面平行垂直,线线平行垂直的条件)这对以后高二的空间向量会有帮助

也许你会觉得单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立体几何会有困难,不过没关系,有了空间向量之后思路就十分清晰了.但是也同样不能忽视逻辑推理的技巧,因为空间向量的计算还是比较费时间的.所以我认为应该两者都掌握好,到时候可以灵活运用.一个虽然费时但思路简单,一个虽然思路比较繁琐但是省时间

高二数学立体几何的题怎样做啊?

一.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 开始学习的时候,首先要多看简单的立体几何题目,不能从难题入手。自己动手画一些立体几何的图形,比如教材上的习题,辅导书上的练习题,不看原图,自己先画。画出来的图形很可能和给出的图不一样,这是好事,再对比一下,那个图更容易解题。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是牢固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其次掌握必要的逻辑知识和逻辑思维。 1.加强对基本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提高数学能力的关键。 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首先要多想。比如对异面直线的理解,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平面是简单的定义,如何才能不在同一个平面呢,第一是把同一个[平面上的直线离开这个平面,或者用两支笔来比划,这样直观上有了异面直线的概念,然后想在数学上怎么才能保证两条直线不在一个平面,那些条件能保证两条直线不在一个平面。我们多去想想,就可以知道,只要直线不平行,并且不相交,那么就异面,对于不平行的条件,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已经知道,如何能保证不相交呢,想象延长线等手段能不能得到证明呢,如果不能,那么把其中一条直线放在一个平面,看另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是否平行,这样我们对异面直线的概念就比较容易掌握。 这在立体几何“简单几何体”部分的学习中显得尤为突出,本章节中涉及大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概念的合理性,严谨性,辨析相近易混的概念。如:正四面体与正三棱锥、长方体与直平行六面体、轴截面与直截面、球面与球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2.加强对数学命题理解,学会灵活运用数学命题解决问题。 对数学的公理,定理的理解和应用,突出反映在题目的证明和计算上。需要避免证明中出现逻辑推理不严密,运用定理、公理、法则时言非有据,或以主观臆断代替严密的科学论证,书写格式不合理,层次不清,数学符号语言使用不当,不合乎习惯等。 (1)重视定理本身的证明。我们知道,定理本身的证明思路具有示范性,典型性,它体现了基本的逻辑推理知识和基本的证明思想的培养,以及规范的书写格式的养成。做到不仅会分析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而且能掌握定理的内容,证明的思想方法,适用范围和表达形式.特别是进入高中学习以后所涉及到的一些新的证题的思想方法,如新教材上的立体几何例题:“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此定理的证明就采用了反证法,那么反证法的证题思想就需要去体会,一般步骤,书写格式,注意要点等.并配以适当的训练,以初步掌握应用反证法证明立体几何题. (2) 提高应用定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常常体现在遇到一个几何题以后,不知从何下手.对于习题,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要干什么(要求的结论是什么),那些条件能满足要求,这样一步一步往前找条件。当然这要根据具体情况,需要多看习题,我反对题海,但必要的练习是不可以缺少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一些帮助!

求高中立体几何例题

立体几何基础题题库(二)(有详细答案)

51.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AB=BC=CD=DA=DB=AC,M、N分别为BC、AD的中点。

求:AM与CN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解析:(1)连接DM,过N作NE‖AM交DM于E,则∠CNE

为AM与CN所成的角。

∵N为AD的中点, NE‖AM省 ∴NE= AM且E为MD的中点。

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 则NC= • = 且ME= MD=

在Rt△MEC中,CE2=ME2+CM2= + =

∴cos∠CNE= ,

又∵∠CNE ∈(0, )

∴异面直线AM与CN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注:1、本题的平移点是N,按定义作出了异面直线中一条的平行线,然后先在△CEN外计算CE、CN、EN长,再回到△CEN中求角。

2、作出的角可能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也可能是它的邻补角,在直观图中无法判定,只有通过解三角形后,根据这个角的余弦的正、负值来判定这个角是锐角(也就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钝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邻补角)。最后作答时,这个角的余弦值必须为正。

52. 如图所示,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BC、AD上的点,已知AB=4,CD=20,EF=7, 。求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的角。

解析:在BD上取一点G,使得 ,连结EG、FG

在ΔBCD中, ,故EG//CD,并且 , 所以,EG=5;

类似地,可证FG//AB,且 ,

故FG=3,

在ΔEFG中,利用余弦定理可得

cos∠FGE= ,

故∠FGE=120°。

另一方面,由前所得EG//CD,FG//AB,所以EG与FG所成的锐角等于AB与CD所成的角,于是AB与CD所成的角等于60°。

53.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A1=c,AB=a,AD=b,且a>b.求AC1与BD所成的角的余弦.

