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什么是创新
国务院为什么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政府大力提倡“双创”,即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和大众这两个词,说明政府要把创新和创业在民间普及化。经常说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在我看来,其实都是消费,比如其他国家地区消费我们出口过去的产品和服务,本质上就是消费,但是这叫出口,国内的消费,才叫“消费”。
至于投资,其实也是变相的消费或带动消费。比如某企业投资一个项目,首先要搞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如果项目可行,接下来要进行初步设计,这就要消费一些研究院的服务,研究院有了生意,接下来要征地,一些拆迁户拿到了补偿款,往往会去消费,这就拉动了经济。
上面说了这么多,和大众创业有什么关系?首先创业需要资金,资金从哪里来?投资、贷款、亲朋好友集资等等,无论那种方式,只要创业就需要花钱。
而创业无非就两种结果:成功OR失败。
成功了皆大欢喜,解决了自己问题的同时也一并为国家解决了就业问题,为维稳做出了贡献。如果你经营有道,做大做强,把公司做成了中国乃至世界500强,那你为中国经济的贡献就更大了。
失败了,对你而言肯定很糟糕,但是对国家而言,还是很不错的,因为大众创业即使失败了,也落得大众消费,增加了内需。所以,对于政府而言,大众创业就变成了大众消费。
政府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当下中国相对糟糕的经济而言,是极为有利的。大众创业暗合我国经济增长的两架马车:投资和消费。说起消费,不由让人想起当年为了增加消费,就是所谓扩大内需,政府把医疗、教育、房地产市场化,逼着大家拿钱消费,构建了网络上称之为“新三座大山”民众负担。今天,逼着大家消费一时难以找到新项目,于是呼吁大家都去创业,而创业,背后的隐秘逻辑就是消费。
创业成功好处多多,有为什么说大众创业背后的隐秘逻辑其实是消费呢?道理很简单,创业成功率很低。纵观近代资本主义历史,基本都是比较推崇创业的,但是创业成功率统计下来基本都不高,一般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相对高一点,而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创业成功率非常的低。
在政府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份文件里说“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每年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数量较大,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潜力巨大,但就业总量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凸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使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各类市场创业主体“如鱼得水”,通过创业增加收入,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这样良好的愿望当然很好,我也希望能实现,但是实现这个有一个前提,如何切实提高创业成功率,仅靠市场,靠简政放权等肯定是不够的。
我国为什么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2015年3月5日,李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
人是创业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业创新关键是要发挥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智慧,把“人”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必须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权益、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吸引和激励更多人投身创新创业,让人们在创业创新中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也实现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
当前,支持中国向技术前沿发展的科技和人才基础仍然薄弱,增加创新机会、强化创新动力、端正创新行为的适宜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尚待形成。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创造关键在人。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制定促进科研人员流动政策,改革科技评价、职称评定和国家奖励制度,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引进国外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发明创造,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
我国为什么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前几年流行一个名词“中国制造”,现在需要转换一下角度“中国创造”。
创业,并不专指创立一家互联网IT公司,摆地摊售卖袜子、书籍也算,讲的是自食其力,靠自己来追求完善家庭及自身的幸福生活。
创新,就举小说为例,毕竟是文化产业链,原创度极低,跟风抄袭风气严重,虽然赚到部分钱,但下本书咋办哩,自己水平不提升,一书火一书扑,不大好哩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原因
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前进;万众创业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