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迎接春节,提升国民自信!你认为风俗文化和素质教育有什么关联? 传统节日与文化自信

迎接春节,提升国民自信!你认为风俗文化和素质教育有什么关联?传统节日与文化自信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春节文化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肇始自民国。

但民国时期,曾有人主张并实施取消春节,但最终未能实现废除。

1400多年前的春节:来自南朝人宗懔: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300多年前的过年,来自清代孔尚任: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100多年前的春节,来自丰子恺: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

2019年的春节,来自北京某高三同学:家里人都回来了,全家人围一大桌子吃吃吃,看春晚,收压岁钱,在群里抢红包,发微信拜年,半夜12点煮饺子,没放花炮……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春节习俗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会因时而变,有些习俗如放鞭炮等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逐渐淡出。

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如何利用春节对孩子进行“年俗文化” 教育

春节越来越近了,孩子们也都进入了期末考试阶段,眼看着就要放寒假了。在南方大部分省份,由于“世纪寒流”的到来,不少地方都提前放假。在近二十天的寒假中,除了学校安排适当的作业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接受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时间充裕,更何况中间还穿插着一个传统的节日,正是对孩子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时机。

中国的“年俗文化”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贴对联、剪窗花、走亲访友、拜年看望长辈等。这些活动中都含有浓郁的文化色彩,有的还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在过年时,要记得教给孩子,把民俗文化传承下去,让“年俗文化”发扬光大,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一年四季在于春,春天播下的种子,秋天就有希望。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利用这个时机,灌输理想和信念教育,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春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不但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还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希望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成为现实,贴年画时不妨从这个方面,与孩子作一次交流。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随着空气质量下降,减少爆竹燃放量成了大家的共识,我们的家长不妨从绿色环保这个角度,与孩子进行一次交谈,谈环保的重要性,谈环保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提高孩子的绿色环保意识,共同维护好我们生存的空间。

年俗文化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内涵,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围坐在一起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除夕夜的团圆饭,中国老百姓看的特重,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与家人在一起吃个团圆饭,以求圆圆满满。在这个环节中,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亲情的重要,特别是“留守儿童”,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拜年是年俗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尊老爱幼的具体表现。

如何在青少年中开展这些“年俗文化”教育,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校和家庭都要紧密配合,利用好春节教育的契机,对孩子进行传统教育。学校可安排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让孩子们学会剪福、春,双喜、扎灯笼、写对联等。家长也要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要孩子们尊重老人、孝敬长辈,把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及年俗文化,一代一代地传统下去。

近年来,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一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近年来,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一下两种不同的观点。写回答有奖励

近年来,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一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你赞同哪一种?要理由!

观点一: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应该保护。

观点2:时过境迁,某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被淘汰也很正常。

急急急,今天答得多分。我在线等

写回答有奖励 共3个回答

天涯肆

LV.1

去关注TA

赞同第一个观点,时代在发展,人们生活脚步在加快,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好处,国门打开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西方的文化,我们越来越兴过西方的节日,却忽略掉了本国的一些传统的节日,这是不是有点崇洋媚外,这都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如果我们不保护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势必有一天这些都会消逝,那么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只是一句空谈,没有了实质性的意义了。如今许多的民俗文化正在一天天的消逝,这不能不说是令人痛惜的

社交礼仪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因为,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1、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较为普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2、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3、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4、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社交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礼仪》课应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这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5、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让文明之花在我们校园遍地开放。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由此可见,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