解一:连AC,设AC∩BD=0,则O为AC中点,取C1C的中点F,连OF,则OF‖AC1且OF= AC1,所以∠FOB即为AC1与DB所成的角。

在△FOB中,OB= ,OF= ,BE= ,

由余弦定理得

cos∠OB= =

解二:取AC1中点O1,B1B中点G.在△C1O1G中,∠C1O1G即AC1与DB所成的角。

解三:.延长CD到E,使ED=DC.则ABDE为平行四边形.AE‖BD,所以∠EAC1即为AC1与BD所成的角.连EC1,在△AEC1

中,AE= ,AC1= ,C1E= 由余弦定理,得

cos∠EAC1= = <0

所以∠EAC1为钝角.

根据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AC1与BD所成的角的余弦为

54. 已知AO是平面 的斜线,A是斜足,OB垂直 ,B为垂足,则

直线AB是斜线在平面 内的射影,设AC是 内的任一条直线,

解析:设AO与AB所成角为 ,AB与AC所成角为 ,AO与AC所成角为 ,则有 。在三棱锥S—ABC中,∠SAB=∠SAC=∠ACB= , ,求异面直线SC与AB所成角的大小。(略去了该题的1,2问)

由SA⊥平面ABC知,AC为SC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设异面直线SC与AB所成角为 ,

则 ,

由 得

∴ , ,

∴ , 即异面直线SC与AB所成角为 。

55. 已知平行六面体 的底面ABCD是菱形,且 ,证明 。

(略去了该题的2,3问)

解析: 设 在平面ABCD内射影为H,则CH为 在平面ABCD内的射影,

∴ ,

∴ ,

由题意 , ∴ 。

又 ∵

∴ , 从而CH为 的平分线,

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 ∴

∴ 与BD所成角为 , 即

56.在正四面体ABCD中,E,F分别为BC,AD的中点,求异面直线AE与CF所成角的大小。

解析: 连接BF、EF,易证AD⊥平面BFC, ∴ EF为AE在平面BFC内的射影,

设AE与CF所成角为 ,

∴ ,

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 ,则 ,

显然 EF⊥BC, ∴ ,

∴ , ,

∴ , 即AE∴与CF所成角为 。

57. 三棱柱 ,平面 ⊥平面OAB, ,且 ,求异面直线 与 所成角的大小,(略去了该题的1问)

解析: 在平面 内作 于C ,连 ,

由平面 平面AOB, 知,

AO⊥平面 , ∴ , 又 , ∴ BC⊥平面 ,

∴ 为 在平面 内的射影。

设 与 所成角为 , 与 所成角为 ,

则 ,

由题意易求得 ,

∴ ,

在矩形 中易求得 与 所成角 的余弦值: ,

∴ ,

即 与 所成角为 。

58. 已知异面直线 与 所成的角为 ,P为空间一定点,则过点P且与 , 所成的角均是 的直线有且只有(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解析: 过空间一点P作 ‖ , ‖ ,则由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知: 与 的交角为 ,过P与 , 成等角的直线与 , 亦成等角,设 , 确定平面 , , 交角的平分线为 ,则过 且与 垂直的平面(设为 )内的任一直线 与 , 成等角(证明从略),由上述结论知: 与 , 所成角大于或等于 与 , 所成角 ,这样在 内 的两侧与 , 成 角的直线各有一条,共两条。在 , 相交的另一个角 内,同样可以作过 角平分线且与 垂直的平面 ,由上述结论知, 内任一直线与 , 所成角大于或等于 ,所以 内没有符合要求的直线,因此过P与 , 成 的直线有且只有2条,故选(B)

59.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相交

C.异面 D.以上都有可能

解析:D

60. l1、l2是两条异面直线,直线m1、m2与l1、l2都相交,则m1、m2的位置关系是( )

A.异面或平行 B.相交

C.异面 D.相交或异面

解析:D

61. 在正方体ABCD-A’B’C’D’中,与棱AA’异面的直线共有几条( )

A.4 B.6

C.8 D.10

解析:A

62.在正方体ABCD-A’B’C’D’中12条棱中能组成异面直线的总对数是( )

A.48对 B.24对

C.12对 D.6对

解析:B

棱AA’有4条与之异面,所以,所有棱能组成4×12=48对,但每一对都重复计算一次,共有24对.

