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

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和措施是什么? 劳动教育的目标怎么写

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和措施是什么?劳动教育的目标怎么写

为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两条具体措施?

你好,我觉得从以下两个方2113面可以5261较好的开展劳动教育。

1. 所谓行动不如心动,4102要行动得先心1653动。所以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比如在平时的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主题班会等契机,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懂得劳动是创造一切的圆圈,劳动最光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 树劳模立典型。不管是什么学生,成绩好的,成绩坏的,都有可能成为劳动上的学习榜样,老师要全方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树立学生在集体中的威信,提高他们在师生中的地位。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吃苦耐劳是一种精神,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吃苦耐劳是一种习惯,是人意志品质的表现,道德修养的表现;吃苦耐劳更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古往今来的成功者多具有这一优良的品质。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需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胜任未来的发展需要。

一、在大学生中营造吃苦耐劳的文化环境

(一)进行吃苦耐劳的大力宣传

高校可以设立校、系、班三级宣传网络,在全校学生中宣传吃苦耐劳精神,向全校学生灌输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意义。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宣传办公室,出版专门的报刊、海报。系内、班内设立专门的宣传区域,以班级为单位可以定期召开主题班团会,充分发挥班集体互助学习、朋辈影响作用。每班选拔一名信息联络员,定期汇总上报本班同学参与吃苦耐劳实践活动的情况,可以将学生的吃苦耐劳实践活动计入学生的档案。

(二)树立吃苦耐劳精神的典型

在高校广泛开展吃苦耐劳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要注意选拔树立吃苦耐劳精神的典型。让典型带动身边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培养自身的吃苦耐劳精神。典型的选树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选出的典型要具备参与实践活动的高度热情,要在活动中看到他们的收获和成长,较为突出的表现出实践活动前后的变化,要让身边的人切实的看到吃苦耐劳精神已经根植在了所选树典型的学习生活中。[1]

二、在高校建立三条通联机制

(一)学校之间的通联

学校之间的通联可以有横、纵两个方向,横向是指高校之间的交流,可以交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经验,好的做法等。纵向的通联指的是要将学生的吃苦耐劳教育系统化,大学要延续学生小学、初中、高中的培养目标,制订适合大学生实际的培养机制。让学生的吃苦耐劳活动经历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始终,让他们在走入社会之前得到充分锻炼,进入社会后能够看到吃苦耐劳教育的作用和效果。

(二)学校和社会的通联

大学是小社会,在大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但大学毕竟不是社会,学校要为学生开辟、搭建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与敬老院、福利院、环卫部门建立联系,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劳动者的光荣,切实体会劳动者的辛苦,潜移默化的进行吃苦耐劳教育。高校大学生就业现在已经成为了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建立与社会的联系,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学校与家庭的通联

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庭教育能够深深的影响一个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说的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大学生,虽然多数时间要在学校住宿生活,但我们万万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学校要与家长及时的沟通,更好的了解学生,老师要与家长协调统一,不要出现教育尺度不统一的情况,老师和家长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劳动锻炼机会。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可以说个性突出、思想前卫,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作为家长切记不要太过溺爱,要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要让孩子学会独立。

(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通联

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指向的是市场需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过硬的学生是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那么,要想锻炼学生,让学生真正具备这些要求,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搭建一个与企业链接的平台。让学生在企业中感受、学习,在毕业之前能够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的转变。高校要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多联系,联系一些好的用人单位,这样既能解决用人单位缺人的问题,又能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得到更好的锻炼。[2]

三、广开实践渠道,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实践可以检验真理,实践能够让青年人迅速成长,高校要想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就要为他们提供环境,环境就是所说的实践渠道。可以说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的锻炼渠道是很多的,在校内可以设置勤工助学岗、志愿奉献岗,为学生搭建思想教育平台。在校外可以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搭建专业技能平台。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录自己的实践感受,同时要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分享每个人在实践过程中的经历。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需要意志品质的磨炼,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要进一步探索吃苦耐劳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逐步让吃苦耐劳精神深入学校、深入班级、深入每个学生内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