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型企业如何开展现场管理? 精益生产生产管理
如何开展精益生产之现场管理
精益生产的现场管理是将管理者的领导力、现场目视化管理、标准化作业、问题解决和沟通等5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现场管理的高效率和有效性。
1、现场的5S和目视化管理是现场管理的基础。5S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简单的说就是要保持现场有序,现场只有有用的物品并且放在最佳的位置,现场干净整洁,员工有好的习惯。目视化管理是将重要的信息显现化,让问题和异常一目了然;同时要对问题和异常进行管理。
2、标准化作业对质量和产量提供的保证。通过标准化作业,建立起最佳的操作方法,使得操作更加有效,同时减少差异;标准化操作也为持续改进提供的前提。精益生产主要创始人大野耐一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改进”。
3、生产中难免会出现异常和问题。解决问题要有效,否则问题还会反复发生。解决问题的工具很多,比如5WHY,8D,6Sigma,鱼骨图,柏拉图等;通过结构化的问题解决流程,将问题从根源上解决,避免问题再次发生。可以建立起跨部门的问题解决小组来解决问题,同时定义问题升级机制,让管理层参与。
4、要和员工建立起畅通的沟通途径。比如,班前会议上让员工发言,建立合理化建立制度,创造管理层和员工沟通的机会。让员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才能,同时也更加理解管理层的目标和期望。
5、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现场管理者的领导力。管理者要多去生产现场,了解员工的想法、问题,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进行改善,都从现场的实际出发。管理者要有现地现物现实的三现精神。另外,现场管理要注重业绩管理,包括交付、效率、质量、报废、安全等;要把这些指标和员工的日常活动的每个操作细节的关系进行梳理。
精益生产如何在生产企业管理开展实施?
选择要改进的关键流程 精益生产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强调持续的改进。首先应该先选择关键的流程,力争把它建立成一条样板线。要有重点,要先把企业的关键流程进行改进,关键流程改进好了,可以拉动企业的生产,也可以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效益,这也是企业管理者最希望看到的。
画出价值流程图 价值流程图是一种用来描述物流和信息流的方法。在绘制完目前状态的价值流程图后,可以描绘出一个精益远景图(Future Lean Vision)。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图标用来表示连续的流程,各种类型的拉动系统,均衡生产以及缩短工装更换时间,生产周期被细分为增值时间和非增值时间。
开展持续改进研讨会 精益远景图必须付诸实施,否则规划得再巧妙的图表也只是废纸一张。实施计划中包括什么(What),什么时候(When)和谁来负责(Who),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设立评审节点。这样,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全员生产性维护系统中。在价值流程图、精益远景图的指导下,流程上的各个独立的改善项目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使员工十分明确实施该项目的意义。持续改进生产流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现象;消除零件不必要的移动;消灭库存;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消除停机时间;提高劳动利用率。
营造企业文化 虽然在车间现场发生的显着改进,能引发随后一系列企业文化变革,但是如果想当然地认为由于车间平面布置和生产操作方式上的改进,就能自动建立和推进积极的文化改变,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文化的变革要比生产现场的改进难度更大,两者都是必须完成并且是相辅相成的。许多项目的实施经验证明,项目成功的关键是公司领导要身体力行地把生产方式的改善和企业文化的演变结合起来。 传统企业向精益化生产方向转变,不是单纯地采用相应的"看板"工具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就可以完成,而必须使全体员工的理念发生改变。精益化生产之所以产生于日本,而不是诞生在美国,其原因也正因为两国的企业文化有相当大的不同。
推广到整个企业 精益生产利用各种工业工程技术来消除浪费,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而不只是个别或几个工序。所以,样板线的成功要推广到整个企业,使操作工序缩短,推动式生产系统被以顾客为导向的拉动式生产系统所替代。
企业现场如何如何应用精益生产管理技术?
精益生产的实施就如同管理一样,没有一套能够供所有企业实施,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以及企业文化,所谓对症下药,企业实施精益生产也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精益生产现场管理有哪些技术应用呢?