63.. 正方体ABCD-A’B’C’D’中,异面直线CD’和BC’所成的角的度数是( )

A.45° B.60°

C.90° D.120°

解析:B

∠AD’C=60°即为异面直线CD’和BC’所成的角的度数为60°

64.异面直线a、b,a⊥b,c与a成30°角,则c与b成角的范围是

( )

A. B.

C. D.

解A.直线c在位置c2时,它与b成角的最大值为90°,直线c在c1位置时,它与b成角的最小值是60°

65..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的各边及对角线长都是1,点M在边AB上运动、点Q在边CD上运动,则P、Q的最短距离为( )

A. B. C. D.

解析:B

当M,N分别为中点时。

因为AB, CD为异面直线,所以M, N的最短距离就是异面直线AB,CD的距离为最短。连接BN,AN则CD⊥BN,CD⊥AN且AN=BN,所以NM⊥AB。同理,连接CM,MD可得MN⊥CD。所以MN为AB,CD的公垂线。因为AN=BN= ,所以在RT△BMN中,MN= 。求异面直线的距离通常利用定义来求,它包括两个步骤:先证一条线段同时与两异面直线相交垂直;再利用数量关系求解。在做综合题时往往大家只重视第二步,而忽略第一步。

66. 空间四边形ABCD中,AD=BC=2,E,F分别是AB,CD的中点,EF=√3,则AD,BC所成的角为( )

A.30° B.60°

C.90° D.120°

解B。 注:考察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范围及求法,需注意的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不能是钝角,而利用平行关系构造可求解的三角形,可能是钝角三角形,望大家注意。同时求角的大小是先证明再求解这一基本过程。

67. 直线a是平面α的斜线,b在平α内,已知a与b成60°的角,且b与a在平α内的射影成45°角时,a与α所成的角是( )

A.45° B.60°

C.90° D.135°

解A

在 内的摄影是C,则 于C, 于B,则 平面ABC。

68. m和n是分别在两个互相垂直的面α、β内的两条直线,α与β交于l,m和n与l既不垂直,也不平行,那么m和n的位置关系是

A.可能垂直,但不可能平行

B.可能平行,但不可能垂直

C.可能垂直,也可能平行

D.既不可能垂直,也不可能平行

解析:这种结构的题目,常常这样处理,先假设某位置关系成立,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若无矛盾,且推理过程可逆,就肯定这个假设;若有矛盾,就否定这个假设。

设m//n,由于m在β外,n在β内,

∴m//β

而α过m与β交于l

∴m//l,这与已知矛盾,

∴m不平行n.

设m⊥n,在β内作直线α⊥l,

∵α⊥β,

∴a⊥α,

∴m⊥a.

又由于n和a共面且相交(若a//n 则n⊥l,与已知矛盾)

∴m⊥β,

∴m⊥l与已知矛盾,

∴m和n不能垂直.

综上所述,应选(D).

69. 如图,ABCD-A1B1C1D1是正方体,E、F分别是AD、DD1的中点,则面EFC1B和面BCC1所成二面角的正切值等于

解析:为了作出二面角E-BC1-C的平面角,需在一个面内取一点,过该点向另一个面引垂线(这是用三垂线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关键步骤)。

从图形特点看,应当过E(或F)作面BCC1的垂线.

解析:过E作EH⊥BC,垂足为H. 过H作HG⊥BC1,垂足为G.连EG.

∵面ABCD⊥面BCC1,而EH⊥BC

∵EH⊥面BEC1,

EG是面BCC1的斜线,HG是斜线EG在面BCC1内的射影.

