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智能最近在AI行业有取得什么成绩?(人工智能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
人工智能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
人工智能是2113近年来引起人们很5261大兴趣的一个领域:它的研究目标4102是用机器,通常为电子仪器、电1653脑等,尽可能地模拟人的精神活动,并且争取在这些方面最终改善并超出人的能力;其研究领域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例如,自动定理证明、推理、模式识别、专家知识系统、智能机器人、学习、博彩、自然语言理解等等。
模式识别可能是人工智能这门学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简单来说,模式识别就是让电脑能够认识它周围的事物,使我们与电脑的交流更加自然与方便。它包括文字识别(读)、语音识别(听)、语音合成(说)、自然语言理解与电脑图形识别。现在的电脑可以说是又耸又哑,而且还是个瞎子,如果模式识别技术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并应用于电脑,那我们就能够很自然地与电脑进行交流,开也不需要记那些英文的命令就可以立接向电脑下命令。这也为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它能使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流。
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当中最有趣的应该就是机器人了其实机器人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各种外型的智能机器人,还包括一些用于工业生产的、用于代替人类劳动的机器人、现在的机器人技术在制造只有某一种功能的机器人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研制一种多功能、人性化的智能机器人,还需要不少时间。到了那时,我们在科幻片中看到的人类与机器人的矛盾不知会不会成为现实。专家系统具有一定的商业特性、它先把某一种行业(譬如医学、法律等等)的主要知识都输入到电脑的系统知识库里,再由设计者根据这些知识之间的特有关系和职业人员的经验,设计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这个行业知识的查询、建议等服务,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具有自动推理、学习的能力。专家系统经常应用于各种商业用途,例如企业内部的客户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我们在世面上可以看见的医学顾问、法津顾问等软件。
除此之外,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能找到人工智能的影子。
百度2018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哪些进展?
7月4日,百度AI开发者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上,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公布了百度一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进展。
李彦宏介绍,从去年11月份百度世界大会到现在,仅仅过了半年多的时间,基于百度大脑的语音能力调用次数增长了94%,视觉能力的日调用量增长了416%,自然语言处理的日调用次数增长了180%,视觉中的人脸识别技术,调用次数上涨了近8倍。
李彦宏指出,“用脑量”正在成为行业智能化的关键指标,这些显著的增长也仅仅是开始。随着技术的开源和开放,人工智能正在渗透到经济社会毛细血管中。
当天,百度还宣布推出了百度大脑3.0。
百度高级副总裁王海峰称,目前百度大脑每天的调用次数超过了4000亿次,百度大脑3.0最大的优势是多模态深度语义理解包含视觉、语音、自然语言、数据语义以及多元语义等。多模态深度语义理解不仅能够让机器听清、看清,还能够深入理解语音背后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支撑各种应用。
王海峰提到,百度大脑1.0完成了基础能力的搭建和新技术的初步开放,对外开放20多种能力,2017年的百度大脑2.0已形成完整体系,开放60多种能力。而最新的百度大脑3.0已开放110多项能力,AI技术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百度还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昆仑",其中包含训练芯片昆仑818-300,推理芯片昆仑818-100。
李彦宏称,“昆仑”是中国第一款云端全功能AI(人工智能)芯片,也是目前为止业内设计算力最高的AI芯片。它的运算能力比最新基于FPGA的AI加速器,性能提升了近30倍。
在现场,李彦宏通过视频展示了百度在自然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技术应用上取得的最新成果。
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召开前,不少与会者都接到了来自百度智能客服的电话。百度智能语音客服可以在电话中解答参会者关于交通、餐饮、会议嘉宾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人类经过几十万年进化完善的语言能力,正在越来越逼真地被机器所模仿。在这背后,是这些年来AI技术的持续大规模投入。”李彦宏称,对话式AI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机交互方式,重构工作和生活。这种能力不仅催生了智能音箱这样的新产品,也给一些服务性行业带来全新的变化。
在视觉识别应用方面,百度正在尝试用相关技术提升生产服务行业的工作效率。据介绍,在过去一年内地板制造商圣象引入了百度的AI辅助系统,实现了地板制造业分拣流程自动化。过去地板分拣完全依靠人的肉眼识别,使用了AI辅助系统之后,就把工人从需要脑力判断的重复、低效、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中国科学家在人工智能研究上基础取得的哪些重要成果?