(一)“看板”生产制
在精益生产的JIT生产体系中看板是制止过量生产,传递生产与物流搬运指示信息,管理控制在制品(物料)的管理与改善工具。
看板生产制在现场的推行应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①建立“拉动式”的生产物流体系;②在整个工艺流程中规划“看板”的传递方式与存储区域;③在制品(毛坯或零部件)的存储要有明确的区域与量化标准;④严格遵守生产与物流搬运指示信息由看板传递的运行规则;⑤要配置相应的看板传递、存放的道具。
看板既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也是对在制品(毛坯或零部件)管理的工具。其发行数量体现了对在制品(毛坯或零部件)存储量的控制,递减发行数量的改善活动实质体现为降低在制品(毛坯或零部件)存储量的改善活动。
工序间在制品的存储量分别由:后工序需求量、生产批量、生产周期、生产保证周期等多因素决定。外制零部件(毛坯)的存储量分别由:生产需求量、订货周期、供货周期、供应保障周期等多因素决定。降低在制品(毛坯或零部件)存储量的改善活动要从上述各因素的改善活动入手,如果盲目的减少数量会使看板不是改善的“利器”反而会成为“凶器”。
(二)小批量生产
批量生产的经济曲线说明:产量越大、产量增长率越高,产品成本越低、降低生产成本速度越快。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或在需要大于供给时期已得到证实,特别是美国汽车业早期采用的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来降低产品成本的方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的成熟,市场的需求频繁变化,这就使“尽量扩大生产批量,以求得数量效益”的生产方式变得不适用。
在精益生产中为适应“多品种、少批量、短交期”的市场需求,生产系统追求柔性与快速反应能力;普遍采用“多频次,少批量、混线”的生产与搬运作业。在此情况下,势必造成换产频繁,制造成本提高;但在必须采取这种作业方式条件下,缩小生产批量的改善着眼点势必集中在解决快速换产、缩短换产时间的改善活动上。
(三)缩短生产周期
为达到降低在制品的存储量与快速对应市场需求的目标,缩短制造系统的反应周期至关重要。在制造系统中包括三个过程周期,即生产信息处理周期、生产周期、销售物流周期。缩短生产信息处理周期的改善活动,可以采用“看板”或ERP系统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将得到良好的效果。缩短销售物流周期的改善活动,随着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将有所改善,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生产周期的长短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各工序生产能力与生产作业、物流搬运的组织形式。提升生产能力的改善活动,大部分与技术改造工作密切相关,要求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负担较重。生产作业、物流搬运组织形式的改善活动,是对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资金投入很低适于企业的推行。
(四)“均衡化”生产(计划)组织
针对市场需求的不均衡,销售需求计划也无法实现均衡。如果单纯的追求市场的不均衡与及时需求而采用成品大量库存作为协调,会造成库存成本的上升与产品滞销的风险,只会降低利润率。反之片面的追求成品与在制品的降低,减少产品滞销的风险,使生产计划完全执行销售计划;造成个性化生产频繁、失去批量经济性,也会增加管理成本使制造成本上升。因此,在成本竞争日趋激烈的状态下,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不可只局限于自身内部而是要扩展到整条供应链的管理。作为供应链中的一个“结点”企业为降低采购成本,其中一种方法是在加强自身市场预测能力与设定合理成品、零部件(毛坯)存储的条件下,引入“均衡生产”的理念对自己生产组织与几级供货企业的供货规则进行改善活动,实施供应链管理,协助前工序降低制造成本,达到降低本工序采购成本的目的。
在决定前工序在制品存储量的各项因素中,后工序日需求量波动越大、物流搬运越不频繁等速;造成前工序为保证其需求量与供货周期,在制品的存储量过大;人、设备等资源的配置越不均衡,制造成本越高。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出发,前、后工序应是一种互利合作、双赢的经营战略。这就要求,后工序向前工序提出的供货(生产)需求计划要进行整合改善活动。其关键是要求后工序在生产周期内向前工序提出的产品需求达到恒定与领取的频繁等速,实现品种与数量的均衡;前工序按后工序的要求准时、匀速的生产产品。这就要求①后工序向前工序提出“均衡”的生产需求计划,,即按制定的零部件(毛坯)的领取搬运物流规则(供货批量、供货周期、供货时机、存储规模、存储方式等)均衡组织物流供应;同时对需求零部件(毛坯)的生产消耗也要实现“批量”均衡;即按制定的生产管理规则(换产频次、生产批量、生产周期等)均衡组织生产。②前工序按后工序需求的供货规则,按制定的生产管理规则(生产时机、生产批量、生产周期等)均衡组织生产;同时,对本工序零部件(毛坯)需求的供应可采用后工序对自身的供应物流规则。
以上只是精益生产的部分技术应用,当然还有很多应用需要大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去提炼,精益生产对现场不良问题的改善有着明显的作用,零缺陷的实现是精益生产的最终目标。
在生产型企业中如何做现场好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要点 精细化管理的4个意识、2大原则、5个实施要点。
1、精细化管理的4个意识
细节意识; 服务意识; 规则意识; 系统意识。
2、精细化管理的2大原则
立足专业; 科学量化。
3、精细化管理的5个实施要点
基于归核化经营和区隔化市场的战略分解;
以流程优化和岗位明晰为重点的规则整合;
立足于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的内部市场化;
满足数据化管理和管理固化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