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

欧洲的房顶漂亮,大部分是石结构,但是很少看到开石矿,烧瓦窖的遗址,为什么?

欧洲的房顶漂亮,大部分是石结构,但是很少看到开石矿,烧瓦窖的遗址,为什么?

欧洲的乌金石是不是好少啦?

乌金石的主要产地在中国,欧洲是很少啦。

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

中国古建筑主要依靠王宫,都城。石料开采,运输都很困难,建筑周期很长!

没有特殊要求很少会采用石料。

欧洲古代城堡主要作用首先是军事防御,在当时来说石料是最好的建筑材料,相对来说在欧洲石料开采也比较方便。另外欧洲的建筑周期可以很长,延续百年都可能。

为什么西方的古代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中国的以木结构为主

最主要的一点,欧洲一直处于教会的漫长统治下,其间没有政权的频繁更迭,而且他是神权至

上,所以欧洲可以花几百年劳民伤财给上帝建立一个教堂,我去欧洲玩的时候看教堂动不动就

是动用一个国家全部国力用一百几百年建的,中国皇权至上,最浩大的工程一般也就是给皇帝

建陵墓,皇帝能活几年?所以中国的建筑一般没有欧洲的雄伟,但是像长城这种具有军事意义

的,历代皇都会修理加固,所以最后规模会如此雄伟 。

有人说:“中国古建筑不如欧洲高大宏伟,是因为木结构不如石头坚硬。说白了,中国古人没

有欧洲人那样的技术。”

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不是中国人想不到用石头,而是有文化的原因。中国木结构的古

建筑,究竟代表了什么传统文化呢?请大家从宗教、周易等角度解释。

《华夏意匠》的魅力还在于它既是一本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传世佳作,也是一本以现代科技的

观点和建筑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的理论著作,它在总结中国古典建筑

的设计原理和法则的同时,还就东西方建筑的理念和技术进行了对比。

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匠师,在科学技术都相对落后的封建社会,就能够充分利用力学原理,以

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使中国设计

思想成就了中国许多建筑奇迹,也使中国走上木建筑为主流的设计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

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至于木建筑与石建筑孰优孰劣,其实难

分伯仲。木建筑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但缺点也一目了然:抗“打

击”能力较弱,不足以抵御地震、火灾等“不可抗因素”。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存久

远,缺点是笨重,昂贵,工艺复杂,建造周期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

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151.3英尺;而建于1065年的

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210英尺,比比萨斜塔高出了60英尺。木材的强度只是钢材强度

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材建200多英尺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用钢铁建筑4000英尺高的

塔,况且佛宫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

的奇迹。

为什么中国的建筑物是木结构的多,而西方是石结构的多呢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究其原因有二:

  (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

  (2)垫灰之恶劣。所谓垫灰,就是水泥之类的建筑粘合剂。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黏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黏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黏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所以现在遗留下来的大量古代建筑都是木质的,这与古希腊、罗马遗迹完全不同。

  如果在深入探寻中国古代中国建筑为何多用木而少用石,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中国现存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此种见解习惯之深,乃有以下之结果:

  1.满足于木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

  2.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创建年代而已。唯坟墓工程,则古来确甚着意于巩固永保之观念,然隐于地底之砖券室,与立于地面之木构殿堂,其原则互异,墓室间或以砖石模仿地面结构之若干部分,地面之殿堂结构,则除少数之例外,并未因砖券应用于墓室之经验,致改变中国建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之制也

  可见,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在坟墓工程中精心研究石质建筑的奥妙,其他方面,更依赖木结构建筑。这和古代中国人追求自然生灭规律的设计指导思想有关。

  参考资料:bbs.cqzg/viewthread.php?tid=450146

  回答者:sanzhi9 - 经理 五级 10-13 19:26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

  50% (0) 不好

  5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地中海气候干燥,少雨少林,多火山及石头,故多用石头。中华大地,多雨多林,木可死而又生,反复取材不竭,(明朝之前,木材蓄积量绝对能满足人口需要)。

  评论者: 大明探密者 - 助理 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