∵HG⊥BC1,

∴EG⊥BC1,

∴∠EGH是二面角E-BC1-C的平面角。

在Rt△BCC1中:sin∠C1BC=

在Rt△BHG中:sin∠C1BC=

∴HG= (设底面边长为1).

而EH=1,

在Rt△EHG中:tg∠EGH=

∴∠EGH=arctg

故二面角E-BC1-C 等于arctg .

70. 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AC折起,使BD= .则三棱锥D-ABC的体积为

解析:设AC、BD交于O点,则BO⊥AC

且DO⊥AC,在折起后,这个垂直关系不变,因此∠BOD是二面角B-AC-D的平面角.

由于△DOB中三边长已知,所以可求出∠BOD:

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为了求体积,应求出高,这个高实际上是△DOB中,OB边上的高DE,理由是:

∵DE⊥OB

∴DE⊥面ABC.

由cos∠DOB= ,知sin∠DOE=

∴DE=

应选(B)

71. 球面上有三个点A、B、C. A和B,A和C间的球面距离等于大圆周长的 . B和C间的球面距离等于大圆周长的 .如果球的半径是R,那么球心到截面ABC的距离等于

解析:本题考查球面距离的概念及空间想像能力.

如图所示,圆O是球的大圆,且大圆所在平面与面ABC垂直,其中弦EF是过A、B、C的小圆的直径,弦心距OD就是球心O到截面ABC的距离,OE是球的半径,因此,欲求OD,需先求出截面圆ABC的半径.

下一个图是过A、B、C的小圆.AB、AC、CB是每两点之间的直线段.它们的长度要分别在△AOB、△AOC、△COB中求得(O是球心).由于A、B间球面距离是大圆周长的 ,所以∠AOB= ×2π= ,同理∠AOC= ,∠BOC= .

∴|AB|=R, |AC|=R, |BC|= .

在△ABC中,由于AB2+AC2=BC2.

∴∠BAC=90°,BC是小圆ABC的直径.

∴|ED|=

从而|OD|= .

故应选B.

72. 如图,四棱锥P-ABCD中,ABCD是正方形,PA⊥底面ABCD,该图中,互相垂直的面有

A.4对 B.5对 C.6对 D.7对

答案(D)

解析:要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方法,使得计数时不至于产生遗漏

73. ABCD是各条棱长都相等的三棱锥.M是△ABC的垂心,那么AB和DM所成的角等于______

解析:90°连CM交AB于N,连DN,易知N是AB中点,AB⊥CN,AB⊥DN.

74. 已知P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1)求证:MN⊥CD;

(2)若∠PDA=45°,求证MN⊥面PCD.(12分)

解析:

75. 设P、Q是单位正方体AC1的面AA1D1D、面A1B1C1D1的中心。

如图:(1)证明:PQ‖平面AA1B1B;

(2)求线段PQ的长。(12分)

评注:本题提供了两种解法,方法一,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得到“线线平行”,从而证得“线面平行”;方法二,通过三角形的中位线与底边平行得到“线线平行”,从而证得“线面平行”。本题证法较多。

76. 如图,已知 求证a‖l

解析:

77.如图,ABCD为正方形,过A作线段SA⊥面ABCD,又过A作与SC垂直的平面交SB、SC、SD于E、K、H,求证:E、H分别是点A在直线SB和SD上的射影。(12分)

解析:

78.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G为CC1的中点,O为底面ABCD的中心。

求证:A1O⊥平面GBD(14分)

解析:

79. 如图,已知a、b是两条相互垂直的异面直线,其公垂线段AB的长为定值m,定长为n(n>m)的线段PQ的两个端点分别在a、b上移动,M、N分别是AB、PQ的中点。

(1)求证:AB⊥MN;

(2)求证:MN的长是定值(14分)

解析:

80. 已知:平面 与平面 相交于直线a,直线b与 、 都平行,求证:b‖a.

证明:在a上取点P,b和P确定平面 设 与 交于 , 与 交于

∵ b‖ 且b‖

∴ b‖ 且b‖

∴ 与 重合,而 , ,实际上是 、 、a三线重合,

∴ a‖b.

81. 有三个几何事实(a,b表示直线, 表示平面),① a‖b,② a‖ ,③ b‖ .其中,a,b在面 外.

