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中医称之为耳疖,表现为? 外耳道疖肿能否自愈
什么是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的皮肤含有毛囊、皮脂腺。这些毛囊、皮脂腺发生感染,即形成外耳道疖肿。其最常见的原因是经常不恰当地挖耳,造成皮肤损伤。另外在洗澡或游泳时,外耳道进水,细菌也会乘机进入引起感染。外耳道长了疖肿,常发生剧烈的疼痛,在张口、咀嚼、打哈欠时,由于下颌关节运动,使外耳道软骨部受压,疼痛尤其明显。发生外耳道疖肿时是十分疼痛的,小婴儿由于不会申诉而哭闹不安,疖肿还可引起咀嚼困难、睡眠不安。有些大人或者年长儿喜欢用发卡、火柴棍、曲别针等给小儿挖"耳屎",这样易造成外耳道皮肤破损,被细菌感染后形成疖肿。有的婴幼儿的外耳道疖肿则是由于外耳道湿疹感染或者皮肤糜烂造成的。要预防外耳道长疖肿,首先要保持外耳道的清洁,不要挖"耳屎";洗脸或游泳时要防止水灌入耳朵,一旦将水灌入耳朵,就要用消毒棉棍轻轻地将耳道内的水擦干。耳道内皮肤发生感染或者有湿疹时,一定要到医院检查,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什么是耳疖病
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征。古代医籍中尚有“耳疔”、“黑疔”等别称。常见症状:耳道流脓 , 反复出血 ,间歇性耳痛 ,耳内疼痛 ,耳朵长痘 ,菜花耳
1.多发于气候湿热的季节或地区。
2.发病前多有脓耳,或游泳、沐浴污水入耳病史。
3.耳内疼痛或剧痛,甚则牵引头部,讲话、咀嚼、张口时疼痛加重。
4.检查见外耳道外段皮肤呈丘状红肿,外耳道因此狭窄,压迫耳屏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加重,病程三天以上者,疮顶可有黄白脓点,溃破后流出少许黄脓,或夹有血液,疼痛亦随之减轻。
关于外耳道炎即耳疖肿的问题
外耳道炎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外耳道弥漫性炎症。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炎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击至同侧头部;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要预防外耳道炎必须注意纠正挖耳习惯,游泳、洗头时污水入耳后应及时拭净,及时清除或取出外耳道耵聍或异物。总之,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损伤、最为重要。
治疗:
本病的治疗,一般以耳道内滴药为主。耳疼及红肿较明显者要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慢性期可以中药治疗为主。
预防:
首先应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不但损伤皮肤引起感染,而且经常刺激皮肤还容易生长“外耳道乳头状瘤”,使耳道经常出血,甚至影响听力。
其次,要防止污水入耳。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外耳道炎有什么样的症状
1.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1)疼痛:发病初期耳内有灼热感,随病情发展,耳内胀痛,疼痛加剧,甚至坐卧不宁,咀嚼或说话时加重。
(2)分泌物随病情的发展,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并逐渐增多,初期是稀薄的分泌物,逐渐变稠成脓性。
2.慢性外耳道炎
慢性外耳道炎常使患者感耳痒不适,不时有少量分泌物流出。如由于游泳、洗澡水进入外耳道,或挖耳损伤外耳道可转为急性感染,具有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症状。