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各位对中国的科研体制有什么看法? 中国的科研体制几乎是,官科最高学术权威垄断,民科
《自然地理》什么是科研?什么是科普?科研和科普能不能混为一谈?
科研就是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
《自然地理》不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科研困难,而是我们的科研管理,给科学研.
很多自然地理的研究课题都是偏重理论研究的,比如青藏高原抬升等问题,但还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还是比较重视这个问题的.其实很多有意义的科研问题,虽然值得研究,但却也得不到经费支持,阻碍了这些问题的探讨.目前,基金委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的,与国家美丽中国等政策都有关,所以,做科研的时候,选问题可以向这些方向倾斜,或者结合一下会容易一些.
《自然地理》不是中国人不重视科技创新,而是中国的学术权威.
人物图(版本二)
《自然地理》谁说做科研就一定需要无数次的失败?谁规定做科研就一定需.
正规的科学的途径,已经被深入地了解过了.是有规律可循的.基本上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验,需要接受前人的经验.然后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你说的其实还是这个理,不过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并没有改变科学发现的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1)科研本身就是目的,这是中国传统中欠缺的关键部分,即,对A)科学和对B)哲学的追求,体现在社会对思想型科学家的看重.2)工匠型科学家,存在2类,A)类目的是为了应用开发带来的经济发展,B)做技术成熟和方法成熟型的常规型研究.中国引进人才和重视的人才,常常是B)类型人才,也就是成熟学科和成熟技术领域易于发表好期刊论文的科学家.3)官员型科学家,这类型比较擅长于社会活动和管理,一般走向A)大学和学术机构的领导岗位或B)政府行政等部门.从中国对人才的重视和引进人才的重心,基本仍然属于2B)和3类型的人才.
《自然地理》搞科学研究要紧?还是当中国工程院院士要紧?
当中国工程院院士,需要先搞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科学研究.没有尖端的、独创性的应用科学研究成果,没有相应的科学理论去支撑应用,就不可能当得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所以,以独创性的科学理论支撑下的应用科学研究,是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基础.踏踏实实搞科研,实实在在推进科研成果的应用,才能考虑成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自然地理》如果你不搞科研,你凭什么可以胜任大学的老师?
教书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际情况是,每个大学老师各有比较优势,有人擅长科研,教学差一些,有人擅长教学,科研差一些,两样都擅长的毕竟是少数,两样都差的,估计也进不了大学
《自然地理》为什么很多人对民科恨之入骨?为啥要恨民科?民科值得他们.
“民科”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媒体的宣传无疑也是. 广大民科为什么不能超越陈、王?……中国数学界普遍存在着学术歧视和学术造假,.
《自然地理》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赚钱吗?
第一是为人民服务,第二是赚钱,科学家也要吃饭
我们国家自然科学,人文可学的研究是不是很差?中央电视台放映的自然科.
差距是有的,由于公众信息知道的少,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人文学科,以前毛主席说不办文科办理科,有这么个原因,后来改革开放,更注重理科,因为理科实用.至于自然科学,我国传统影响人们观念,有些原因,自然科学等的理论化就不怎么行,现代化了,却又有创新不足,死读书,也就难怪出不来大科学家了.尤其是体制问题,那些科学家都没时间研究,光拉研究费就很费事. 当然,也没这么差,至少航天等领域很不错,似乎最快的计算机也是中国的,深海也有中国身影,而放映外国的,我想有些取长补短的味道,毕竟他们底子厚,“引进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