用其中两个事实作为条件,另一个事实作为结论,可以构造几个命题?请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些命题,并判断真伪.正确的给出证明,错误的举出反例.

解析:Ⅰ: a‖b

a‖ b‖

b在 外

Ⅱ:a‖b

b‖ a‖

a在 外

Ⅰ、Ⅱ是同一个命题:两条平行直线都在一个平面外,若其中一条与平面平行,则另一条也与该平面平行.

证明:过a作平面 与 交于

∵ a‖

∵ a‖

而a‖b

∴ b‖ 且b在 外, 在 内

∴ b‖ .

Ⅲ:a‖

a‖b

b‖

命题: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这是错的,如右图

82. 两个平面同时垂直于一条直线,则两个平面平行.

已知:、是两个平面,直线l⊥,l⊥,垂足分别为A、B.

求证:‖思路1:根据判定定理证.

证法1:过l作平面,

∩=AC,∩=BD,

过l作平面,

∩=AE,∩=BF,

l⊥ l⊥AC

l⊥ l⊥BD AC‖BD AC‖,

l、AC、BD共面

同理AE‖,AC∩AE≠,AC,AE ,故‖.

思路2:根据面面平行的定义,用反证法.

证法2:设、有公共点P

则l与P确定平面,

且∩=AP,∩=BP.

l⊥ l⊥AP

l⊥ l⊥BP

l、AP、BP共面,于是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两条直线AP、BP都与l垂直,这是不可能的.

故、不能有公共点,∴ ‖.

83. 已知:a、b是异面直线,a 平面,b 平面,a‖,b‖.

求证:‖.

证法1:在a上任取点P,

显然P∈b.

于是b和点P确定平面.

且与有公共点P

∴ ∩=b′

且b′和a交于P,

∵ b‖,

∴ b‖b′

∴ b′‖

而a‖

这样内相交直线a和b′都平行于

∴ ‖.

证法2:设AB是a、b的公垂线段,

过AB和b作平面,

∩ =b′,

过AB和a作平面,

∩=a′.

a‖ a‖a′

b‖ b‖b′

∴AB⊥a AB⊥a′,AB⊥b AB⊥b′

于是AB⊥且AB⊥,∴ ‖.

84. 已知a、b、c是三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r是三个不重合的平面,下面六个命题:

①a‖c,b‖c a‖b;

②a‖r,b‖r a‖b;

③α‖c,β‖c α‖β;

④α‖r,β‖r α‖β;

⑤a‖c,α‖c a‖α;

⑥a‖r,α‖r a‖α.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 )

(A) ①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⑤⑥

解析:由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可知命题①正确;若两条不重合的直线同平行于一个平面,它们可能平行,也可能异面还可能相交,因此命题②错误;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命题③错误;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不重合的平面一定平行,命题④正确;若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分别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或同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或平行,或直线在该平面内,因此命题⑤、⑥都是错的,答案选A.

85. 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M、N分别是A1B1,AB的中点,P点在线段B1C上,则NP与平面AMC1的位置关系是 ( )

(A) 垂直

(B) 平行

(C) 相交但不垂直

(D) 要依P点的位置而定

解析:由题设知B1M‖AN且B1M=AN,

四边形ANB1M是平行四边形,

故B1N‖AM,B1N‖AMC1平面.

又C1M‖CN,得CN‖平面AMC1,则平面B1NC‖AMC1,NP 平面B1NC,

∴ NP‖平面AMC1.

答案选B.

86. 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棱长为a.

(1) 求证:平面A1BD‖平面B1D1C;

(2) 求平面A1BD和平面B1D1C的距离.

证明:(1)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 BB1平行且等于DD1,

∴ 四边形BB1D1D是平行四边形,

∴ BD‖B1D1,

∴ BD‖平面B1D1C.

同理 A1B‖平面B1D1C,

又A1B∩BD=B,

∴ 平面A1BD‖平面B1D1C

解:(2) 连AC1交平面A1BD于M,交平面B1D1C于N.

AC是AC1在平面AC上的射影,又AC⊥BD,

∴ AC1⊥BD,

同理可证,AC1⊥A1B,

∴ AC1⊥平面A1BD,即MN⊥平面A1BD,

同理可证MN⊥平面B1D1C.

