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

学古汉语(包括金文、甲骨文)、国画、中国书法、藏文、西夏文、蒙古文、少数民族语言等等哪个大学好?

学古汉语(包括金文、甲骨文)、国画、中国书法、藏文、西夏文、蒙古文、少数民族语言等等哪个大学好?

甲骨文又称什么学

甲骨文又称为文字学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钟王颜柳”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书法家。殷代的“钟王颜柳”们,就是那些书刻卜辞的史官卜人。正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上古书法作品。若就甲骨文书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会发现早期字体较大,像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菁华》所收录的许多武丁时期的卜辞,非常大气、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时代,字变得细小委琐;至于西周甲骨文则更是细若粟发。 甲骨文风格类型:一是劲健雄浑型;二是秀丽轻巧型;三是工整规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丰腴古拙型。总之尽管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间,多有书法之美。 所谓“甲骨文书法”,大抵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组合为新句子。内容是新的,字却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笔文字一般饶富雅趣。但是甲骨文总共才二千多字,其中还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特别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而所书写的对联、题词中又无法代替,就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讨救兵。进行这项创作的首要人物是罗振玉。1921年他在研究之余,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继之有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创作。一些古文字学前辈如董作宾、商承祚、唐兰、于省吾等也擅长甲骨文书法,这是本真意义上的甲骨文书法作品。 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他们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示,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因此,他们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可能是综合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多种古文字的特点而创作。这样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学虽有关系,但不是亦步亦趋。

古文字是指什么以前的文字

古文: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字: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汉字。字符。字母。字典。字句。字里行(hang)间。字斟句酌。

中国文字进化史

从最早的商代文字到今天,已有三千多年了。在那么长的时间

中,文字有了很大的变化。当年的甲骨文、金文已经不只是简单的

刻划符号,我们从字形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所表示的含义也就是

字的本来的意义。

殷墟的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甲骨文 就是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出

来的文字。古人相信在没做事情之前都要占卜。他们用尖利的工具

在龟的背甲上挖出一个一个的洞,并不挖透,然后用火来烧已经挖

好的洞,龟甲上面就出现像“卜”字形的裂纹。根据裂纹的形状来

判断吉凶,最后把所卜问的事情刻在兆纹的附近,这就是甲骨文,

或者叫“甲骨卜辞”。

甲骨文里虽然已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几种造

字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很不固定,同一字

写法不定,比方说:“牢”字即可以写成一个宝盖里面一头牛

“牢”;也可以写成一个宝盖里面是一只羊;

甲骨文因为是用刀刻的,所以字体比较比较细瘦,笔画比较硬。

西周的金文是周朝的文字。金文是铸在铜器上的,看起来字体

比甲骨文整齐,笔划比较圆肥。现在我们所知道的金文里最长的一

篇是西周的毛公鼎上的文字。

到了战国时期,以文字而论也发生了变化,一个字在当时不同

的国家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形体。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战国时期的文

字,除了铸在铜器上的,刻在石头上的,还有写在竹片上的—写在

竹片上的叫竹简;以及 甚至写在丝绸上的—写在丝绸上的叫帛书。

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他规定

以秦国文字为标准的字体,这就是“小篆”。小篆的笔划比较固定,

异体字较少,简化了比较繁的字体,而且文字都已经线条化了。

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不久,在中国文字史上发生了一次很大的

变革。这就是由小篆变为“隶书”。小篆虽然比以前的文字整齐,

但普通人写起来还是很不容易,据说有一个叫程邈的人整理出来了

一套字体,写起来比较方便,这就是隶书。隶书把原来的圆曲的笔

划变为横平竖直,早期文字的象形的意味就不那么明显了,使文字

走向符号化。秦朝的隶书叫做秦隶或古隶,到了汉朝就叫汉隶或者

叫今隶。

汉朝末年,文字的形体又由隶书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楷

书”,又叫真书。写楷书时得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地写下来。同时

有一种字体可以写得很快很潦草,那就是“草书”,还有一种叫

“行书”。行书的字体没有草书那么潦草,但也没有楷书那么整齐。

这三种字体一直用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

www.fanwanghui.nease/wenzhang/wz3.htm

中國古代文字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为 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