中国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紧随美国,是全球推进人工智能最积极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也是全世界最大规模建设视频监控的国家,行业里除了像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东方网力等企业在做人工智能相关的研发外,还有IT互联网背景的人工智能企业跨界过来做相关的视频应用,相关的科技人才也顺着这种跨界路径转移了过来,作为一个科学人才,吴惟心的经历就是如此。
东方网力首席科学家 吴惟心
人工智能发展下的科技人才团队构建
吴惟心拥有从硬件企业到互联网企业,再到创业公司,再被亚马逊收购到产品上线并在全世界应用的经历。这一经历给吴惟心的启示就是,一个专业人才除了在专业技术方面有深入的理解和积累外,还需要有纵深行业的应用背景。
吴惟心选择了这样一条职业发展道路,根本原因是他看到了产业的发展趋势。即任何成熟的技术,先是以一个单一的技术呈现,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成熟的技术集成度会越来越高,然后集成在某一个行业里应用。当几个单项技术或产品整体成熟后,加上人工智能的技术进行整合集成应用,这是计算的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当中国视频监控应用的高热度与人工智能的热度形成碰撞和融合,相关的优秀科技人才也在顺着这个产业的热点去寻找自身的价值点,并与安防产业结合,进而推动产业的发展,这会成就一批人工智能科学家,也会成就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所以,观察安防业界的几家领军企业,都在加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以及人才团队的构建,例如由东方网力与商汤科技合资成立的深网视界,以及由东方网力作为LP发起建立的万象人工智能研究院。
软件、硬件、数据、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几个关键维度,安防企业在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的研发、产品的研发,行业应用的研发方面都需要着力,而且这三个方面都与人工智能科技人才的培养积累直接相关。
吴惟心认为,应用科学家一方面要具有人工智能的技术,包括对数据、建模、软件、硬件等的理解和积累;另外要经历包括检测、跟踪、分类等在多个项目上的历练,这就是基础项目研发所需要的积累。这些人主要负责获取最好的训练数据,并且把给定的训练数据用到最好,达到最好的效果。基础技术研发还包括对软件训练框架的选择、选取、修改,对数据的把握、估计。
另一方面是对产品的研发,就是技术成果的转化。拿到这个模型做成好的服务,产品以某种方式提供服务或行业应用,把结构化服务等整合到一起,形成好的解决方案。
科学家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价值
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当全球各个国家不同的科学家在不同的维度、节点上去研究、创新和突破,再把全球科学家的智慧成果结合起来,就可能推动一次产业革命。但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的落地,是需要合适的土壤的,哪里的土壤最好,最适合他们去做这些事情,他们就会去哪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随着中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例如安防行业的发展,尤其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加快了吸引国内、国际的优秀科技人才加入的节奏。这些科学家对于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会有哪些核心的作用,或者会带来哪些最核心的价值?
吴惟心表示现在最需要的是应用科学家,应用科学家与传统的科学家是不一样。因为除了机器学习理论、深度学习的理论、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科学家还需要懂得GPU架构、计算架构、互联网通信,需要知道怎么把服务提供出去。这些能帮助上下游数据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来打造完整的AI产品和服务,这是现在的应用科学家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
科学家在企业发展中有哪些价值?个人经历让吴惟心看到了几个阶段,就是从0到0.1,从0.1到1,以及从1到100的三个发展阶段。这是研究本身,研究与产业接合,产业的发展三个典型阶段。科学家在这三个阶段,都有可能发挥很强的推动和引导作用(阶段性的)。就美国来看,科学家在高校里基本上做的就是从0到0.1的事,从0.1到1是很多创业公司做的事,这在硅谷比较明显。
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科学家主要在0到0.1,以及0.1到1层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1到100环节,科学家起到的是一个研究,整合以及质量监督的作用。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科学家应该也要在这三个环节上起到重要作用。
万象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目标:做好积累,支持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今年3月,由东方网力拟作为LP之一发起建立的万象人工智能研究院宣布成立。作为万象人工智能研究院第一批研究员的吴惟心表示,在微观上,研究院就是做人才的积累,以及经验、数据的积累,可以给科学家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条件,先去解决我们首先看到的问题,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人才的积累。通过解决问题,也实现了经验的积累,中间还有数据的积累,硬件与软件在这过程中也会积累起来。
在宏观上,研究院如果做得比较好,也可以支持和帮助其他需要转型的企业。人工智能本质上它并不局限于某一个行业,而是一种通用技术,这就决定了研究院要保持它的活力,需要有足够的合适的问题来让它来解决,以及怎样去解决。如果让它局限于某一个行业,有可能做研究的人员就没有足够的问题去解决,而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又没有办法去做。
当然,从发展趋势上看,东方网力将不仅是一家安防企业,它对人工智能的期待有它更大的目标,这也是万象人工智能研究院和相关科学家要努力的目标。
人工智能在近20年取得最大进步有那些
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IBM公司“深蓝”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更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完美表现。
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50多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如果希望做出一台能够思考的机器,那就必须知道什么是思考,更进一步讲就是什么是智慧。什么样的机器才是智慧的呢?科学家已经作出了汽车,火车,飞机,收音机等等,它们模仿我们身体器官的功能,但是能不能模仿人类大脑的功能呢?到目前为止,我们也仅仅知道这个装在我们天灵盖里面的东西是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器官,我们对这个东西知之甚少,模仿它或许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了。
当计算机出现后,人类开始真正有了一个可以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在以后的岁月中,无数科学家为这个目标努力着。如今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几个科学家的专利了,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学的计算机系都有人在研究这门学科,学习计算机的大学生也必须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如今计算机似乎已经变得十分聪明了。例如,1997年5月,IBM公司研制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KASPAROV)。大家或许不会注意到,在一些地方计算机帮助人进行其它原来只属于人类的工作,计算机以它的高速和准确为人类发挥着它的作用。人工智能始终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学科,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其它计算机软件都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进展而得以存在。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