∴ MN的长是平面A1BD到平面B1D1C的距离,

设AC、BD交于E,则平面A1BD与平面A1C交于直线A1E.

∵ M∈平面A1BD,M∈AC1 平面A1C,

∴ M∈A1E.

同理N∈CF.

在矩形AA1C1C中,见图9-21(2),由平面几何知识得

∴ .

评述:当空间图形较为复杂时,可以分解图形,把其中的平面图形折出分析,利于清楚地观察出平面上各种线面的位置关系.证明面面平行,主要是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出两条与另一个平面平行的相交直线,或者使用反证法.

87. 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底面边长为8,对角线B1C=10,D为AC的中点.

(1) 求证AB1‖平面C1BD;

(2) 求直线AB1到平面C1BD的距离.

证明:(1) 设B1C∩BC1=O.

连DO,则O是B1C的中点.

在△ACB1中,D是AC中点,O是B1C中点.

∴ DO‖AB1,

又DO 平面C1BD,AB1 平面C1BD,

∴ AB1‖平面C1BD.

解:(2) 由于三棱柱ABC-A1B1C1是正三棱柱,D是AC中点,

∴ BD⊥AC,且BD⊥CC1,

∴ BD⊥平面AC1,

平面C1BD⊥平面AC1,C1D是交线.

在平面AC1内作AH⊥C1D,垂足是H,

∴ AH⊥平面C1BD,

又AB1‖平面C1BD,故AH的长是直线AB1到平面C1BD的距离.

由BC=8,B1C=10,得CC1=6,

在Rt△C1DC中,DC=4,CC1=6,

在Rt△DAH中,∠ADH=∠C1DC

∴ .

即AB1到平面C1BD的距离是 .

评述:证明线面平行的关键是在平面内找出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如本题的DO.本题的第(2)问,实质上进行了“平移变换”,利用AB1‖平面C1BD,把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变换为求点A到平面的距离.

88. 已知:直线a‖平面 .求证:经过a和平面 平行的平面有且仅有一个.

证:过a作平面与 交于 ,在 内作直线 与 相交,在a上任取一点P,在 和P确定的平面内,过P作b‖ .b在 外, 在 内,

∴ b‖

而a‖

∴ a,b确定的平面 过a且平行于 .

∵ 过a,b的平面只有一个,

∴ 过a平行于平面 的平面也只有一个

89. 已知平面 、 、 、 .其中 ∩ =l, ∩ =a, ∩ = ,a‖ , ∩ =b, ∩ = ,b‖

上述条件能否保证有 ‖ ?若能,给出证明,若不能给出一个反例,并添加适当的条件,保证有 ‖ .

不足以保证 ‖ .

如右图.

如果添加条件a与b是相交直线,那么 ‖ .

证明如下:

a‖ a‖

b‖ b‖

∵ a,b是 内两条相交直线,

∴ ‖ .

90. 三个平面两两相交得三条直线,求证:这三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或两两平行.

已知:平面α∩平面β=a,平面β∩平面γ=b,平面γ∩平面α=c.

求证:a、b、c相交于同一点,或a‖b‖c.

证明:∵α∩β=a,β∩γ=b

∴a、b β

∴a、b相交或a‖b.

(1)a、b相交时,不妨设a∩b=P,即P∈a,P∈b

而a、b β,a α

∴P∈β,P∈α,故P为α和β的公共点

又∵α∩γ=c

由公理2知P∈c

∴a、b、c都经过点P,即a、b、c三线共点.

(2)当a‖b时

∵α∩γ=c且a α,a γ

∴a‖c且a‖b

∴a‖b‖c

故a、b、c两两平行.

由此可知a、b、c相交于一点或两两平行.

说明:此结论常常作为定理使用,在判断问题中经常被使用.

91.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在AB1上,F在BD上,且B1E=BF.

求证:EF‖平面BB1C1C.

证法一:连AF延长交BC于M,连结B1M.

∵AD‖BC

∴△AFD∽△MFB

又∵BD=B1A,B1E=BF

∴DF=AE

∴EF‖B1M,B1M 平面BB1C1C

∴EF‖平面BB1C1C.

证法二:作FH‖AD交AB于H,连结HE

∵AD‖BC

∴FH‖BC,BC BB1C1C

∴FH‖平面BB1C1C

由FH‖AD可得

又BF=B1E,BD=AB1

∴EH‖B1B,B1B 平面BB1C1C

∴EH‖平面BB1C1C,

EH∩FH=H

∴平面FHE‖平面BB1C1C

EF 平面FHE

∴EF‖平面BB1C1C

说明:证法一用了证线面平行,先证线线平行.证法二则是证线面平行,先证面面平行,然后说明直线在其中一个平面内.

92. 已知:平面α‖平面β,线段AB分别交α、β于点M、N;线段AD分别交α、β于点C、D;线段BF分别交α、β于点F、E,且AM=m,BN=n,MN=p,△FMC面积=(m+p)(n+p),求:END的面积.

解析:如图,面AND分别交α、β于MC,ND,因为α‖β,

故MC‖ND,同理MF‖NE,得

∠FMC=∠END,

∴ND∶MC=(m+p):m和EN∶FM=n∶(n+p)

S△END∶S△FMC=

得S△END= ×S△FMC

= •(m+p)(n+p)= (m+p)2

∴△END的面积为 (m+p)2平方单位.

93.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N在BD上,点M在B1C上,并且CM=DN.

求证:MN‖平面AA1B1B.

解析:本题是把证“线面平行”转化为证“线线平行”,即在平面ABB1A1内找一条直线与MN平行,除上面的证法外,还可以连CN并延长交直线BA于点P,连B1P,就是所找直线,然后再设法证明MN‖B1P.

分析二:要证“线面平行”也可转化为证“面面平行”,因此,本题也可设法过MN作一个平面,使此平面与平面ABB1A1平行,从而证得MN‖平面ABB1A1.

94. 已知E,F分别是正方形ABCD边AD,AB的中点,EF交AC于M,GC垂直于ABCD所在平面.

(1)求证:EF⊥平面GMC.

(2)若AB=4,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解析:第1小题,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常用的方法是判定定理;第2小题,如果用定义来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因为体现距离的垂线段无法直观地画出,因此,常常将这样的问题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问题.

解:

(1)连结BD交AC于O,

∵E,F是正方形ABCD边AD,AB的中点,AC⊥BD,

∴EF⊥AC.

∵AC∩GC=C,

∴EF⊥平面GMC.

(2)可证BD‖平面EFG,由例题2,正方形中心O到平面EFG

95. 已知:ABCD是矩形,SA⊥平面ABCD,E是SC上一点.

求证:BE不可能垂直于平面SCD.

解析:用到反证法,假设BE⊥平面SCD,

∵ AB‖CD;∴AB⊥BE.

∴ AB⊥SB,这与Rt△SAB中∠SBA为锐角矛盾.

∴ BE不可能垂直于平面SCD.

96. 已知PA,PB,PC与平面α所成的角分别为60°,45°,30°,PO⊥平面α,O为垂足,又斜足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BC=10cm,求PO的长.

解析:

97. 已知:如图,AS⊥平面SBC,SO⊥平面ABC于O,

求证:AO⊥BC.

解析:连结AO,证明BC⊥平面ASO.

98. 已知ABCD是矩形,SA⊥平面ABCD,M、N分别是SC、AB的中点.

求证:MN⊥AB.

解析:连结MB、MA,证明MB=MA.

99. 已知:如图,平面∩平面=直线l,A∈ ,AB⊥,B∈,BC⊥,C∈,求证:AC⊥l.

证明:∵ AB⊥,l

∴ l⊥AB

∵ BC⊥,l

∴ l⊥BC

∵ AB∩BC=B

∴ l⊥平面ABC

∵ AC 平面ABC

∴ l⊥AC

100. 已知:如图,P是∠BAC所在平面外一点,PD⊥AB,D为垂足,PE⊥AC,E为垂足,在平面BAC内过D作DF⊥AB,过E作EF⊥AC,使得EF∩DF=F.连结PF,求证:PF⊥平面BAC.

证明:∵PD⊥AB,DF⊥AB,PD DF=D

∴AB⊥平面PDF

∵PF 平面PDF

∴ AB⊥PF

同理,AC⊥PF

∵ PF⊥AB,PF⊥AC,BA AC=A

∴ PF⊥平面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